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化肥生产能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化肥生产能力

(一)化肥生产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省没有化肥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化肥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56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建成磷肥装置,山东省内开始磷肥生产;1960年,济南化肥厂小合成氨车间建成投产,山东省开始生产氮肥。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山东省建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氮、磷、混配、复合肥品种齐全,科研、设计、教育相配套的化肥工业体系。截止1990年底,全省拥有化肥企业150家,固定资产原值26.56亿元、净值17.98亿元,职工9. 85万人,生产能力194万吨(折纯,下同),产量142.9万吨(折纯,下同),总产值31.62亿元,利税1.89亿元,成为山东支农工业和化工的支柱产业。
1. 氮肥。
(1) 发展历程。山东氮肥生产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❶起步阶段。小合成氨装置试验成功。1958年,化工部和山东省政府安排在济南建设一座年产合成氨5万吨的中型氮肥企业——济南化肥厂。同年,化工部分配给山东省年产800吨型和2000吨型合成氨装置各1套,分别建立济南化肥厂小合成氨车间和明水化肥厂;此后,又在历城化肥厂兴建了800吨型合成氨装置。上述3套小合成氨装置均属试验性质,于1960—1963年期间试验成功,投产运行基本达到了设计能力,为山东氮肥工业奠定了基础。

❷发展壮大阶段。123个小氮肥厂点建成。1965年,山东省政府成立了小氮肥建设领导小组,每年拨出专用资金和物资,组织制造年产3000吨型的成套设备,采取就地建厂、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和分期安排、建一个成一个、尽快发挥效益等政策措施,为小氮肥的迅速发展理顺了关系,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1968—1978的10年间,平均每年有10个以上的小氮肥厂建成投产,合成氨能力年均递增3万余吨。1978年和1965年相比,小氮肥厂点由6个增加到123个,化肥能力由1.66万吨增加到73.75万吨,产量由1.16万吨增加到60万吨。
4座大中型氮肥企业建成投产。在小氮肥长足发展的同时,国家和省里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大中型氮肥厂。始建于1958年的济南化肥厂,因大跃进的干扰和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于1961年缓建,1966年复建,1968年建成投产。此后,鲁南化肥厂和胜利合成氨厂(现为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一化肥厂)两座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中型氮肥企业,分别于1972年9月和12月正式投产。从日本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大型氮肥厂——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亦于1976年10月建成投产。到1978年,上述4座大中型氮肥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34. 65万吨、产量37.42万吨。加上小氮肥企业,全省氮肥能力达到100.21万吨、产量97.43万吨,分别是1965年的60.37倍和84倍。
在建设小氮肥企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讲生产条件,盲目布点,造成原料、运输、电力不配套的问题。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致使企业管理混乱,消耗上升,亏损严重,靠吃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1976年和1965年相比,全省小氮肥企业平均每吨合成氨消耗两煤(原料煤和燃料煤,下同),由1906公斤上升到3224公斤,耗电由1749千瓦时上升到1852千瓦时;1968年开始出现亏损,到1978年共亏损6.04亿元。

