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愈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胡愈之1896—1986

浙江上虞人
中共党员。政治活动家。曾在新加坡主办《南洋商报》。解放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编有《但底与歌德》(合编)。
原名:学愚
字:愈之
笔名:愈之、马鹿、天月、化鲁、心炎、巴人、伏生、何谷、沙平、尚一、罗罗、郑禹、胡天月、胡竽之、说难、景观、碌碌、叆叇、蠢才
化名:金子仙
尊称:新闻出版界的佘太君
别名:芋之、越之

胡愈之

国际问题专家胡愈之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胡愈之
《西行漫记》出版的前前后后——记胡愈之三兄
弟翻译此书的动人故事
李立明
郑懿德
阮波
*南北报1974年52期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4期
支部生活(上海)1982年5期
引曙光于世,播佳种在田——访胡愈之先生
我们的胡主席
胡愈之同志早年活动的片断回忆
胡愈之
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简历:胡愈之
(1896— )
周健强
韬奋
朱光潜
方雪纯等
编辑之友1985年2期
人物1985年5期
文化史料(8)第231页
*中共人名录第264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3)第9页
胡愈之
胡愈之(附胡愈之语言学论著目录)
胡愈之
和胡愈之同志在南洋的时候
星一聚餐会和胡愈之先生
在绍兴中学堂
忆愈之
李立明
郑懿德
阿英
金丁
卢广绵
胡愈之
郑振铎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49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2分册第66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5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第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9辑第111页
我的童年第55页
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167页,郑振铎选集
第1279页
鲁迅与胡愈之
新闻出版界的老将——胡愈之
政务院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
胡愈之
马蹄疾
胡国枢 胡孟崮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89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89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75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14页

胡愈之

流亡在赤道线上胡愈之 沈兹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142页
胡愈之印象记
我的回忆
胡愈之传
胡愈之传
记胡愈之
费孝通 夏 衍等
胡愈之
朱顺佐 金普森
于 友
陈 原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308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79页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70页
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440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220
胡愈之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代主席胡愈之同志
逝世
朱顺佐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247页
人民日报1986年1月17日
悼胡愈老
胡愈之同志生平
李一氓人民日报1986年1月21日
人民日报1986年1月23日
无私无畏,鞠躬尽瘁——深切悼念胡愈之同志
与人照肝胆,见义轻风浪——沉痛悼念胡愈之
同志
胡乔木
楚图南
人民日报1986年1月23日
人民日报1986年1月24日
胡愈之在南洋的七年
悼胡愈之先生
永远的纪念——沉痛哀悼胡愈之同志
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敬悼愈老
南洋七年风雨稠——胡愈之在南洋侧记
奋斗不息,诲人不倦——忆胡愈之同志在桂林
的峥嵘岁月
张楚琨
张楚琨
萨空了
陶大镛
吴擎中
于 友
光明日报1986年1月26日
华声报1986年1月28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1月28日
光明日报1986年1月31日
广州侨报1986年2月4日
广西日报1986年2月5日
卓越文化战士风范永存
胡愈之与《印度尼西亚语词典》
忆胡愈老办生活书店
胡愈之与《流亡在赤道线上》
胡愈之在南洋
我所熟悉的胡愈老
胡愈之沈兹九在南洋
胡愈之与许地山在香港
胡愈之在莫斯科
胡愈之和《新年的梦想》
周恩来的好学生——胡愈之
中华民族的脊梁——胡愈之
德才兼备的胡愈之
胡愈之南洋流亡的一个侧影
和愈之同志一起在新加坡的日子里
胡愈之办华侨报纸的光辉业绩
悼念愈之兄
悼愈老
吾爱愈之翁
心香一瓣悼愈老,回忆往事寄哀思
进步文化出版事业两先驱——胡愈之与邹韬奋
敬悼胡愈之伯伯
悼念出版总署的好署长胡愈之同志——对新中
国出版事业开创工作的回忆
刘尊棋
孙起孟
方学武
周建强
张 央
汪金丁
沈 颖
周俟松
李 奕
张明养
沈兹九
夏 衍
胡国枢
张又君
刘尊棋
张楚琨
叶圣陶
费孝通
赵朴初
张企程
邵公文
杜 毅等
王 益
人民日报1986年2月6日
声声报1986年2月25日
上海政协报1986年2月28日
人民日报1986年4月24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5月20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7月2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0月23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1月27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11月20日
人民政协报1988年1月19日
人民政协报1988年5月3日
人民日报1989年1月12日
编辑学刊198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群言1986年3期
新闻战线1986年3期
群言1986年4期
群言1986年4期
群言1986年4期
世界1986年5期
出版史料1986年6期
群言1986年6期
出版史料1986年6辑

