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米
长期以来,江西粮食加工一直是沿用传统工具。到清末民国初,在一些城市才有机械加工粮食的工厂。1949年,全省有大米加工企业284家,年加工大米17.3万吨。新中国成立后,对私营粮食加工企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没收、接管官僚资本的粮食加工厂,开始建立国营粮食加工企业。全省粮食系统,从接收管理全省粮食加工厂之时起,逐年增加加工设施,调整加工网点布局。从1955—1956年,全省大米加工网点增设了54个。1958年,江西开始能够自己制造部分粮油机械设备。1959年,全省有39个稻谷加工厂使用橡皮砻谷机,全省粮食系统大米加工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60年代初期,全省粮食系统关、停、并、转了一批效益差,管理混乱的加工厂;并根据中央有关精神,调整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布局,有143家加工厂设在92个县城以上的市镇,有233家加工厂设在县城以上的工矿区、交通沿线及小圩镇。1972年,南昌市开始加工特制米,年加工产量21吨,但全省特制米没有及时推广。1978年,全省粮食系统472个大米加工厂全面开展设备、技术改造,当年大米加工能力突破300万吨。进入80年代,大米出口量扩大,省内外精米需求量增加,精米加工产量占大米加工总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1984年,全省标一米加工能力达100万吨。1995年,基本实现了稻谷加工精白化,全省粮食部门已有587家大米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564.1万吨,实际加工产量为198.58万吨,其中精米加工产量达4.65万吨,占2.34%。可加工出口米企业增加到84家。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大米加工企业进一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详见表7-6-1。
表7-6-1 主要年份全省粮食系统大米加工情况
单位: 个、 吨/年、 吨| 年份 | 企业数 | 加工能力 | 加 工 产 量 | | 合计 | 特等米 | 标一米 | 标二米 | | 1949 | 284 | 556 968 | 173 000 | - | - | - | | 1978 | 494 | 3 030 293 | 1 496 128 | 2 424 | - | - | 1981 1990 1995 | 423 556 587 | 3 165 967 4 760 996 5 641 186 | 1 773 804 2 010 002 1 985 765 | 11 686 45 380 46 490 | 116 844 1 878 640 1 890 874 | 1 389 981 84 925 48 4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