❸调整、整顿阶段。整顿小化肥厂。针对氮肥工业,特别是小氮肥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对小氮肥企业进行了调整、整顿,关、停、并、转了部分小氮肥厂点,推广了浙江桐乡化肥厂“四管一算”经验(工艺、设备、原料、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调整了领导班子,加强了对职工的培训。经过综合治理,1984年和1978年相比,企业减少了36个,合成氨能力反而增加2.6万吨,吨氨两煤耗和电耗分别下降了35.9%和23.5%; 1981年小氮肥行业第一次实现财政贴前盈利,到1984年由全国同行业1977年的第一亏损大户变为第一盈利大户。
实施“建大、扩中、改小”的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由于受化肥进口一度失控的冲击,省内绝大多数化肥企业、特别是小氮肥企业,因单厂规模小、技术装备差、品种档次低、缺乏竞争能力而陷入困境。因此,“七五”期间,山东省氮肥工业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实施了“建大、扩中、改小”的发展战略,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进入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的时期。在中型氮肥企业中,鲁南化肥厂从1987年开始建设从美国德士古开发公司引进的加压粉煤气化技改项目,1990年底完成全部工程投资的96.8%,同时利用气化工程投产后的闲置设备进行能力翻番改造;济南化肥厂从1986年立项建设15万吨硝酸磷肥生产装置,1990年底基本建成;1990年,济南化肥厂还建设了一套年产2万吨浓硝酸生产装置,朝着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在小氮肥企业中,“七五”期间,普遍用φ 500和φ600系列合成塔、M和H型压缩机、φ2.4米和2.8米的变换炉以及φ2.26米以上的造气炉取代了原有的老、小、杂、旧的炉、塔、机;推广合成氨弛放气、铜洗再生气、造气吹风气回收、高位吸氧、碳酸丙烯脂脱碳、新型催化剂、微机控制调优、两水闭路循环和蒸汽自给等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技术措施。经过装备更新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小氮肥生产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1990年和1978年相比,合成氨生产能力由97.2万吨上升到164万吨,增长68.7%;产量由88.7万吨上升到131.68万吨,增长48.4%;合成氨单厂规模由0.74万吨上升到1. 91万吨,增长158%;吨氨两煤耗由2694公斤降到1397公斤,下降48.2%;耗电由1753千瓦时降到1193千瓦时,下降31.9%;效益由“五五”净亏4. 74亿元转为“六五”、“七五”分别盈利1.73亿元和3.23亿元。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山东省氮肥工业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基础的工业之一。1990年,全省有氮肥企业90个,固定资产原值22.39亿元,职工7. 61万人,化肥生产能力158万吨,产量126万吨,总产值26.2亿元,利税1. 61亿元。合成氨的能力、产量、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2) 工业分布。山东省氮肥工业,主要集中在淄博、济南、潍坊、泰安、临沂、济宁和枣庄等市(地)。淄博市拥有年产8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和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均为实物量)的齐鲁石化公司第一、第二两个大中型氮肥厂。其中齐鲁第二化肥厂系全国最大的氮肥厂之一,是山东省唯一的大型氮肥厂。1990年该厂生产合成氨26.5万吨、尿素18.6万吨,分别占省内合成氨总产量的14.7%和氮肥总产量的14.8%,成为省内主要化肥生产基地。济南、鲁南两个中型氮肥厂分别设在济南和枣庄两市,1990年分别生产化肥4.63万吨和4.76万吨,也是全国和山东省的主要氮肥生产厂家。
省内小氮肥工业,由于地产地销特点,厂点分布比较均匀。历史上曾达1县(市)1个厂点,最多时厂点达到136个,少数县(市)有2—3个厂点。这种以行政区划布点的做法,曾经对各地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但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和小氮肥企业能力的扩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经过1979年以来的调整、整顿,先后关、停、并、转了50个厂点,到1987年,小氮肥厂点稳定在86个,全省85%以上的县(市)有小氮肥厂。“七五”期间,小氮肥行业开展了以节能降耗和经济规模达标为内容的技术改造,企业的能力和装备水平普遍提高。潍坊、泰安、济宁、德州、临沂、青岛、烟台等市地成为省内重要的小氮肥产区。全省氮肥工业分布见表2-3-1。

表2-3-1 1990年山东省氮肥工业分布

单位: 万吨
市(地区)大型中型小型能力
济南市
青岛市
 16
5
15.25
7.03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惠民地区
德州地区
聊城地区
临沂地区
菏泽地区
11
1
4
3
3
7
10
8
7
3
1
4
5
6
10
4
31.62
9.61
1.85
9.70
16.77
12.58
12.92
4.07
1.11
4.18
8.19
6.66
13.32
3.33
全省合计1386158.2

(3)品种结构。山东氮肥的主要品种如下:
❶氨水。氨水是60—70年代前期生产的主要氮肥品种。当时,省内投产的小氮肥厂80%以上生产氨水。为了克服氨水易挥发的缺点,从1976年开始在小氮肥厂中进行工艺改造,将高压水洗流程生产普通氨水改为低压水洗流程生产碳化铵水。到1979年,改产碳化氨水的企业63家,占当年氨水总产量的40%。70年代中、后期,随着氮肥品种改造、氨水逐步变为氮肥企业的副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仅生产氨水3.12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比重降为2.48%。

❷碳酸氢铵。由于碳酸氢氨便于贮存、运输、施用,且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故逐步发展成为取代氨水的主要氮肥品种。明水化肥厂率先于1961年生产碳酸氢铵。随后,潍坊、滕县、张店、烟台、莱芜、德州、楼德、济宁等化肥厂的碳铵装置相继建成投产。1975年,全省生产碳铵厂达18家,到1979年增至48家,产量达到24.31万吨,占氮肥总量的24.8%。从1980年开始,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氮肥品种改造补贴,加快了改产碳铵速度。到1984年改产任务基本完成,使小氮肥厂由生产氨水为主转为以生产碳铵为主,直至1990年,碳铵仍为氮肥的主导产品,产量占氮肥总产量的72.8%。全省38个厂的碳铵评为化工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

