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田基本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目标
1. 基本经验。
(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要立足于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合理配置资源,综合开发和改造利用。因此,改造中低产田土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突出重点,规模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以水利工程灌区、小流域或集流区为单元,山上同山下,沟漕与坡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逐年改造开发,达到科学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做到科学、经济、费省效宏。
(2)改形改质,保证质量。中低产田土改造,既要建设完善农田排灌渠系、旱地坡面水系,使其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又要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形状,促使水、肥、气、热、温、光协调,提高耕地热量和光热资源的利用。还要使农田外部环境和地理面貌有较大改观。这就要把改形和改质结合起来,严格技术规程,高标准、高质量,保证农田工程建设具有科学性、现代性、永久性,使工程牢固、美观、经济、实用,发挥高效益。
(3)改用结合、注重效益。改造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是使农民增产增收。这就要求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工程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使农田工程同科学种植,蓄水保土同农耕农艺措施配套,改造培肥与利用同步,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带动农作物品种改良、耕水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改造,“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五良配套,实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年增产增收,当年受益得利,并长期发挥效益,才能调动农民改造建设农田的积极性。
(4)强化管理、永续利用。改造一片,保护管理好一片,是巩固改造开发成果,永续利用,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一环。“三分建、七分管”,牢固树立改造治理一片,管理维护好一片的观念,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落实维护管理责任和资金,切实做好用水管理,排灌渠的岁修淘淤工作。并把改造区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随意占用,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强化管理,保持工程长期完好运行。
(5)加强领导、政策推动。在家庭联产承包的条件下,农田基本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技术性强,组织工作繁重。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制订优惠政策,推动农田基本建设。
❶坚持“三个原则”,即效益原则、利益原则、互利原则。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选择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影响大的项目,并努力实现当年改造、当年见效,长期受益。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互助互利,把劳动积累工落实到户,纳入联产承包合同,以工换工,长进短出,合理负担,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
❷坚持“三个不变”,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不变;新改造田土上交提留不变;国家税收不变;
❸坚持“三个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管理服务;
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广辟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投入;
❺部门配合,增强合力,同唱一台戏;
❻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农田基本建设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政府负责制。
2.发展目标。全省现有耕地中,有中低产田土452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1.72%。其中,中低产田197万多公顷,占总田面积的61.27%;中低产土255万公顷,占总土面积的82.66%。在中低产田土中,共有11种类型,又主要是4大类:
(1)潜育、涝渍类。共有72万公顷,占中低产田土的16%,系冬水田、下湿田和涝洼地。主要分布在山丘底部,平原低洼地带,位置低,土层深厚,水源好,潜在肥力高。但排水不良,土壤长期渍水,理化性状差,多数一年一熟,一年两熟的病、虫、草、湿害严重,单产不高。改造后,一般每亩可增产粮食150—300公斤。
(2)薄瘦田土类。共有115万公顷,占中低产田土的25%。主要分布在紫色沙页岩地区和江河上游新冲积地带,土层15—20厘米以下,旱地多为坡地,宜种性差,复种指数、单产都低。改造后,亩产可提高150—200公斤。
(3)坡土类。指地面坡度在10度以上的旱耕地,共有9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坡陡土薄、跑土、跑肥、跑水,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效益差。经过改造,每亩可增产200公斤左右。
(4)土壤质地低劣类。共有110万公顷,占中低产田土的24.2%。土壤过粘或过沙,主要分布于红壤、黄壤和沙质土区,宜耕、宜种性差,多有营养元素缺乏症,作物生长差,单产不高。改造后,一般亩产可增加150—200公斤。
其它如矿毒、污染、过酸、过碱、粘盘、沙姜、沙漏等类,共有59万公顷。改造后,每亩可增产100—150公斤。
综上分析,四川省中低产田土改造增产潜力大,排除盆周山区、川西北高原气候等制约因素,按平均每亩增产148公斤计算,全省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可增加粮食1 000万吨。
根据中低产田土分布和“八五”计划、“十年规划”的发展思路,全省改造中低产田土总目标是:1991—2000年,改造中低产田土167万公顷,其中改造冬水田47万公顷、下湿田27万公顷、坡薄土80万公顷、红黄壤13万公顷。力争到本世纪末,建成人均0.03公顷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
改造建设的重点是:
❶四川盆地区,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和盆地丘陵两个大区,共辖107个县,重点改造冬水田、下湿田和坡薄土;
❷四川东部地区,有33个县,以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主要改造坡薄土;
❸四川南部地区,有21个县,以综合改造开发有水源保证的冬水田为重点,结合改造坡薄土,保持水土,提高复种,增加产量;
❹攀西地区,有20个县,这里光、热、水、土资源丰富,耕地后备资源较多,在改善水利条件的同时,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和宜农非耕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