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全区已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以第三产业为羽翼各业兴旺发展的格局。1995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9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全区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27%、72.13%和21.6%。农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89%、0.38%、22.13%和10.6%,与1949年相比,农业降低21个百分点、林业增长0.38个百分点、牧业增长20个百分点、渔业增长9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农业增长35个百分点、林业增长0.22个百分点、牧业增长17个百分点、渔业增长10个百分点。 ☚ 三、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二、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6年33:49.68:17.33调整为11.95:67.3:20.74。农业生产坚持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连年加大投入上规模、调整结构搞特色,优化服务上水平,加快产、加、销,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向城郊型大农业发展。已建成3 333公顷蔬菜生产基地,4 666公顷淡水养殖基地,1 600公顷果品生产基地,年饲养10万头以上生猪和120万只蛋鸡和畜禽生产基地和甲鱼、肉鸭、珍禽等9大副食品基地,并全部实现了规模经营,农业商品率比重达85.23%,增加对城市的有效供给,提高了经济效益。199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6.89亿元 (当年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02倍和5.65倍。农业结构适应城郊型农业性质的需要,完成了多项调整,1949年占地结构中,粮食占耕地86%,蔬菜占耕地4.6%。至1995年粮食占耕地60%,蔬菜占耕地23%,其他为经济作物和林业占地。在历年农业总产值构成中,1949年农业占80.8%、牧业占0.57%、渔业占2.17%、副业占 16.46%; 1978年农业占32.9%、林业占 0.17%、牧业占 4.3%、渔业占0.43%; 至1995年农业占53.9%,林业占0.26%,牧业占25.2%,渔业占20.63%。结构调整的趋势为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畜牧业和渔业比重明显上升。 ☚ 三、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大发展,农村出现了农工商各业齐步发展的新格局,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协调、稳步、同步发展的好势头。从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84亿元,第一产业为1.67亿元,占总体的16.98%;第二产业6.88亿元,占总体的69.84%;第三产业1.29亿元,占总体的13.18%。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7.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02亿元,占总体的7.4%;第二产业18.5亿元,占总体的67.81%;第三产业6.76亿元,占总体的24.79%。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和经营,使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6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66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6%,所占比重比1949年下降74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40.23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63%,所占比重比1949年上升100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6.6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0%,所占比重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100个百分点。在农业经济内部,农林牧渔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95年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种植农业产值54 990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6.5%,所占比重比1949年下降2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11.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不含果业) 1 654.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所占比重比1949年下降5.9个百分点,与1978年基本持平。牧业产值29 542.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9%,所占比重比1949年上升30.6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17.9个百分点,渔业产值4 832.6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所占比重比1949年上升4.8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4.6个百分点。在种植业内部各种播种作物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95年,全县播种面积74 453.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2 133.3公顷,占全部播种面积的83%,比1949年上升4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6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2 326.6公顷,占全部播种面积的3.1%,所占比重比1949年下降2.7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0.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9 173.3公顷,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2%,比1949年上升近100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10个百分点。1995年土地产出率15 270元/公顷,劳动生产率5 429元/人。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宝坻县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不放松第一产业、巩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发展活力明显增强。199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56.8亿元,是1978年的65.5倍,年均增长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3亿元,是1978年的46.2倍,年均增长2.47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11.77亿元,占27.3%; 第二产业20.72亿元,占48.2%; 第三产业10.51亿元,占24.5%。工农业总产值126.7亿元,是1978年的41.8倍,年均增长7.2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2.5亿元,纯收入15.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4万元。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在1995年的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2 130万元,占18.9%;第二产业产值为88 846万元,占52.2%;第三产业产值为49 249万元,占28.9%。在农、林、牧、渔业比例上,种植业占27%,林业占0.046%,牧业占21%,渔业占51.954%。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 936.7公顷,其中,谷物为3 761公顷,占63.4%;蔬菜2 098.9公顷,占35.4%。粮、菜种植面积比例较为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城乡人民需要。由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995年,土地产出率为亩均4 112元,劳动生产率为劳均7 760元。 ☚ 三、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农渔村经济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格局,大量劳动力由种植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渔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5年,第二产业完成产值93 90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产值9 851万元。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建区初,大港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几乎是空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港区按照城郊型格局,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1995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33.8亿元,其中一产1.99亿元,比1980年增长2.6倍; 二产28.76亿元,比1980年增长46.9倍;三产3.02亿元,比1980年增长59.2倍。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11.0:6.9:1,变为0.66:9.53:1。农业内部结构组合向优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尤为显著。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3.6%上升到27.7%; 渔业由1980年的1.4%上升到1995年的12.2%。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50年代初期,二、三产业十分薄弱,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在90%以上。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突破了历史上形成的自给半自给的封闭式经济格局。特别是1984年农业获得大丰收以后,农村经济发展突破了“以粮为纲”的禁锢,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由改革前的单一农业型转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多元化产业结构。1995年,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分别达到326.63亿元和38.39亿元,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6.06%和8.94%。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分别占52.76%和22.4%,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 二、农村经济 (二) 农村工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