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初级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初级发展阶段

(一)初级发展阶段1951—1973年

安徽于50年代初开始发展农村用电,初期主要是农田排灌用电,后来逐渐扩大为农民生活照明、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县办工业等用电。1952年,农村用电量为0.9万千瓦时,1958年发展到650万千瓦时,电力排灌装机1.36万千瓦,电力排灌面积15.12千公顷。从60年代起,以发展粮棉高产地区电力排灌为重点的农电基本建设,在沿江和沿淮地区展开。解决农村电源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国家电网从城市向城郊农村供电;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和山区水力资源发展地方小火电和小水电。这个时期属于农电兴起时期,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到1963年末,全省农村电网已建成35千伏线路738公里;3~10千伏线路1 413公里;35千伏变电所81座,主变容量17.14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856台,容量为14.17万千伏安。国家电网向凤台、凤阳、怀远、寿县、肥东、肥西、六安、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巢县、和县、含山、东至、贵池、铜陵、芜湖、繁昌、当涂等20个县的县城和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6个市的郊区农村供电。与此同时,全省小火电厂发展到17座,装机容量4 462千瓦,年发电量9 787.9万千瓦时;小水电站也发展到31处,装机容量2 442.5千瓦。这些小火电、小水电基本上是小电网单独运行,主要供给城乡照明和粮食加工用电。1963年,全省农村用电量达到9 707万千瓦时,其中排灌用电量为8 400万千瓦时,占农村用电量的86.6%。排灌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电力排灌面积为144.23千公顷。
1963年,省、地、县和人民公社,分别建立了农电管理机构或配备了农电管理专职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电事业。为配合农田水利和排灌工程,安徽省电业管理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是:“电跟水走”和“顺藤结瓜”。电力排灌站和水利枢纽工程兴修到哪里,输变电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农田水利带动了农电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电工作一度中断。196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目标,由安徽省农业厅牵头,水利厅、电业管理局、农业机械局参加,共同编制了《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兴建驷马山大型水利工程,引江济淮,从和县乌江到肥东刘桥建造了三级提水站;在巢湖的入江口凤凰颈建造了大型电力排灌站,对长江防汛和皖中地区排灌起了调节作用。水利建设用电量大大增加,农民盼电心切,在缺乏人才、技术、资金、材料、设备的情况下,农村社队自筹资金掀起了办电热潮。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一是农村电网发展速度特别快。1973年末,安徽农村电网已拥有35千伏及以上线路4 238公里,3~10千伏线路14 171.2公里;地方小火电厂14座,装机容量41 960千瓦,年发电量14 137.33万千瓦时;地方小水电站995处,装机容量15 659千瓦,年发电量2 166.51万千瓦时。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设备容量达到99.337万千瓦;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87 421万千瓦时,比1963年增长8倍。其中县社工业用电量40 617万千瓦时,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46.46%;排灌设备装机容量61.5万千瓦,排灌用电量34 919.6万千瓦时,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39.94%。可见用电结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省有2 393个人民公社,已通电的有1 389个,通电率为58%;全省24 078个生产大队,已通电的有7 464个,通电率为31%。二是遗留的问题特别多。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不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普遍盲目蛮干,大搞简易电所,使农村电网设备状况很差,安全水平很低。

☚ 一、发展历程   (二)整改与稳步发展阶段 ☛
000024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