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发展阶段
(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 除对伪满遗留下来的科学研究机构, 进行改建扩建外, 根据发展生产需要, 又新建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加强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1.农业 (种植业)。1950年新建齐齐哈尔果树试验场和查哈阳水田试验场。1950年4月建立黑河专署农业试验场, 并于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黑河农业试验站。1953年新建绥棱果树试验场。1955年建立安达农业试验站, 1956年改为安达盐碱土作物研究所。1957年建立黑龙江省蚕业试验场, 1964年改为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1956年3月建立哈尔滨园艺试验站, 1960年改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园艺研究所。为了加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于1956年3月在哈尔滨筹建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综合性),于1960年扩建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设粮食作物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 综合丰产研究室。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 的指导思想, 总结推广了传统农业的“肇源丰产经验” (即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增产经验) 和“吕和耕作法” (即, 看天时定作物种植比例,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的 “三看三定”抗旱耕作法); 开展了征集评选、引种鉴定和选育新品种工作,对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水稻、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原有品种进行整理、提纯、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 针对建国初期全省小麦锈病猖獗, 确定解决小麦锈病问题为主攻课题, 通过引种鉴定, 选出合作3号, 合作4号, 合作6号等耐锈品种应用于生产后,缓解了锈病为害程度; 植物保护研究方面, 小麦线虫病, 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以及粘虫发生的测报技术研究等成果, 对指导农业生产上起到重要作用; 在省政府领导下, 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 编绘了 《黑龙江省土壤图》、《黑龙江省土壤利用土壤改良分区图》, 编写了 《黑龙江省土壤》, 总结了省内土壤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和利用、改良的经验。
在这个时期也受到 “左” 的错误影响。科学研究工作受阻。1958年的 “大跃进”, 1959年的 “反右倾”, 及 “瞎指挥风”, “浮夸风” 盛行, 科学研究工作不按科学办事, 急于求成, 打乱了科研工作正常秩序。尽管这样, 由于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 仍然取得一部分可喜成果。小麦育种工作, 从1958—1963年应用生态观点采取品种间杂交方法, 相继育成耐旱抗锈类型的 “克强”、“克壮” 和耐湿抗锈类型的 “克刚”、“克光”等新品种, 基本消除了锈病危害, 使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由1957年的90多万公顷, 逐步增至1965年115.5万公顷, 到1968年突破145.4万公顷。1958年在部分地方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示范。
1961年, 中共中央制定了 《关于自然科学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对 “大跃进” 以来科技战线各种左的思想进行清理, 明确了科研单位根本任务是“出成果, 出人才”, 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62年上收合江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牡丹江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黑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对合江专区农业科学研究的水稻组改建为水稻试验站。1964年在呼兰县康金镇组建黑龙江农业科学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这些单位划归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后, 人力、物力、研究任务统一运筹, 进一步完善了科研体系, 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很快。1959年开始玉米自交系间双交种选育, 到1964年就推出 “黑玉46”新品种, 1965年又推广中熟的 “黑玉53”、“黑玉71”和早熟的 “黑玉78”, 从此开创了黑龙江省应用双交种的新局面。由于推广玉米双交种和相应的配套技术, 使全省玉米平均公顷产量由1964年以前的1500公斤, 提高到1978年的3 150公斤, 增长1.1倍。1961年用库班红高粱天然杂交后代分离、选拔,边选拔边回交, 到1966年育成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系 “黑龙11A”, 它具有早熟, 不育性稳定, 组配力强, 不早衰, 自身产量高的特点, 大面积制种公顷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有5个省级院校用 “黑龙11A”配成好组合达11个, 分布10个省、市100余个县。
