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

(一) 历代水事活动沿革

甘肃省的水利事业发端久远。据《史记·夏本纪》载,早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大禹治水“导九川”中,就有六条河导源於甘肃境内:导弱水(今张掖黑河)至於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今酒泉疏勒河或党河)至于三危(今敦煌市三危山)。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指疏导黄河自今积石山县至龙门入于渤海)。番家导漾,东流为汉 (指今天水西南番家山疏导漾水东流即为西汉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指今宕昌县岷江)。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指疏导渭河自今渭源县鸟鼠山入于黄河)。由此可见甘肃是大禹治水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早记录灌溉活动的史料则始于秦汉时期。《资治通鉴·汉纪》中,自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的十年间,汉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兵逐匈奴于漠北,至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设置河西四郡(即: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移民实边,设置官田,驻军屯防。又据《史记·河渠书》载:“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这里已说到斥塞卒、设官田、驻军屯田,开始了农事灌溉活动,但仍无具体水利工程设施之记载。而在甘肃最早的水利工程的记载,则是始建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张掖县千金渠《汉书·地理志下》中:“张掖郡故匈奴浑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县十:角得(今张掖县)千金渠西至乐涫(今高台县西北)入泽中”,这是甘肃境内现已查到的最早的水利工程的史料记载,距今已有两千余年。
三百多年之后,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三国志·魏书》载:公元251年(三国魏齐王嘉平三年)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教民耧犁及灌溉之法,文称:“嘉平中,安定皇甫隆为太守。初,敦煌不甚晓田,常灌溉蓄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教作耧犁,又教衍溉,岁终率计,得谷加五”。由此可以说明,虽然历经300多年,但农田灌溉事业在民间并不发达,许多农民仍不晓得如何作可收灌溉之利,而且当时,有多少工程设施,能控制多少灌溉面积,更无文字记载。
公元701年(唐武则天长安元年)开始有了具体工程规模和灌溉面积的零星记载。据《甘肃新通志》载:甘州(今张掖地区)水有三:河水,即黑水、弱水、洪水等渠是也;泉水、即童子寺泉、暖泉、东泉等渠是也;山谷水,即阳化,虎刺孩等渠是也。冬多雪,夏多暑,雪融水泛山,水出河水涨,泉脉亦饶。以是水至为良田,水涸为弃壤。县南盈科渠,唐时所开,距城50里,长60里,分36闸,旧灌田540顷50亩,今只30 000余亩。大满渠距城40里,长120里,分20闸,灌田276顷70亩。小满渠距城35里,长50里,分15闸,灌田280顷80亩,今灌至30 000余亩。县西南曰大官渠,距城15里,长15里,灌田287顷,今只灌25 000亩。加官渠,距城15里,长10里,分9闸,灌地86顷,今只灌7 000亩。以上各渠皆唐代所开之唐渠。
在此后千余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地方官吏教民治水的记载,散见于各代史册之间,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已形成众多灌区,然情况与唐代所记略同。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36—1566年),兰州人士段续在西南做官游历中,见当地多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其利甚大,于是制成筒车模型,带回乡里兰州。至此,甘肃沿黄河两岸,出现了最早的水力提水灌溉工具——天车。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有了利用铺压砂田来抗旱保墒的记载。据《甘宁青史略》所记:兰州旱地铺压砂田,始于清咸丰年间,创始者不知其为何人,先于河北庙滩子、盐场堡试办有效,其后推广之,由庙滩子至秦王川,上下数百里间,砂卤多变为膏腴。砂之种类不一,以石子砂为最上,石片砂次之、细棉砂又其次。砂之功力仅耐30年左右,过期须退去旧砂,更换新砂,劳费甚巨。故民俗谚语有苦父饱子,饿死孙子之说。从此,在甘肃的水利事业中,开始有了利用砂田来保持降雨后的墒情,开了甘肃雨水利用之先河,直到如今,铺压砂田仍是甘肃所特有的利用雨水保墒措施之一。
