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里阳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里阳秋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对人对事表面不作评论,而心里有所褒贬。史浩《菩萨蛮·清明》:“何须从外讨,皮里阳秋好。堪羡个中人,无时不是春。”(2—1275) ☚ 皮囊 脾鳖 ☛ 皮里阳秋谓隐藏在内心对人对事的评论。明张岱《与周戬伯》: “皮里阳秋, 不谋而合。 ” 皮里阳秋“皮里阳秋”是个文语,表示对人、对事口中不言而心存褒贬之意。 皮里阳秋言人内心的褒贬不露溢于外。《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原作“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宣郑太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见《世说新语·赏誉下》。 皮里阳秋阳秋:即《春秋》,晋时避简文帝之母郑太后阿春之讳,改“春”为“阳”。肚皮里藏着《春秋》。比喻表面不作评论,心中自有褒贬。也作“皮里春秋”。东晋时,褚裒(字季野)曾任江州刺史,官至尚书。他平时朴素庄重,遇事不露声色,对人不加褒贬,但心中却十分明晓事情的是非曲直。有一次,谯国桓彝见到他打量了一番,惊异地说:“季野有皮里阳秋!”(见《晋书·褚裒传》) 各种评论 各种评论群众的评论:众论 ☚ 评说是非 任意评论 ☛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criticism kept to oneself;criticize mentally; refrain from outspoken attack;smooth,well-covered remark or sarcasm 皮里阳秋pi li yang qiucriticism unspoken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表面上不说好坏,内心里有所褒贬。《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皮:指肚皮。阳秋:即《春秋》,因晋文帝母名春,晋人避讳,故以“阳”代“春”。相传孔子删定此书,评论是非,褒贬善恶,故以“阳秋”指评判好坏。后指藏在内心的对人对事的褒贬评论。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褚裒)弱冠,谯国桓彝见而异之,曰:‘褚季野有皮里阳秋。” 不说出口的评论皮里春秋;皮里阳秋格式 会意式。 皮里阳秋pílǐ-yánɡqi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晋书·褚裒传》作“皮里春秋”。皮里:指内心。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郑太后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为“阳”。裁中:指心中有裁断。相传孔子修《春秋》,文字表述隐含褒贬,故这里用“阳秋”表示“褒贬”。后以“皮里阳秋”“皮里春秋”指对人对事的看法不直接说出来,褒贬深藏于内心,或话中含蓄地流露出或褒或贬的意思。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g qiū解释 皮里:内心。阳秋:相传孔子编订《春秋》经,在言辞中寄寓了深刻的褒贬之义,这里借指评论。东晋简文帝皇后名春,后人避讳,以“阳”代“春”。指口头不加评论,内心有所褒贬。 皮里阳秋pí lǐ yánɡ qiū指对人对事的评论不直接说出来,却深藏在内心或暗寓在文字中。阳秋: 即春秋,为避晋简文帝之母阿春之讳而改;春秋,指春秋笔法,相传孔子在编定《春秋》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往往内含褒贬而不直书,后人就称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原作“皮里春秋”。 皮里阳秋pílǐyángqiū同“皮里春秋”。晋简文帝皇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谓其裁中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