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化肥生产能力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化肥生产能力 (一)化肥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省没有化肥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化肥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56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建成磷肥装置,山东省内开始磷肥生产;1960年,济南化肥厂小合成氨车间建成投产,山东省开始生产氮肥。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山东省建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氮、磷、混配、复合肥品种齐全,科研、设计、教育相配套的化肥工业体系。截止1990年底,全省拥有化肥企业150家,固定资产原值26.56亿元、净值17.98亿元,职工9. 85万人,生产能力194万吨(折纯,下同),产量142.9万吨(折纯,下同),总产值31.62亿元,利税1.89亿元,成为山东支农工业和化工的支柱产业。 表2-3-1 1990年山东省氮肥工业分布
(3)品种结构。山东氮肥的主要品种如下: ❶氨水。氨水是60—70年代前期生产的主要氮肥品种。当时,省内投产的小氮肥厂80%以上生产氨水。为了克服氨水易挥发的缺点,从1976年开始在小氮肥厂中进行工艺改造,将高压水洗流程生产普通氨水改为低压水洗流程生产碳化铵水。到1979年,改产碳化氨水的企业63家,占当年氨水总产量的40%。70年代中、后期,随着氮肥品种改造、氨水逐步变为氮肥企业的副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仅生产氨水3.12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比重降为2.48%。 ❷碳酸氢铵。由于碳酸氢氨便于贮存、运输、施用,且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故逐步发展成为取代氨水的主要氮肥品种。明水化肥厂率先于1961年生产碳酸氢铵。随后,潍坊、滕县、张店、烟台、莱芜、德州、楼德、济宁等化肥厂的碳铵装置相继建成投产。1975年,全省生产碳铵厂达18家,到1979年增至48家,产量达到24.31万吨,占氮肥总量的24.8%。从1980年开始,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氮肥品种改造补贴,加快了改产碳铵速度。到1984年改产任务基本完成,使小氮肥厂由生产氨水为主转为以生产碳铵为主,直至1990年,碳铵仍为氮肥的主导产品,产量占氮肥总产量的72.8%。全省38个厂的碳铵评为化工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 ❸硝酸铵。硝酸铵含氮量为32%—35%,既可用作肥料,又可用于制造炸药。1969年以来,省内曾有东风化肥厂、济南军区工程兵“五七”化肥厂(行政名为楼德化肥厂)、胜利油田建设指挥部化肥厂、潍坊硝铵厂、鲁光化工厂等5家企业建有硝酸铵生产装置。由于硝催化剂紧缺,生产发展受限,到1988年,只剩潍坊硝铵厂和东风化肥厂两家生产。1990年用作肥料的硝铵产量只有3188吨,占氮肥总产量的0.25%。 ❹氯化铵。氯化铵含氮量在25%以上。省内生产氯化铵多为联碱法生产纯碱的联产品。到1990年生产氯化铵的企业有6家,产量为7700吨,占氮肥总产量的6.1%。 ❺尿素。尿素为高浓度氮肥品种,含氮量在46%以上。70年代投产的鲁南化肥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一和第二化肥厂3个大中型氮肥厂,全部生产尿素。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小氮肥厂改产尿素被提上议程。1984年,邹县、平度两化肥厂率先进行碳铵改产尿素的品种改造,年产4万吨尿素(实物量)的生产装置分别于1986年2月和5月建成投产。1987年以来,省内又先后利用国家小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8套年产4万吨尿素和1套年产11万吨尿素的改造项目。到1990年底,改造仍在继续,预计到1991年,多数企业将完成改造任务。1990年全省农用尿素产量为29.68万吨,占全省氮肥总产量的23.6%。山东省氮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2。 表2-3-2 1990年山东省氮肥品种构成
2. 磷肥。 (1) 发展历程。山东省磷肥生产的发展可分为形成与调整两个阶段: ❶磷肥工业的形成与初期发展。山东省磷肥工业形成于50年代的中、后期。1955年,济南裕兴化工厂根据化工部的安排,试制普通过磷酸钙,1956年取得成功,当年建成生产装置,但未形成工业化生产,1959年改产钙镁磷肥获得成功,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磷肥企业。“大跃进”期间,磷肥工业特别是社队办磷肥厂曾一度兴起,但多因设备和技术不过关,加上资金困难,生产难以为继,绝大多数于60年代初关闭。经过三年调整,磷肥工业开始发展。济南裕兴化工厂和青岛磷肥厂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 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泰安等地区也新建了一批磷肥生产装置。到1970年底,全省磷肥厂点增加到10多家,磷肥生产能力由1963年的1万吨增加到4.2万吨,产量由9 700吨增加到2.09万吨,山东磷肥工业已初具规模。 ❷磷肥工业的发展与调整改造。70年代是山东省磷肥工业的大发展时期。从1971—1975年的5年间,每年都有10余个磷肥企业建成投产。1975年底,全省县属以上磷肥企业达到56个,生产能力由1971年的6.07万吨增加到14.42万吨,产量由2.41万吨增加到10.59万吨,确立了山东磷肥工业的基本格局。1976年,在全国掀起的群众性“找矿、办矿、大搞磷肥”的热潮中,山东省社队办起小土磷肥厂近500处,1977年增至600处。与此同时,县办磷肥企业继续发展,到1978年底增至79家,年生产能力增至16.41万吨,产量达到12.45万吨。这段时间的磷肥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多为土法上马,磷肥质量低劣,发展不配套,产品质次价高,滞销积压,企业亏损严重。仅据58个预算内企业统计,亏损的有45家,亏损额1 011万元。 针对上述情况,从1979年开始,山东省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关闭了绝大多数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土磷肥厂点,县办磷肥厂也由79个减少到74个。