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一)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3年底,是在国家拨款扶持下,以一家一户为主体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拨给60万公斤小米,扶助沂水专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3年中全省治理面积达5 394平方公里。自1954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进展,水土保持工作向一村一社的联片治理发展,治理措施也由单项治理逐渐变为农林水综合治理。这一时期,涌现出莒南县石泉湖、厉家寨,黄县下丁家,海阳县发城,费县汪沟,沂水夏蔚等一批典型,创造了“二合一”和“三合一”梯田,以及闸山沟、筑围埝、封山造林和植草等治山、治沟、治田的经验和方法。石泉湖村自1956年始,在荒山上封山造林,筑缓洪拦沙的围山腰工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筑围埝和月牙埝245道,1957年遭遇几十年未有的大雨和大旱,粮食亩产仍达194公斤,人均收入163元,穷山沟开始走向富裕,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奖励。汪沟区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区,治理前小麦亩产25—30公斤;1956年春,中共汪沟区委组织全区人民,把3.4万亩坡地改造成了保肥保水“二合一”梯田,当年由缺粮区一跃变为余粮区,1957年虽遇特大洪水和大旱,仍比治理前增产粮食80多万公斤。厉家寨人民在汪沟区“二合一”梯田的基础上,创造了“修埝培埂、深翻整平、开挖蓄水排水系统”的“三合一”高标准梯田,把1 000多块小地整成76块、共1 520亩的大块“三合一”水平梯田,绿化荒山1 180多亩,修建塘坝11座和谷坊1 600座,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每亩农田比治理前增产60%以上,1956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76公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半。1957年5月,山东省在沂水县崖庄区于沟乡桲罗峪村建立了第一处水土保持站。这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1953—1957年间,全省共营造水保林510万亩,修梯田439万亩,筑坝头地150万亩,闸谷坊25万道,建蓄水池8.7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500平方公里,全省已治理流失面积达12 628平方公里。

☚ 四、水土保持   (二)公社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
000175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