2.畜牧业。1957原东北兽医研究所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 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后,黑龙江省于1959年在肇东军马场成立了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1963年由肇东搬迁到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与原嫩江地区畜牧研究所合并, 改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962年在省农业厅兽医研究室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兽医研究所, 1963年改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50年代, 畜牧兽医科学研究, 刚刚起步, 许多课题开始立项, 初步获得效果。从1951年开始, 先后从外国引入轻重型品种马对本地马杂交改良, 1960年进行黑龙江马的育种。1951年开始, 用引入的大约克夏公猪与香坊实验农场的苏白猪和大小约克夏杂交种进行杂交。1953年重点转向整群扩群, 进一步开展杂交改良, 1958年正式开展哈尔滨白猪的培育, 到1975年推广3万头。从1952年开始, 用引进的原苏联美利奴羊等品种公羊与当地东北改良羊杂交, 到1967年验收认定东北细毛羊为新品种。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研制, 是从1951年开始, 1952年研制成功, 投入使用,消除了牛瘟的危害。牛肺疫兔化毒菌苗和兔化绵羊适应菌苗, 于1956年制成(简称兔苗), 用于黄牛和奶牛。1958年将兔化菌种通过绵羊继代又培育出绵羊适应菌种和菌苗 (简称羊苗), 用于牦牛。猪瘟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于1954年研制成功。其免疫力为100%。1957—1959年, 利用犊牛繁殖猪瘟兔化毒研制牛体反应疫苗获得成功, 从而解决了兔化弱毒苗大量生产问题, 满足了全国普遍预防注射的要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猪体安全, 免疫效力达100%, 兔疫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是1957年末研制成功, 不仅用于预防绵羊痘, 亦可用于预防山羊痘。
3.农业机械。为适应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1956年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立农业机械系, 从事农业生产工具改革和机械试验工作。1958年, 建立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959年又建立黑龙江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各地 (市)、县农机科研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农机科研机构建立初期主要从事工具改革和农业机械鉴定。196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明确规定了以 “机引垄作农具为主的研究方向”。1963年拜泉县农机运用研究所, 将畜力牵引的铁犁用机架组合起来改用拖拉机悬挂作业, 当时称之为“连贯犁”, 可以起垅、趟地, 为全省研制垄作机具开个好头。1964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功机引悬挂式垄作七铧犁, 这是机引垄作机具研制工作的一大突破, 填补了黑龙江省机引垄作机具的空白。
4.林业。1956年建立了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开展了以营林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 为营林生产建设服务。到1960年扩建为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同年5月成立了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1958年建立黑龙江省木材采运研究所, 进行木材生产、采运工艺、设备与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面对“三北” 防护林建设, 同年还在齐齐哈尔成立了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开展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综合研究。1960年在林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扩建为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同年5月成立了黑龙江省林业工业研究所。
50—60年代初, 先后研制的科研成果有:
❶CMI型风力灭火机, 取代了人力用树枝打火的原始方法,后经不断改进制成FM—3型风力灭火机。
❷压缩木锚杆。该成果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和哈尔滨木材工业研究所研制, 用于煤矿井下巷道代替支架, 可以节约木材, 代替钢铁锚杆。1962年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
❸杂种苗木。1958—1964年以小叶场为母本, 欧洲黑杨花粉为父本, 在温室进行有性杂交, 获得杂种苗木。经7年培育表明, 树干通直, 树型优美, 生长迅速, 易于插条繁, 成活率高, 适应性强, 对锈病、黑斑病、腐烂病均有较强抗性。
❹大棱小黑杨。1962年由北京引入光皮小黑杨原种, 通过栽培试验, 选出大棱小黑杨, 具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生长迅速特点, 1969年全省推广。
5.水产。1950年原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建立哈尔滨水产试验场, 于1959年改为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 并成立了嫩江试验站 (设在齐齐哈尔市)、东京城试验站 (设宁安县)、汤原试验站 (设汤原福隆)和横道河子试验站 (设尚志县)。到1965年该所编制152人, 下设松浦、横道河子、东京域、饶河、嫩江5个站, 汤原试验站交汤原县改为鱼种场。1953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开始对松花江草、鲢鱼苗及产卵场所调查后, 1955年采捕江河草、鲢亲鱼进行催情和人工授精孵化。到1960年全省采用野生亲鱼在江边就地催产孵化, 获得草、鲢鱼苗1 500万尾, 逐渐取代了从长江购运鱼苗的作法。50年代中期查明冰下缺氧是导致越冬死鱼的主要原因。50年代末期, 先后完成了 “导泉汇流充水补氧”、“机井充水补氧”、“库水充水补氧”等试验, 均有增氧效果。哈尔滨水产试验场1953年在大麻哈鱼资源和生态调查基础上, 开展了人工授精试验, 1955—1956年基本掌握了大麻哈鱼人工产卵、授精、孵化和培育苗种等技术, 1956年在乌苏里江饶河江段采捕蓄养亲鱼2 719尾, 获成熟卵145万粒、受精率75%, 平均孵化率56.5%, 幼鱼成活率95.1%, 育成仔鱼 (3.7厘米) 36.8万尾。此项成果为大麻哈鱼资源人工增殖奠定了基础。
6.水利。50年代在查哈阳灌区进行水稻需水量观测, 在桦川、龙江建立试验站, 进行水田、旱田灌溉试验研究; 在宾县、克山建立试验站进行水土流失观测。到1958年建立了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63年建立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前期, 先后完成的成果有: “水稻旱直播出苗后给水”、“浅水灌溉”、“旱田灌溉技术”、“井灌渠道防渗”、“井灌工程布置” 等, 为当时扩大水、旱田灌溉面积, 提高生产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7.农业气象。1963年建立了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农业气象指标鉴定。下属牡丹江地区的温春、松花江地区的康金, 嫩江地区的全合台、黑河地区的赵光以及哈尔滨等5个农业气象站。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求得各种作物各熟期品种类型的农业气象指标。