❸硝酸铵。硝酸铵含氮量为32%—35%,既可用作肥料,又可用于制造炸药。1969年以来,省内曾有东风化肥厂、济南军区工程兵“五七”化肥厂(行政名为楼德化肥厂)、胜利油田建设指挥部化肥厂、潍坊硝铵厂、鲁光化工厂等5家企业建有硝酸铵生产装置。由于硝催化剂紧缺,生产发展受限,到1988年,只剩潍坊硝铵厂和东风化肥厂两家生产。1990年用作肥料的硝铵产量只有3188吨,占氮肥总产量的0.25%。

❹氯化铵。氯化铵含氮量在25%以上。省内生产氯化铵多为联碱法生产纯碱的联产品。到1990年生产氯化铵的企业有6家,产量为7700吨,占氮肥总产量的6.1%。

❺尿素。尿素为高浓度氮肥品种,含氮量在46%以上。70年代投产的鲁南化肥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一和第二化肥厂3个大中型氮肥厂,全部生产尿素。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小氮肥厂改产尿素被提上议程。1984年,邹县、平度两化肥厂率先进行碳铵改产尿素的品种改造,年产4万吨尿素(实物量)的生产装置分别于1986年2月和5月建成投产。1987年以来,省内又先后利用国家小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8套年产4万吨尿素和1套年产11万吨尿素的改造项目。到1990年底,改造仍在继续,预计到1991年,多数企业将完成改造任务。1990年全省农用尿素产量为29.68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23.6%。山东省氮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2。

表2-3-2 1990年山东省氮肥品种构成

单位: 吨、%
 氨水碳铵硝铵氯化铵尿素其它合计
产量
比重
31 181
2.48%
916 385
72.83%
3 188
0.25%
7 700
0.61%
296 758
23.58%
3 170
0.25%
1 258 382
100%

2. 磷肥。
(1) 发展历程。山东省磷肥生产的发展可分为形成与调整两个阶段:
❶磷肥工业的形成与初期发展。山东省磷肥工业形成于50年代的中、后期。1955年,济南裕兴化工厂根据化工部的安排,试制普通过磷酸钙,1956年取得成功,当年建成生产装置,但未形成工业化生产,1959年改产钙镁磷肥获得成功,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磷肥企业。“大跃进”期间,磷肥工业特别是社队办磷肥厂曾一度兴起,但多因设备和技术不过关,加上资金困难,生产难以为继,绝大多数于60年代初关闭。经过三年调整,磷肥工业开始发展。济南裕兴化工厂和青岛磷肥厂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 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泰安等地区也新建了一批磷肥生产装置。到1970年底,全省磷肥厂点增加到10多家,磷肥生产能力由1963年的1万吨增加到4.2万吨,产量由9 700吨增加到2.09万吨,山东磷肥工业已初具规模。