同时,山东省政府根据财政、化工两部《关于小磷肥试行定额补贴办法的联合通知》和化工部关于磷肥工业“整顿提高、择优改造、挖潜配套”的要求,对磷肥生产实行了“以销定补”、补贴后的盈余用于技改和技改定额补助,以及磷肥以质论价、配套硫酸免税等扶持政策,使磷肥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从1981年开始全行业实现财政补贴前盈利,1983年磷肥能力达到20.29万吨,产量达到18.8万吨,全行业盈利134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4、1985两年,由于进口化肥急剧增多(1984年全国进口量比1983年增加27.7%,占国内化肥生产量的26.8%),冲击了磷肥市场,磷肥生产陷入产品积压、亏损增多、企业停产的低谷。磷肥产量由1983年的18.8万吨降到1985年的4.35万吨,减少了14.4万吨; 效益由1983年盈利1344万元变为亏损1623万元,净减少效益2967万元。为了防止磷肥生产进一步滑坡,保护磷肥生产力,支援农业生产,自1985年起,山东省政府除继续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控制磷肥盲目发展以外,还采取了调整产品方向,发展复混肥和高浓度的磷酸一铵;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其它化工产品; 加强宏观调控,适当限制化肥进口等措施,使磷肥生产逐年回升。整个“七五”期间,磷肥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全行业盈利,是磷肥工业发展过程中最好的5年。其中1988年磷肥的产量、效益都超过了历史上最好的年份1983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拥有企业60家,职工2.2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20亿元; 实现产值5.42亿元,利税2762万元,分别占全部化肥工业产值的17.1%和利税的15.3%; 能力达到35.74万吨,产量17.09万吨,成为省内化肥工业的重要行业。 (2) 工业分布。山东省磷肥工业有获得磷肥生产许可证的厂点60个。按规模分,均属小型磷肥企业;按品种分,普钙厂点47个、能力21.88万吨,钙镁磷肥厂点14个、能力8.4万吨,磷铵厂点5个、能力4.2万吨。裕兴化工厂、莱芜硫酸厂、青岛磷肥厂3个骨干企业分布在济南市、莱芜市和青岛市。其它磷肥企业分布在省内14个市地,全省半数以上的县(市)拥有磷肥生产厂点,只有东营和日照两市没有。磷肥企业如此分布面广,充分发挥了小磷肥地产地销、便于支农的优势,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全省磷肥厂点的分布见表2-3-3。 表2-3-3 1990年山东省磷肥工业分布
注:其中硫酸厂点与磷肥配套的34个,能力88万吨。 (3)品种结构。山东省磷肥工业的主要品种有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两种。省内第一家生产普钙的是济南裕兴化工厂,于1956年试产成功。普钙按质量等级含五氧化二磷分别在12%—20%之间,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成为磷肥中发展最快的主导产品。到1990年底,省内普钙产量达到13.02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76.2%。普钙具有容易流失和养分易被土壤固定不易吸收的缺点,所以从50年代后期山东磷肥工业又投产了钙镁磷肥。钙镁磷肥不溶于水,易贮存于土壤之中,便于种植水稻等酸性土壤使用,其含五氧化二磷在13%—15%之间。到1990年底,省内钙镁磷肥的产量达到2.87万吨,占磷肥总产量的16.8%,成为山东磷肥工业的又一主要品种。山东省磷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3-4。 表2-3-4 1990年山东省磷肥品种构成
3. 复混肥与复合肥。 (1)复混肥的起步与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施肥的需要,山东省从80年代初开发复混肥料。兖州化肥厂于1982年首先建成生产复混肥的装置并投产。到1985年,省内投产和在建的复混肥厂达19家。但由于多数厂未列入生产计划,生产时断时续,产量不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自1986年起,国家和省政府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省石油化工厅确定27个企业(多为磷肥企业)作为复混肥定点厂,建立了“山东省化肥工业公司复混肥料质量检测中心”,对复混肥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学习楼德化肥厂开展农化服务、测土配肥的经验,开展了适合多种土壤和农作物要求的复混肥品种,配方近百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善和理顺了复混肥生产管理体制,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有效地促进了复混肥的发展。整个“七五”期间,复混肥以其肥效高、专用性强等特点,受到农民的欢迎,保持产销两旺的局面。截止1990年,全省有复混肥企业27个,生产能力37万吨(实物量),产量23.55万吨(实物量),盈利470万元。复混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肥种。 (2)高浓度复合肥的开发。山东省复合肥料的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主要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1985年以后进入工业化生产时期。1986年,鲁北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年产1万吨磷酸一铵(实物量,下同)生产装置,1987年,又在肥城磷铵厂、莱州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同类型装置各1套。1988、1989两年,分别利用国家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了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的装置10套。其中已有2套于1990年建成投产。在加紧进行小化肥改产磷酸一铵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浓度复合肥的比重,优化化肥产品结构,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于1986年在济南化肥厂兴建年产15万吨硝酸磷肥的生产装置,1990年基本建成;还着手在济宁兴建年产2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60万吨磷酸二铵的大型复合肥料厂(均为实物量)。随着上述小厂改产、中型厂扩建和建设大型厂的三位一体方案的实施,作为今后发展方向的高浓度复合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历年化肥能力、产量见表2-3-5。 表2-3-5 山东化肥历年生产能力、产量表
注: 以上所述化肥的能力和产量,除括号内注明实物量者外,均为折纯量。 ☚ 一、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生产能力 (二)农药生产能力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