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皮里阳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皮里阳秋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

对人对事表面不作评论,而心里有所褒贬。史浩《菩萨蛮·清明》:“何须从外讨,皮里阳秋好。堪羡个中人,无时不是春。”(2—1275)

☚ 皮囊   脾鳖 ☛

皮里阳秋

谓隐藏在内心对人对事的评论。明张岱《与周戬伯》: “皮里阳秋, 不谋而合。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桓茂伦(桓彝)云: ‘褚季野皮里有阳秋。’ 谓其裁中也。” 另见《晋书·褚裒传》。裒: pou。阳秋: 本作 “春秋” ,因晋简文帝母郑太后名春,晋之避讳,故以 “阳”代 “春”。东晋将领褚裒,字季野,平时不评论人事好坏。桓彝见到后,说他肚里装有《春秋》,存有褒贬。

皮里阳秋

“皮里阳秋”是个文语,表示对人、对事口中不言而心存褒贬之意。
这个意思为什么说成 “皮里阳秋”呢?
“皮里阳秋”原作 “皮里春秋”。“皮”,动植物体的表面层,此为 “外表”、“外面”之义。 “皮里”则为 “里面”、 “内心”之义。“春秋”喻指人、事之不同或好坏。
晋代,因简文帝后名 “春”,晋人为避其讳,故以 “阳”代“春”,“春秋”即言 “阳秋”,“皮里春秋”自此为 “皮里阳秋”。
《晋书·褚裒 ( póu) 传》: “桓彝见而目之曰: ‘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 ( pǐ) ,而内有所褒贬也。”( 褚裒字季野)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亦云: “恒茂伦云 ‘禇季野皮里阳秋’。”这都说明褚裒慎于言行而对人事不妄加评论。事实上,褚裒“少 ( shào) 有简贵之风”,官至征讨大都督,一次 “率众三万径进彭城,河朔士庶归降者,日以千计,裒抚纳之,甚得人心”。后来病逝,“远近嗟悼”。可见禇裒为人很有修养,德高望重。

皮里阳秋

言人内心的褒贬不露溢于外。《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原作“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宣郑太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见《世说新语·赏誉下》。

皮里阳秋

阳秋:即《春秋》,晋时避简文帝之母郑太后阿春之讳,改“春”为“阳”。肚皮里藏着《春秋》。比喻表面不作评论,心中自有褒贬。也作“皮里春秋”。东晋时,褚裒(字季野)曾任江州刺史,官至尚书。他平时朴素庄重,遇事不露声色,对人不加褒贬,但心中却十分明晓事情的是非曲直。有一次,谯国桓彝见到他打量了一番,惊异地说:“季野有皮里阳秋!”(见《晋书·褚裒传》)

各种评论

各种评论

群众的评论:众论
公众的评论:公论(自有~)
 众人的评论:素情
乡人的评论:乡论
事件引起的评论:反应 反响
确定的评论:定评
 确切的评论:笃论 确论
确当的评论:论笃
信实的评论:质论
公正的评论:清论
藏在心里没有说出的评论:皮里阳秋 皮里春秋 季野阳秋 阳秋皮里

☚ 评说是非   任意评论 ☛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

criticism kept to oneself;criticize mentally; refrain from outspoken attack;smooth,well-covered remark or sarcasm
❍ 皇帝对他的~、外表圆滑很生气,就以别的借口把他下狱了。The emperor was very angry with his smooth,well covered sarcasm,therefore he was put in prison under other pretext.
❍ 桓茂伦云:“褚季野~。”谓其裁中也。(刘义庆《世说新语·尝誉》) Huan Maolun said,“Zhu Jiye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a human skin.”He meant that his judgment hit the mark.

皮里阳秋pi li yang qiu

criticism unspoken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

表面上不说好坏,内心里有所褒贬。《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

皮:指肚皮。阳秋:即《春秋》,因晋文帝母名春,晋人避讳,故以“阳”代“春”。相传孔子删定此书,评论是非,褒贬善恶,故以“阳秋”指评判好坏。后指藏在内心的对人对事的褒贬评论。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褚裒)弱冠,谯国桓彝见而异之,曰:‘褚季野有皮里阳秋。”
【例】是遁翁自己对她不满意,所以用这种~的笔法来褒贬。(钱钟书《围城》)

不说出口的评论皮里春秋;皮里阳秋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阳秋:即《春秋》,相传孔子修《春秋》,目的是为了褒贬历史人物和事件。因晋简文帝的母亲名“春”,晋人为避讳而改用“阳”。
出处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褚裒字)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举例 这件事,迫于压力,都不置可否,但每人都有一本~。

皮里阳秋pílǐ-yánɡqiū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晋书·褚裒传》作“皮里春秋”。皮里:指内心。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郑太后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为“阳”。裁中:指心中有裁断。相传孔子修《春秋》,文字表述隐含褒贬,故这里用“阳秋”表示“褒贬”。后以“皮里阳秋”“皮里春秋”指对人对事的看法不直接说出来,褒贬深藏于内心,或话中含蓄地流露出或褒或贬的意思。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

解释 皮里:内心。阳秋:相传孔子编订《春秋》经,在言辞中寄寓了深刻的褒贬之义,这里借指评论。东晋简文帝皇后名春,后人避讳,以“阳”代“春”。指口头不加评论,内心有所褒贬。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褚裒(póu),字季野,东晋名士,死后追赠侍中、太傅。褚季野性格沉稳,当时善于品评人物的桓茂伦认为他内心有决断,但口里不说出来,于是评论道:“褚季野皮里阳秋。”《世说新语》里和褚季野相关的记载不少:太傅褚季野刚到江南时,曾经到吴郡去,到了金昌亭,吴地的豪门大族正在亭中聚会宴饮。褚季野虽然名气很大,但当时那些富豪匆忙中没认出他,就吩咐手下人多给他倒茶水,少摆粽子,茶一喝完就添上,让他始终吃不上粽子。直到喝完茶,褚季野才和大家作揖谈话。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是褚季野。”于是满座的人惊慌地散开,个个进退两难。
褚季野从章安县令升任太尉郗鉴的记室参军,当时他名声已经很大,可是这个官位还很低,很多人见到他还不认识。诸季野坐着商船往东去,和几位为长官送行的官吏到钱唐亭投宿。当时,吴兴人沈充任钱唐县令,正好要送客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赶出褚季野,让他移住到牛棚里。晚上江水涨潮,沈县令睡不着,起来四处走动,就问牛屋里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北方佬来亭中寄宿,因为有你们这些尊贵的客人,就暂且把他挪到那里。”县令这时已有几分酒意,便远远地向牛棚问道:“北方佬想吃饼吗?你姓什么?可以出来聊聊。”褚季野于是拱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褚季野的大名远近久仰,县令于是大为惶恐。又不敢再随便让他搬地方,便在牛棚里呈上名片拜见他,并且另外宰杀牲畜,准备酒食。当着褚季野的面鞭责亭吏,想用这些做法来道歉。褚季野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好像对这一切都没在意似的。后来沈县令一直把他送出了县界。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ɡ qiū

指对人对事的评论不直接说出来,却深藏在内心或暗寓在文字中。阳秋: 即春秋,为避晋简文帝之母阿春之讳而改;春秋,指春秋笔法,相传孔子在编定《春秋》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往往内含褒贬而不直书,后人就称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原作“皮里春秋”。

皮里阳秋pílǐyángqiū

同“皮里春秋”。晋简文帝皇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谓其裁中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