❷磷肥工业的发展与调整改造。70年代是山东省磷肥工业的大发展时期。从1971—1975年的5年间,每年都有10余个磷肥企业建成投产。1975年底,全省县属以上磷肥企业达到56个,生产能力由1971年的6.07万吨增加到14.42万吨,产量由2.41万吨增加到10.59万吨,确立了山东磷肥工业的基本格局。1976年,在全国掀起的群众性“找矿、办矿、大搞磷肥”的热潮中,山东省社队办起小土磷肥厂近500处,1977年增至600处。与此同时,县办磷肥企业继续发展,到1978年底增至79家,年生产能力增至16.41万吨,产量达到12.45万吨。这段时间的磷肥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多为土法上马,磷肥质量低劣,发展不配套,产品质次价高,滞销积压,企业亏损严重。仅据58个预算内企业统计,亏损的有45家,亏损额1 011万元。
针对上述情况,从1979年开始,山东省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关闭了绝大多数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土磷肥厂点,县办磷肥厂也由79个减少到74个。同时,山东省政府根据财政、化工两部《关于小磷肥试行定额补贴办法的联合通知》和化工部关于磷肥工业“整顿提高、择优改造、挖潜配套”的要求,对磷肥生产实行了“以销定补”、补贴后的盈余用于技改和技改定额补助,以及磷肥以质论价、配套硫酸免税等扶持政策,使磷肥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从1981年开始全行业实现财政补贴前盈利,1983年磷肥能力达到20.29万吨,产量达到18.8万吨,全行业盈利134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4、1985两年,由于进口化肥急剧增多(1984年全国进口量比1983年增加27.7%,占国内化肥生产量的26.8%),冲击了磷肥市场,磷肥生产陷入产品积压、亏损增多、企业停产的低谷。磷肥产量由1983年的18.8万吨降到1985年的4.35万吨,减少了14.4万吨; 效益由1983年盈利1344万元变为亏损1623万元,净减少效益2967万元。为了防止磷肥生产进一步滑坡,保护磷肥生产力,支援农业生产,自1985年起,山东省政府除继续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控制磷肥盲目发展以外,还采取了调整产品方向,发展复混肥和高浓度的磷酸一铵;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其它化工产品; 加强宏观调控,适当限制化肥进口等措施,使磷肥生产逐年回升。整个“七五”期间,磷肥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全行业盈利,是磷肥工业发展过程中最好的5年。其中1988年磷肥的产量、效益都超过了历史上最好的年份1983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拥有企业60家,职工2.2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20亿元; 实现产值5.42亿元,利税2762万元,分别占全部化肥工业产值的17.1%和利税的15.3%; 能力达到35.74万吨,产量17.09万吨,成为省内化肥工业的重要行业。
(2) 工业分布。山东省磷肥工业有获得磷肥生产许可证的厂点60个。按规模分,均属小型磷肥企业;按品种分,普钙厂点47个、能力21.88万吨,钙镁磷肥厂点14个、能力8.4万吨,磷铵厂点5个、能力4.2万吨。裕兴化工厂、莱芜硫酸厂、青岛磷肥厂3个骨干企业分布在济南市、莱芜市和青岛市。其它磷肥企业分布在省内14个市地,全省半数以上的县(市)拥有磷肥生产厂点,只有东营和日照两市没有。磷肥企业如此分布面广,充分发挥了小磷肥地产地销、便于支农的优势,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全省磷肥厂点的分布见表2-3-3。

表2-3-3 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分布

单位: 万吨
市(地区)生产厂点生产能力
磷肥硫酸磷肥硫酸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泰安市
威海市
菏泽地区
惠民地区
德州地区
济宁地区
聊城地区
临沂地区
4
4
4
3
10
9
5
2
4
4
2
6
2
2
1
2
3
1
6
6
4
2
1
3
2
3
2
3
3.25
4.64
1.62
1.22
6.34
3.84
2.92
1.14
0.63
3.12
1.20
2.94
0.90
0.72
7.5
9.6
13.75
2.5
13.5
11.0
10.9
4.7
1.0
7.5
5.5
6.8
3.0
9.75
合 计613934.48107.0

注:其中硫酸厂点与磷肥配套的34个,能力88万吨。
(3)品种结构。山东省磷肥工业的主要品种有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两种。省内第一家生产普钙的是济南裕兴化工厂,于1956年试产成功。普钙按质量等级含五氧化二磷分别在12%—20%之间,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成为磷肥中发展最快的主导产品。到1990年底,省内普钙产量达到13.02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76.2%。普钙具有容易流失和养分易被土壤固定不易吸收的缺点,所以从50年代后期山东磷肥工业又投产了钙镁磷肥。钙镁磷肥不溶于水,易贮存于土壤之中,便于种植水稻等酸性土壤使用,其含五氧化二磷在13%—15%之间。到1990年底,省内钙镁磷肥的产量达到2.87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16.8%,成为山东磷肥工业的又一主要品种。山东省磷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4。