胡愈老和世界语
在赤道线上开拓工作的胡愈之——《流亡在赤
道线上》读后记
张企程世界知识1986年14期
胡愈之世界语工作事略(上、下)
和愈老相处的日子里——纪念胡愈之同志逝世
一周年
《世界》编辑部
王健
世界1987年1、2期
群言1987年1期
怀念为革命奋斗不息的胡愈老
胡愈之和翻译工作
文化巨星的陨落
想忘也忘不了……
胡愈之与海外进步文化出版事业
胡愈之与《公理日报》
胡愈之、范长江和国新社
胡愈之的新闻实践
怀念胡愈之
人民山版事业的先驱者——胡愈之
新中国建立前的胡愈之
给人以扁迪的巨人——读《胡愈之印象记》
胡愈之:鲁迅的学生和战友
为新闻出版事业的一生——怀念伯父胡愈之
巨人的足迹,历史的丰碑——胡愈之著《我的回
忆》读后
甘伯林
祝学礼
谷斯范
周健强
温平
祝均宙
黎澍
闽子
金城
王仿子
胡国枢
杨学纯
杜无门
胡序介
高天
出版工作1987年期
世界1987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2期
中华英烈1987年2期
新文化史料1987年3期
图书馆员1987年4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部38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总38辑
中华英烈1988年6期
出版工作1989年1期
浙江学刊1989年5期
世界知识1989年8期
群言1989年11期
山版工作1990年7期
群言1990年11期
论邹韬奋和胡愈之的革命友谊
著名政冶活动家中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
者胡愈之《胡愈之印象记》出版
陈挥
李方诗等主编
海师火学报1999年2期
巾国人物年鉴(1990)第286页
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胡愈之(1896—
1986)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6页
胡愈之(1896—1986)
胡愈之与抗日宣传
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胡愈之同志的工作精神
团结起来光明在望——怀念《光明口报》首任
总编辑胡愈之
汪新主编
金普森
叶永烈
胡绳
于友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217页
中国抗战人物研究论集第150页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369页
先贤和故友第134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9页

胡愈之1896——1986

浙江上虞人,1896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生。幼年入私塾。1911年後,相繼在紹興府中學和杭州英文專科學校求學。1914年考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五卅運動時,參與編輯出版《公理日報》。1928年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並作爲《東方雜誌》 特約記者,撰寫 《巴黎通訊》。1931年回國,與鄒韜奮等共同主持《生活週刊》,創辦《世界知識》。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主編《東方雜誌》; 同年年底,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初,因《東方雜誌》刊出“新年的夢想”徵文特輯,受到幹涉,辭職; 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4年創辦和主編 《世界知識》。1935年,參加發起组織救國會工作。1937年初,創辦《月報》; 八一三抗戰後,组織復社,編輯出版《西行漫記》和《魯迅全集》,後又组織國際新聞社。發行中英文新聞稿,對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進行宣傳。1938年赴武漢,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五處處長,負責宣傳工作。武漢撤退後,曾赴重慶幫助生活書店制訂出版計劃。1939年初,赴桂林,創辦文化供應社,出版宣傳抗戰書刊。1940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商報》编輯主任。1942年日軍侵入新加坡後,匿居印尼蘇門答臘原始森林裏,過流亡生活。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新加坡,先後創辦《風下》週刊和《南僑日報》。1946年1月,任中國民主同盟新加坡支部委員。1949年3月,由新加坡經香港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光明日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總署署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副主席、代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語言學會顧問等職。1986年1月16日逝世。終年90歲。著有《國際語的理想與現實》、《世界語四十年》、《新文字運動的危機》、《世界語與中國文字的改革》、《“五四”與文字改革》等。

胡愈之

胡愈之1896.9.9—1986.1.16

原名胡学愚,笔名有胡芋之、伏生、何谷等。浙江上虞人。1911年考入绍兴中学堂读书,受鲁迅熏陶。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刻苦自学。“五四”时期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并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科学与民主。1920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投入五卅运动,编辑《公理日报》,并写了《五卅运动纪实》,报道了这次爱国运动的经过。1927年四一二政变次日,他起草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书。后迫于白色恐怖,于1928年流亡法国,入巴黎国际法学院学习。这时,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著作。1931年初回国途中经莫斯科,进行了七天访问,写下了著名的报告文学集《莫斯科印象记》(1931年,新生命出版社),系统介绍了苏联“废除剥削制度”后,从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情况,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响往。这本书由于内容充实有趣,文笔简明有力,阿英称它“开辟了中国小品散文的新语”。(《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九一八事变后,他主编《东方杂志》,积极宣传抗日,同时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1933年加入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他先后与人筹划创办了《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进步杂志,并亲自主编《世界知识》。1935年,受党组织指示,投入组织救国会活动。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追踪,于同年12月逃亡香港。其后受党派遣,经法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936年4月回香港后,积极支持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不久,回上海从事救国会活动。同年11月,负责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爱国领袖的组织工作,并根据“七君子”在苏州“受审”的情况写成了《爱国无罪听审记》的著名特写,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迫害爱国领袖的罪恶行径,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武汉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翌年,与范长江组织国际新闻社,同时出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社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翻译了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并多次参加编辑出版《鲁迅全集》。1940年到新加坡主编《南洋商报》,1942年与作家郁达夫、杨骚、沈兹九等人流亡到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重返新加坡,与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积极建立“民盟”支部,任主任委员。1949年初,经香港到北平,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光明日报》总编辑等。主要作品还有《少年航空兵》、《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等,学术著作有《新兴国》(1931年,商务印书馆)、《世界语四十年》(1933年,世界语言社)、《关于大众语文》(1934年)、《东北事变之国际观》(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编著《汉译印度尼西亚辞典》、《印度尼西亚语法研究》等。

