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布局与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布局与结构

(一)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布局与结构

历史上,甘肃农村就是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现代化工业和大规模的流通商贸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虽然在甘肃布点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工业项目,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农业提供积累的,而且在管理体制上严格按条条分割,大工业和大城市的商业流通、交通事业发展与当地农村经济是分离的,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农村,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零星落后的手工业小作坊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现代化工商业。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甘肃农村的长期落后和农民群众的长期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生产关系得到了重大调整,农民发展生产、开发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门路逐步拓宽,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各种行业生产和流通的专业户,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农村二三产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第一产业也随之发展到新的水平。
早在1980年,中共甘肃省委就在认真总结过去“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明确制定了“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农业生产方针。1983年又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 治穷治富”的战略方针。1984年, 明确提出了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甘肃农村经济的突破口,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允许农民组织深购远销、长途贩运的商贸流通专业队伍和零星分散的货郎担。随着一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的放开和购销体制的改革, 广大农民可以直接参与农副产品购销经营,各种类型的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在陇原大地上出现,吸引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摆脱单一的农耕作业, 进入工商流通和各种服务行业寻找就业位置和致富门路。省上还组织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劳务输出的形式,离土离乡,到外地外省、大中城市、工矿企业,甚至国外劳务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增加劳动收入。从而使甘肃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二三产业比例逐年上升,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 全省上下齐动员,干部群众齐动手,各行各业齐支援,在所有制形式、经营范围、资金来源、物资保障、项目计划、工商管理、税收信贷、劳动制度、内部分配、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利润返还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一齐上,领导亲自抓,大中型国营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口帮扶,乡办、村办、社办、联户办、户办,“五个轮子”一齐转。还提倡广大农民投资入股,以资带劳、以劳代资、承包、租赁;大力兴办各种农业、工业、采矿、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流通、餐饮服务、农副产品系列加工、购销贩运、以及引进外资兴办各类“三资”企业。从而使甘肃农村的乡镇企业从1983年醒悟、1984年起步,1985年上路,“七五”“八五”期间大发展,很快填补了甘肃农村二三产业的空白,成为甘肃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总产值在1990年就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71%;到1992年,达到11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9.6%,从业人员达到143.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9%。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大大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内部结构。1980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占84.7%。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11.2%和4.1%。1992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为54.78%,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为30.3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为14.91%。见表4-2-1。

表4-2-1 甘肃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及其构成

单位:万元、%

年份农村社会
总产值
其 中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323 415.40
330 706. 29
367 541. 37
467 653.40
508 916.69
677 502.00
796 798.01
955 018. 34
1 322 737. 92
1 476 219. 90
1 697 138. 75
1 846 031.06
2 240 051.31
273 885. 74
280 174. 30
305 247.53
400 864. 74
408 754.05
488 182.00
563 360.05
655 161. 35
847 166.41
891 231. 90
1 030 526.46
1 083 640. 79
1 227 042.02
36 283.78
36 135. 18
47 561.97
78 209.83
79 070.72
132 412.00
163 588. 79
211 881.16
328 005.58
393 294. 90
445 639.50
513 505. 53
678 866. 59
13 245.88
14 396.81
14 731.87
18 583.03
21 091.92
56 908. 00
69 849. 17
87 975. 83
147 565. 93
191 693. 10
220 972. 79
248 884. 74
334 142. 70
年份农村社会
总产值
其 中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构 成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4. 69
84. 72
83. 05
85. 72
80. 32
72.06
70. 70
68. 60
64.05
60. 40
60. 72
58. 70
54.78
11.22
10. 93
12. 94
10. 30
15. 53
19. 54
20. 53
22. 19
24.80
26. 70
26.26
27. 81
30. 31
4.09
4.35
4.01
3.98
4. 15
8.40
8. 77
9.21
11. 15
12. 90
13.02
13.49
14.91

注: 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6.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2.6%, 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0.7%。到1985年,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到79.79%, 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为5.02%,从事第三产业及其他行业(含劳务输出中的一部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15.19%。到1992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调整为82.09%,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为6.26%,从事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11.65%。见表4-2-2。

表4-2-2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及其产业构成

单位: 万人

年份劳动力
总 数
其 中
从事第一产业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
人数%人数%人数%
1980
1985
1990
1992
574.03
715.71
821.06
848.45
555. 18
571. 15
683.38
696.57
96.7
79.79
83.71
82.09
14.92
35.97
48.54
53.08
2.6
5.02
5.91
6.26
3.92
108.59
89. 14
98.80
0.7
15.19
10.38
11.65

随着农村一二产业的发展和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农村第三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势头,并且开始向综合配套和专业化、集团化方向转变,农村市场空前活跃,农民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为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行业迅速兴起,使农村市场体系更趋健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农村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分布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982—1988年,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平均每年递增29.70%,其中:流通部门递增46.08%,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递增28.66%,科学文化教育和提高居民素质部门递增7.42%。农村第三产业内部不但各层次均出现递增趋势,而且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层次劳动力占第三产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82年的36.14%提高到1988年的73.77%,增加37.63个百分点;第二层次则减少0.72个百分点,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第三层次减少36.91个百分点。同时,专业化生产迅速兴起,1988年农村第三产业中的各类专业户达到6.56万户,从业人员13.61万人,分别比1984年增加2.77万户和6.91万人。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贸易市场,由1978年的481个,发展到1992年的1 564个,集市年贸易成交额由1978年的1亿元,增加到1992年44.4亿元。
甘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区域布局也是很有特色的,这是由于甘肃地域广大,自然地理气候差别明显,资源、交通、人口分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条件各异所致。
☚ 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   1.第一产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
000194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