(一)创建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种植业技术推广。1949年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农业厅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科, 1952—1953年先后分设农业技术推广处。统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51年首先在集贤县小明甲、讷河县孔国、绥化县六合、双城县庆丰、克山县古城、龙江县后依里巴、海伦县禄生等地试办区 (行政区) 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54年全省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发展到453个, 分布在全省76%的农村行政区内。根据农业部 “积极发展新站, 到1957年基本达到每区一站” 的指示精神,1955年秋又建123处。1956年由于移民垦荒的需要,在甘南、林甸、富裕、萝北、依安等23个县建立新村的地方新建73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57年发展到660处, 实现了区区建站的目标。为了加强基层站的管理, 相应的建立了县 (市) 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1957年达到60个。全省县 (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共配备干部3714人。1956年3月在省农业厅内又增设植物检疫站。1957年在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嫩江、黑河地区 (专署) 建立地区植物检疫站。1956年在农业技术推广处内的种子科, 改建为种子处, 同年各地 (市) 县也建立了种子站, 到1957年地 (市) 县种子站已达65个。这个时期的技术推广工作, 主要是推广传统农业的增产经验和部分新的科学技术。如, 总结推广 “肇源丰产经验”、五项技术改革 ( “五改”)、引进推广新式畜力农具、选用农家优良品种、防治小麦黑穗病、示范化学肥料等, 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民国时期和东北沦陷时期在省农矿、实业或开拓厅内设殖产 (畜产) 科, 配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各县、旗在实业科内设畜产股, 配畜牧兽医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省、专署、县 (市) 设畜牧局 (科), 主管畜牧兽医事业,并陆续建立畜牧兽医站 (所), 服务基层,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❶畜牧兽医站 (所)。1952年10月, 原松江省各县由农业科内畜牧干部和县家畜防治院部分人员组建县畜牧兽医指导所。当时, 按耕畜总数多少定每个指导所人数, 耕畜总数超过4.5万头以上的县设15人; 2万~4.5万头的县设13人; 1万~2万头的县设10人; 畜牧重点县的区成立区畜牧兽医指导所, 每所2~4人(城区除外)。同年, 原黑龙江省各县也都成立畜牧兽医指导所, 共配备干部186人; 区畜牧兽医指导所共配99人。不久, 县、区畜牧兽医指导所改称畜牧兽医站。1954年原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后, 根据《东北地区畜牧兽医站1954年工作纲要》的规定进行整顿, 全省共有畜牧兽医站196处,其中, 县站66处, 干部392人; 区站93处, 干部390人; 区农牧结合站37处, 69人。
❷兽医卫生防设站(队)。1948年原松江省家畜防疫所, 有工作人员25人; 原黑龙江省家畜防疫所有30人。1954年两省合并, 撤销省家畜防疫所, 改为兽医检验室, 保留14人, 其余人员派到各县工作。1957年全省9个市、县成立家畜防疫队105人。
❸家畜疫病防治院 (所)。1954年黑龙江省共有兽医院57处138人。1957年组织民间中兽医参加兽医联合诊所, 县和乡两级兽医院(所) 达335处, 人员1 829人。
❹铁路兽医卫生处。1950年原中长铁路(中苏共管)管理局在哈尔滨、牡丹江设有铁路兽医段, 负责铁路运输畜禽及畜产品检疫业务。1952年底交还中国。1956年10月国务院决定, 将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铁路局所属兽医机构、人员全部交农业部领导, 在黑龙江省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兽医卫生段。新中国建立后全面推广牛瘟兔化毒疫苗和兔化毒牛、羊血反映苗, 5年时间消灭了牛瘟, 推广注射牛肺疫菌苗, 控制了牛肺疫发生 (1960年消灭了牛肺疫)。推广马的人工授精, 1950—1956年人工授精母马达3.9万多匹, 占全省可繁殖母马的比重由1950年的0.04%增加到1956年的8.38%, 还引进优良种畜改良本地家畜。
3.林业技术推广。抗战胜利后, 1948年松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的农业厅技术推广科或建设厅内的林政科, 负责技术推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 1950年大部分县建立了林业科, 1952年后组织机构稳定。原黑龙江省、松江省的林业厅造林局, 于1952年均设种子科。并在铁力、庆安、呼玛、东宁、海林、五常、齐齐哈尔市等21个重点县市设采种站共有80人。1954年两省合并, 成立黑龙江省林业厅造林局,设种子科, 并有采种队50人。1956年5月省林业厅重新组建种苗处, 恢复采种站。1957年4月各采种站下放当地市县林业科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苗圃建设。从1949年开始恢复和新建一批市县苗圃,到1954年全省共有57处国营县市直属苗圃。另外,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国营林场建有林间苗圃, 1954年达15处。接受原苏联专家建议, 1955年将林间苗圃全部转移到林外。森林工业系统1950年后恢复和新建扩建带岭林业实验局中心苗圃等7处苗圃。按照“国助民营”的精神, 逐步开展“自采、自育、自造、自护” 的“四自”活动。1952年原黑龙江省, 松江省共有30多个县市兴办357个农业互助组、合作社经营的小型苗圃。到1956年全省各类小型苗圃达50多个县市、2 500多处。
4.水产技术推广。原松江省1953年3月首先在桦川、方正两县建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 主要任务是资源调查, 协助群众制定养鱼发展规划, 指导群众整修养鱼泡沼, 清除敌害, 挖鱼池, 放养鱼苗鱼种, 以及越冬鱼管理, 培训养鱼员等技术工作。1954年原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后, 1956年建齐齐哈尔、绥化、富锦、宾县、五常、汤原、泰来、肇源、宁安等9个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1957年又在哈尔滨市、巴彦县和黑河地区建水产技术推广站, 至此全省有14个站,64人。尔后, 各地纷纷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