☚ 胡绳   胡紫岩 ☛

胡愈之

 浙江上虞人。1911年(宣统三年)入绍兴中学堂。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与郑振铎、沈雁冰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5年积极投入五卅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经莫斯科回国,主编《东方杂志》。1933年加入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临时中央执行会执行委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上海组织救国会活动。1936年受党组织派遣,经法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936年4月回到香港,支持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后又担负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文化界从事统战工作,出版《团结》、《上海人报》等报刊。并组织出版《西行漫记》、《鲁迅全集》。1938年5月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后去桂林、南洋进行党的工作。抗战胜利后,曾在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出版《南侨日报》、《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8年8月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外交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副主席、代主席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译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汉译印度尼西亚辞典》等。

胡愈之1896—1986年

浙江上虞人。 生前曾任出版总署署长、 文化部副部长、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34年发表《关于大众语文》,1935年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1951年与吴玉章等人组建并领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在汉字横排、拟制汉语拼音方案、发展中国世界语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论文有 《有毒文谈》 (1937年), 《“五四”与文字改革》(1951年)、《让文字改革工作向前大大跨进一步》 (1956年) 等。

胡愈之

中国出版家。1896年9月9日生,1986年11月6日去世。浙江省上虞人。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1931年主编《东方杂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同时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并推动创办生活书店。抗日战争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复社,翻译出版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鲁迅全集》。1949年后,历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1届名誉主席。是全国人大1~5届常委,第6届副委员长,全国政协2~4届委员、第5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

胡愈之

206 胡愈之1896—1986

笔名伏生,浙江上虞人。191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五四”运动开始任《东方杂志》编辑、主编,连续撰文提倡民主与科学,推进新文学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中,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日报》,支持人民反帝斗争。“四·一二”之后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次年任哈瓦斯通讯社中国分社编辑主任,又参与领导“反帝大同盟”。1934年创办著名的《世界知识》杂志。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负责国际宣传工作;出版《团结》、《上海人报》、《译报》等报刊;参与创办国际新闻社,大力宣传抗日。1940年底赴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主编《南洋商报》,之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日胜利后又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等报刊,向海外侨胞作宣传。1948年回国,曾任《光明日报》第一任总编辑。他还是著名语言学家,世界语运动的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解放后历任要职。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 郁达夫   谢六逸 ☛

胡愈之1896—1986

浙江上虞人。1928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东方杂志》主编、《世界知识》主编,创办《文学》、《妇女生活》等杂志。后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临时中央执委。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五处处长。1940年到新加坡主办《南洋商报》,抗战胜利后,与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等。民盟中央副主席和代主席、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胡愈之

胡愈之1896—1986

笔名优生。浙江上虞人。1914年考入商务印书馆编评所当练习生。1919年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并任《东方杂志》的编辑、主编,连续撰文提倡民主和科学。创建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1920年,他和郑振铎、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1925年积极投入上海“五卅”运动的游行集会和罢市活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成为指导运动的舆论工具;并撰写《五卅运动纪实》,忠实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群众性的革命斗争。1927年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次日,起草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铎等共同签名,发表在《商报》上,揭露“受三民主义洗礼之军队竟向徒手群众开枪轰击,伤毙至百余人。”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于1928年1月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并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31年初,在归国途中以世界语学者的身份到苏联访问7天,写了著名的《莫斯科印象记》。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苏联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的著作,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在广大青年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编《东方杂志》,利用这个阵地,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同时与邹韬奋共同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并推动创办生活书店。1932年任哈瓦斯通讯社中国分社编辑主任。1933年初,应鲁迅之邀加入“民权保证同盟”,并当选为总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努力把迫害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的情况向国外揭露报道,争取国际声援。9月,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主编《东方杂志》,积极筹办并亲自主编我国最早的通俗国际问题刊物《世界知识》,还为开明书店主编大型的国外报刊文选杂志《月报》。支持和帮助邹韬奋主办《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巩固和扩大进步文化的阵地,出版了一系列重要书籍和其他刊物,为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积极进行抗日宣传。还组织翻译出版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上海沦陷后,受命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鼓动工作。继续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创办“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等多种活动,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日文化的一块绿洲。1941年,他按党的指示离开桂林到香港接着又到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并协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任该报主编。组织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到群众中进行抗敌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在新加坡又创办了“新南洋出版社”、《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侨胞共同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1948年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我国第一张反映知识分子要求的报纸《光明日报》,并在担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期间(1949—1954),创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新型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的革命进步书刊和知识性读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8年拨乱反正以后,他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不遗余力地工作和学习。在他逝世前不久,还应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要求,口述了60000多字的历史资料。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0岁。

☚ 柳湜   胡乔木 ☛

胡愈之1896~1986Hu Yuzhi

contemporary wrtier,translator and publisher,his original name was Hu Xueyu. Works: Impression of Moscow,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