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牧业研究成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牧业研究成果

(一)农牧业研究成果

1.水稻选育种。常规稻品种选育是广东的优势,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据统计,1953—1992年全省共育成常规稻新品种250多个,平均每年育成6个,在广东及南方稻区各省的水稻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省的水稻品种已经过四次全省性的良种更新。
水稻矮化育种。我国水稻品种的矮秆化是在广东首先开始的,广东地处华南沿海,台风暴雨频繁,历史上种植的水稻都是秆高130厘米以上的高秆品种,不耐肥、不抗倒伏,每遇台风袭击,常招致严重倒伏减产。1956年,广东省潮阳县灶浦乡东仓村农民育种家洪春利、洪群英,从南特16号水稻中发现一株株高仅70厘米的自然变异株,经过培育,1957年育成中国第一个矮秆水稻品种矮脚南特。1955年,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黄继芳等人,在下到珠江三角洲农村考察水稻时,发现有些农民用控制肥水的办法来矮化稻秆减少倒伏,从中得到了矮化育种的启发。于是于1956年,他们从引进的广西矮仔占地方品种中,选出茎秆较矮、耐肥抗倒能力很强的矮仔占4号,以它与高秆、丰产性好的广场13杂交,于1959年育成中国第一个人工杂交矮秆高产水稻品种广场矮。矮秆籼稻品种的育成,是中国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比国际水稻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被称为“奇迹稻”的IR8号矮秆水稻早了7年,从此开创了一条矮化育种的新途径。它与70年代袁隆平等学者培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国绿色王国的两颗明珠。继广场矮之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于60年代又先后育成了珍珠矮、广解9、广陆矮4号、江矮早等一大批矮秆新品种30多个优良品系。至1965年,全省实现了早稻矮秆品种熟期配套和品种矮秆化。同年,这些品种在全国南方稻区13个省市推广达160万公顷,提高了水稻耐肥抗倒能力,减轻了台风危害,为大幅度提高中国水稻单产,立下了丰功伟绩。推广矮秆稻后,每公顷产量普遍提高750公斤左右,有些地方每公顷产量突破7 500公斤。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1976年我国早稻总产量比1966年增长1. 6倍,这项成果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至今,广东省农科院又相继育成桂朝2号、双桂1号、特青2号、双朝25等一批早、晚兼用的著名水稻矮秆良种,使水稻单产跃上一个新水平。其中双桂一号、桂朝2号和广陆矮4号,1985年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排列第一、二、三位。特青2号和双朝25于1990年被农业部列为在全国重点扩繁的水稻良种。广陆矮4号自60年代起山广东省向长江流域扩展,在南方双季稻区种植面积之大、利用时期之长,均为中国矮秆水稻品种之冠。
杂交水稻的选育。70年代中期,广东参予全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协作攻关配套成功并应用于生产,对推动韶关、湛江等地区的水稻大幅度增产起了重要作用。至1983年,全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增至1 712万亩,在适种地区,一般比常规稻品种增产10%—20%。但所种杂交组合,基本上是从外省引进。1983年以后,广东省农科院、佛山农科所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等单位,相继培育出一些不育系、恢复系,并组配成强优组合广优青、汕优3550、协优3550、Ⅱ优3550、青优早及汕优直龙等,在全省年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初步改变了广东种植杂交稻单靠引进外省组合的局面。化学杀雄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的另一条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广东在该项研究工作上居全国领先地位。1971—1975年,广东省杂优协作组等单位经过筛选试验,配制成“水稻杀雄剂一号”,其杀雄有效成分为甲基胂酸锌,杀雄有效浓度为0. 02%; 1979—1980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等6个单位协作,试验鉴定出“水稻杀雄剂二号”,其杀雄有效成分为甲基胂酸钠,杀雄有效浓度为0.013%—0.015%。这两种杀雄剂均被推广应用于化杀杂交稻制种。在化杀杂交稻优势组合的选配方面,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先后选配出早稻青化辐桂、青化桂朝和晚稻钢化二白、钢化青兰等。1978年在生产上种植曾达80多万亩。同时,还研究提出了化杀杂交稻制种的七项技术措施,使大田制种亩产,从开始的20—40公斤、纯度70%左右提高到亩产62—95公斤、纯度84%—96%。
2. 农作物育种的成就。广东在旱粮、经济作物、水果蔬菜及蚕桑等方面,也选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其中成绩突出的有甘蔗、花生、黄麻、烟草、柑橙及杂交桑等。