表2-3-4 1990年山东省磷肥品种构成

单位: 万吨
 普钙钙镁磷肥其它磷肥合计
产量
比重
13.02
76.2%
2.87
16.8%
1.20
7%
17.09
100%

3. 复混肥与复合肥。
(1)复混肥的起步与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施肥的需要,山东省从80年代初开发复混肥料。兖州化肥厂于1982年首先建成生产复混肥的装置并投产。到1985年,省内投产和在建的复混肥厂达19家。但由于多数厂未列入生产计划,生产时断时续,产量不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自1986年起,国家和省政府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省石油化工厅确定27个企业(多为磷肥企业)作为复混肥定点厂,建立了“山东省化肥工业公司复混肥料质量检测中心”,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学习楼德化肥厂开展农化服务、测土配肥的经验,开展了适合多种土壤和农作物要求的复混肥品种,配方近百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善和理顺了复混肥生产管理体制,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有效地促进了复混肥的发展。整个“七五”期间,复混肥以其肥效高、专用性强等特点,受到农民的欢迎,保持产销两旺的局面。截止1990年,全省有复混肥企业27个,生产能力37万吨(实物量),产量23.55万吨(实物量),盈利470万元。复混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肥种。
(2)高浓度复合肥的开发。山东省复合肥料的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主要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1985年以后进入工业化生产时期。1986年,鲁北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年产1万吨磷酸一铵(实物量,下同)生产装置,1987年,又在肥城磷铵厂、莱州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同类型装置各1套。1988、1989两年,分别利用国家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的装置10套。其中已有2套于1990年建成投产。在加紧进行小化肥改产磷酸一铵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浓度复合肥的比重,优化化肥产品结构,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于1986年在济南化肥厂兴建年产15万吨硝酸磷肥的生产装置,1990年基本建成;还着手在济宁兴建年产2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60万吨磷酸二铵的大型复合肥料厂(均为实物量)。随着上述小厂改产、中型厂扩建和建设大型厂的三位一体方案的实施,作为今后发展方向的高浓度复合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历年化肥能力、产量见表2-3-5。

表2-3-5 山东化肥历年生产能力、产量表

单位: 万吨
年份化肥
生产
能力
其中地方企业化肥
产量
其中地方企业
氮肥磷肥小计氮肥磷肥小计
1954
1955
    0.0106
0.0035
 0.0106
0.0035
0.0106
0.0035
1956
1957
1958
0.54
0.54
0.54
  0.54
0.54
0.54
0.25
0.57
0.96
 0.25
0.57
0.96
0.25
0.57
0.96
1959
1960
1961
0.54
0.54
1.86
  0.54
0.54
1.86
1.13
2.193
1.01
0.01
0.003
0.028
1.12
2.19
0.98
1.13
2.193
1.01
1962
1963
1964
1965
1.21
1.31
1.68
3.55
0.21
0.31
0.68
1.66
1.00
1.00
1.00
1.89
1.21
1.31
1.68
3.55
0.89
1.24
1.37
2.67
0.10
0.027
0.44
1.16
0.79
0.97
0.93
1.51
0.89
1.24
1.37
2.67

(续)
年 份化肥
生产
能力
其中地方企业化肥
产量
其中地方企业
氮肥磷肥小计氮肥磷肥小计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6.74
9.90
14.24
16.36
21.27
35.62
38.50
50.18
58.00
66.79
100.34
114.21
121.13
126.19
116.61
115.38
113.29
119.08
125.51
133.00
135.00
146.29
166.71
178.77
193.93
3.94
6.79
10.66
12.76
17.08
23.84
30.11
33.13
38.19
48.17
68.74
56.72
86.68
81.93
79.37
74.12
69.50
70.83
76.02
85.69
85.97
93.56
109.57
120.11
131.49
2.80
3.13
3.58
3.60
4.19
6.07
8.39
12.41
15.17
14.42
16.86
18.29
16.41
14.36
9.28
13.30
15.83
20.29
19.53
20.61
22.33
26.03
30.44
31.96
34.48
6.74
9.90
14.24
16.36
21.27
35.62
38.50
45.54
53.36
54.20
85.60
75.02
103.09
96.29
88.65
87.42
85.33
91.12
95.53
106.30
108.30
119.59
140.01
152.07
167.23
5.48
6.72
9.74
8.05
14.42
19.95
27.86
36.09
25.81
49.9
65.57
83.86
109.88
107.92
114.63
105.44
101.49
111.99
113.96
96.98
99.93
123.01
137.39
143.25
142.93
3.43
4.5
7.18
6.57
12.34
17.55
23.89
28.01
16.85
35.09
43.17
53.54
67.93
72.07
72.74
62.67
59.15
68.19
74.17
65.95
66.27
83.64
93.79
99.31
102.45
2.05
2.22
2.56
1.48
2.09
2.41
3.97
6.34
5.65
10.59
15.56
17.36
12.45
10.08
15.51
18.02
17.64
18.80
13.26
4.35
8.00
15.35
20.42
18.56
17.09
5.48
6.72
9.74
8.05
14.42
19.95
27.86
34.35
22.50
45.68
58.73
70.90
80.38
82.15
88.25
80.67
76.80
86.99
87.44
70.31
74.27
98.99
114.21
117.88
119.55

注: 以上所述化肥的能力和产量,除括号内注明实物量者外,均为折纯量。
☚ 一、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生产能力   (二)农药生产能力 ☛
000174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