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药工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四川劳动人民,已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采用了以植物、矿物和各种农事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鼠害的办法。北宋年间,眉山县著名文学家在其生活杂记性著作《物类相感志》中,有“花树虫孔,以硫黄塞之”的记述。这是四川省民间用药物治虫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近代,国外的农药应用技术逐渐传入四川,到清末已由政府组织力量仿制使用。1939年建立了植物病虫害药剂制造厂,开始研制、生产农药,但只正常生产了5年。以后又在重庆、泸州两地研制合成滴滴涕,并于1949年在泸州23兵工厂内投入试产,产量仅有10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才有真正的农药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四川农药工业,50年代至60年代仅能生产乐果、六六六两个原药品种;70年代重点发展了敌百虫、马拉松、甲胺磷、滴滴涕等品种;进入80年代,先后淘汰了六六六、滴滴涕等一批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关停并转了部分企业,农药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农药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1.初创时期(1950—1960年)。1951年,在泸州23兵工厂内迅速组织安装设备,恢复了滴滴涕生产,当年产出115吨,成为全国最早的滴滴涕原药生产企业。1952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重庆组建“西南农药加工厂”(后名“重庆农药厂”),生产六六六,滴滴涕的各种制剂和硫酸铜3个品种。当年5月六六六粉剂就简易投产,此时生产工人仅13人。“一五”时期,该厂共投资144.86万元,建成的可湿剂车间年产能力为12 000吨。此外,在成渝两地还有一些非专业生产农药的工厂。以后,又在绵阳、南充、重庆等地、市建了一批小型农药厂。到1960年全省农药产量达16 371吨。
2.整顿、停滞时期(1961—1970年)。从1961年起,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农药工业也进行整顿。一批设备差、产品质量低、成本高、效益不好的小型农药厂,在这一时期先后下马或转产。1964年四川省投资110万元,建成了生产50%乐果乳油、年产量250吨的生产装置,农药工业出现复苏迹象,但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农药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产量逐年下降,到1968年产量跌至674吨,仅为1960年产量的4.1%,生产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3.发展时期(1971—1980年)。70年代,为了保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四川省于1971年开始,自筹资金建设四川农药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滴滴涕3 000吨、氯化苯6 000吨、三氯乙醛2 200吨、配套烧碱3 500吨,厂址选在江油县(现江油市)龙凤场,分步建设,于1978年建成投产。1975年以后,组织有关部门和农药企业,先后生产出了敌百虫、敌敌畏、毒杀芬、杀虫脒、敌枯双、除草醚、矮壮素、九二○、微生物农药等15个新品种。到1979年,全省农药产量由1970年的52 800吨,达到了174 270吨,增长2.3倍。1980年全省共有农药生产企业(点)16个,职工4 000多人,生产能力达到8 900吨(折纯量),加工能力达10余万吨,原药品种11个,以有机磷为主;当年原药产量4 300吨,实现工业产值3 411万元。
4.调整、更新时期(1981—1990年)。进入80年代,全省农药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0年开始, 停止生产和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类农药, 先后淘汰了六六六、滴滴涕、保棉丰、敌枯双、敌锈纳、除草醚等品种;重点发展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杀虫剂, 适当发展杀菌剂、除草剂及蚕药、鼠药等, 并开始生产菊脂类农药。“六五”期间, 一些农药企业逐步关停并转, 一批农药骨干企业则进行产品更新换代, 开发了大批新产品。如重庆农药厂, 开发了甲胺磷、乙酰甲胺、氧化乐果、杀虫双、敌虫菊脂等产品, 投入批量生产, 并研制出新杀菌剂“渝-7802”;德阳农药厂, 重点建设了杀虫杀螨剂“水胺硫磷”和“稻瘟灵”中试车间, 进入既能加工又能合成农药的新阶段;什邡农药厂, 新上了叶枯宁、粉锈宁两个新杀菌剂的生产。这一时期, 由于调整了农药工业结构, 更新了品种和剂型, 提高了农药质量, 因此大剂量的农药比重迅速下降, 高效小剂量农药比重很快上升, 农药总产量虽有所减少, 但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却大为提高。1990年, 全省农药产量比1980年减少53.93%,农药施用量减少31.13%, 但防治面积却比1980年增加79.3%,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提高了26.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