甘蔗是广东也是全国的主要糖料作物,1985年广东种蔗面积、甘蔗产量和食糖产量均占全国四成以上。50年代,广东鉴定推广了引进的台糖134等品种,1958年台糖134种植面积占全省甘蔗面积的90%。60年代开始,轻工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和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相继自育成功一批新品种,部分代替了台糖134。至1987年止,全省自育的甘蔗新品种共达32个,推广种植面积235万亩,占全省种蔗面积的47%。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粤糖63-237、粤糖71-210、粤糖57-423和华南56-12等。粤糖57-423由于高产、优质性状突出,除在广东省大面积种植外,还在闽、桂等省推广种植,并输出马里、泰国等国。
花生是广东的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50年代初,广东花生主要种植蔓生型品种,生长期长,一年只能种一造,产量不高。1955年,省农业厅和华南农科所从整理地方品种中筛选出狮头企,遁地雷等30多个地方良种在生产上推广,其中狮头企成为60年代广东花生当家品种,累计推广3 000万亩以上。1957—1990年,省农科院和汕头、湛江地区农科所等单位,通过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方法,先后育成30多个花生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其中狮选3号和狮选64号成为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广东及华南区的当家品种;粤油551成为1974—1986年广东省当家品种和南方各省主要推广种;粤油116和粤油58,分别获得省技改二等奖和农业部技改一等奖,成为80年代中后期南方各省主要推广品种。据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统计,由该所主持选育的狮选3、狮选64、粤油22、粤油551和粤油116等花生品种,至1987年止,累计在广东及南方各省推广种植1亿多亩,增产花生2 500万担,增产效益达12.5亿元。
黄麻育种研究,广东在全国居领先地位。50年代至80年代选育的主要黄麻品种有新园1号、粤园4号、粤园5号、713、681、716及401等。其中1963年省农科院在国内第一次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粤园5号,成功地解决了生产上存在的炭疽病为害和早播早花问题。产量和商品品质均有显著提高。自70年代起,广东每年调出该品种种子几十万斤,成为长江以南各省黄麻园果种的当家良种。至1987年,累计推广种植1968.34万亩,增产效益达3亿多元。
柑桔是广东四大水果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先后鉴定、选育出罗岗暗柳甜橙,白 一号蕉柑、大雪柑,丰彩暗柳橙,和阳2号、长园1号椪柑及杨村平蒂高身椪柑,东13、试18椪柑和梅县沙田柚、早熟柚等一批良种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其中最突出的是红江橙,为粤西红江农场技术员钟家存1971年从新会甜橙的变异株中选出,经10多年培育而成。1985—1986年获得全国优质农副产品奖,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最大特点是果肉呈橙红色、皮薄、肉嫩、多汁化渣、甜酸适度、品质优异。1992年已在全省推广种植30万亩,成为中国唯一可进入国际超级市场的名牌商品橙。
桑树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50年代,华南农科所与华南农学院及广东省农业厅蚕管局协作,从广东桑系统中选出伦教40、北区一号等10大优良桑树品种,使单产普遍提高20%。从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蚕业所和顺德县农科所等单位开展桑树杂交一代利用研究,于80年代初选配出塘10×伦109和沙二×伦109等杂交桑强优组合,至90年代初,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区推广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广东省杂交桑种植面积占桑园面积的7成多。广东在该项目的研究及生产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均居领先地位。
3.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提高单产和年总产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成效显著的有50年代总结推广的潮汕水稻栽培经验、珠江三角洲沙围田和湛江海南旱地甘蔗高产栽培经验,60年代研究推广的水稻黄黑变化栽培模式、水稻与花生甘蔗轮作,80年代研究推广的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水稻、甘蔗因十配方施肥、甘蔗地膜覆盖、柑桔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等。其中由广东省农科院、省农业厅与各市县农业部门研究推广的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仅1990年就在全省应用1 800万亩,平均亩增稻谷25公斤,增加总产近4亿公斤。由广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戴冕研究员主持,1983年组织全国10个省13个科研、生产单位协作,共同完成的《全国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研究》,对提高中国烟叶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促使中国烟草总公司把“优质适产”列为全国烟草生产总方针。至1989年止,这项技术累计在全国推广808万亩,取得总经济效益近14亿元。1988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广东省重点产区南雄县应用这套技术建立优质烤烟基地4.5万亩,产品进入优质烤烟范畴。