从大禹治水在甘肃导川,至隋唐五代不断的兴修水利活动,上下数千年,甘肃水利都是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北边陲的开发程度而兴衰起伏。到民国之初,军阀混战,横征暴敛,再加之自然灾害不断,甘肃水利已有设施严重失修,大片土地荒芜,农民纷纷逃亡。时至20世纪30年代,甘肃经济开始复苏,水利建设稍有转机。1934年(民国2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按照委员会长李仪祉所拟定的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先后在黄河干流增设兰州、包头、龙门、潼关、秦厂、高村、陶城铺、利津等8处水文站,始建黄河甘肃段内第一个水文站。以后,又陆续在临洮县兴修了洮惠渠(干渠长28.3公里,引水2.5秒立米,灌地1 886公顷),溥济渠(干渠长19.3公里,引水3.5秒立米,灌地2 333公顷),在兰州兴修了湟惠渠(干渠长31.5公里,引水2.5秒立米,灌地1 667公顷),在永靖县兴修了永丰渠(干渠长35公里,灌地1 533公顷),永乐渠(渠长25公里,灌地3 600公顷),在靖远县修建了靖丰渠(渠长75公里,灌地2 000公顷),在泾川县兴建汭丰渠(渠长13.1公里,灌地666公顷)等一批666公顷以上的灌溉工程。但终因人、财、物力之乏匮,只能在陇中和陇东修建一些零星工程,对河西走廊成片的古老灌区的残破水利设施,无力进行全面整修。到抗日战争前夕,耕地面积由民国13年(1924年)的179.6万公顷下降为117.4万公顷,其中水地面积仅为18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5%。
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北、西南地区成为全国的大后方,甘肃又是西北的交通咽喉,于是,发展甘肃经济,特别是发展甘肃水利事业乃成为当务之急。在国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由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兼任董事长(1945年9月因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院长,不能兼顾公司业务而辞去董事长之职,改由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代理),沈怡为总经理的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于1941年(民国30年)应运而生,它汇集了一批志士仁人,为开发甘肃的水利、林业、畜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2年8月,民国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巡视西北,在兰州召见水利林牧公司总经理沈怡,详细垂询公司所办理的水利业务, 对开发河西水利的意见尤为重视,认为有急速举办之必要,遂交行政院核议,并经行政院第579次会议通过,每年由中央政府拨专款1 000万元,以十年为限,分两期实施,第一期4年,第二期6年,全力开辟新渠工程,以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生产,安排外地移民为主。据此,于1942年(民国31年)制定了“甘肃省开发河西水利十年实施计划概要”,文称:第一期为1943—1946年,任务是整理旧渠,开辟新渠,后来又经西北建设考察团建议,为满足抗日急需,将第一期4年改为2年,第二期6年改为8年,计划分前后两个5年来执行,分别开辟新渠灌溉面积13万公顷和20万公顷。这个“十年计划”虽未能完全实现, 但仍取得一定成效。
据《甘肃乡土志》整理旧渠一览表中统计,规划旧渠整理后受益面积可达14.3万公顷。另据《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大事辑初稿》中统计,民国32年临时修理旧渠44条,工程86处, 受益面积6.6万公顷。民国33年临时整理旧渠67条,工程114处,受益面积5.8万公顷。到民国35年,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1946年),共整理旧渠道136条,工程216处,受益面积13万公顷。
在新开工程中, 金塔县鸳鸯池水库工程的建设是民国时期甘肃所建最大项目, 当时也是全国第一座最大的土坝工程,在其水库铭文中写道:“国内土坝工程之巨,尚无出其右者”。土坝长216米,坝高30.26米,顶宽5米,底宽189.3米,其配套设施有导水墙、溢洪道、给水涵洞、进水闸及管制室。库容为1 200万立米,计划灌地4 660公顷。该水库于1943年6月动工兴建,历时4年,1947年5月竣工,7月13日由水利部次长沈百先主持了鸳鸯池水库落成典礼, 成为甘肃有史以来第一座千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截止1949年,甘肃省共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1.41万公顷,保灌面积15.92万公顷。

☚ 二、发展历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事业 ☛
000192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