4.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广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广东是全国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最早的省份,1952—1953年,中山大学教授蒲蛰龙利用蓖麻蚕卵繁殖赤眼蜂获得成功,1958年在顺德县沙滘建立起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1964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通过技术鉴定,放蜂区枯心率压低到5%以下,比对照区减少48.71%—78.35%。1965—1974年先后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等县建立多处赤眼蜂站,每年放蜂治螟达25—100万亩次。1981年从东北引进柞蚕后继续解决了赤眼蜂的中间寄主问题,1987年推广放蜂治螟25万亩,每亩减少农药费用5—12元,增产蔗茎400—650公斤。此外,70年代广东还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1974年全省建立防治专业站195个,放蜂面积36万亩,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达80%以上。在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方面,1973年先后推广到东莞等14个县,1974年放蜂治蝽15万株,寄生率达85.5%—98.7%,有效地控制了危害。80年代以来,广东省在开展赤眼蜂人工寄主卵的研制及工厂化生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七五”期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完成的“赤眼蜂工厂化中试新工艺及大面积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成果,1992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所研制的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生产人工寄主卵卵卡机样机,可日产卵卡5 000张,供繁蜂、放蜂2 500亩。经在国际第19届昆虫学会上介绍,引起国外学者广泛注目。
5.畜牧兽医科研成就。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对全省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和复查,编写出《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在此基础上,对大花白猪、三黄胡须鸡等主要猪、鸡地方良种开展了选育,建立了核心群,提高了生产性能。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国内外良种与本省地方良种开展经济杂交,于80年代先后选出长花、杜花、汉长花、杜杜花、汉汉花等一批二元或三元杂交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家禽方面,1963年白沙农场用北京鸭和本地麻鸭杂交育成白沙鸭;1964年佛山农科所杂交育成松香黄鸭。1978年以后,利用外国鸡种与本地鸡种杂交,育成的优良杂交品系有穗黄鸡、穗麻鸡、粤黄鸡、广源鸡、广黄鸡和岭南黄鸡等。在饲养技术和饲料工业发展方面,80年代先后制订了《广东省猪、鸡饲养标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研制发展配合饲料,至1992年,全省已建成饲料厂360多间,饲料总产量471万吨,产值54.8亿元,跃居全国前列。产品质量获国家银质奖2个,被评为部优产品18个、省优产品41个,全省饲料产品合格率名列全国榜首。
兽医方面,1950—1993年全省共取得兽医研究成果105项,其中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的57项。主要有鸭瘟、猪链球菌病、小鹅瘟等疫(菌)苗的研制成功及广泛应用,牛瘟、牛气肿疽、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新城疫、鸡痘等疫(菌)苗的推广应用等。其中1964年由广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冯广仁等研制成功的石井系鸭瘟弱毒疫苗,1965年批准为国家科学成果,其效力比国际上销售量最大的荷兰鸭瘟疫苗优胜,在生产推广应用近30年长盛不衰,使华南地区一亿多只鸭、鹅群的健康受到保护,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二、科研成果和水平   (二)林业科研成果 ☛
000122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