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干部培训
(1) 农业干部培训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农林处成立后,在合肥市两处举办农林干部培训班,至1952年,共培训566人,培训对象主要是各专、县农林行政干部与农、林、渔场和棉种场、植棉指导站(所)、烟草改进所(站)、兽疫防治站(队)、病虫站(队)、家禽配种站、水产、林产、养殖等机构的干部以及农村行政工作干部。培训时间一般3~4个月。业务学习主要是农业概论、粮食作物、麻、茶、烟草栽培和土壤肥科学、种子学、棉作学、病虫防治学、水产学、畜牧兽医学、林学常识、农田水利、农具学、调查统计等15种课程。1964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决定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分期分批地集中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负责干部,学习农业技术。培训内容以肥料、种子、植物保护等“三项技术”为主,培训时间每期2个月。到1965年初,共培训公社负责农业生产的书记、主任,农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县、市农业局主管农业技术的局长等4 042人。1979年以后,省、地(市)、县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干部培训班,提出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业务技术课程主要是:土壤肥料、植保、种子、农作物栽培、畜牧兽医、农畜产品加工、食用菌栽培、养殖、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农村商品经济知识、电子计算机技术、农业系统工程、遥测遥感的农业上应用技术等14门专业课。从1979—1987年,累计培训农业干部3 697人次。其中,安徽省农业厅举办培训班31期,共培训农业技术干部1 703人次。
(2) 农业干部学校。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在职农业干部,也招收一些初中毕业生,为农业社培养技术骨干。从1953年创办,到1959年止,共培训农业干部9期,学习时间一般每期4个月左右,最长的一年半,最短的只有15天。先后开过农艺、畜牧兽医、植保、农场、特产、水产、农具、会计、机务、林业、农政、蚕桑等12个专业,合计45个专业班。累计培训农业干部3 452人次。
(3)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安徽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是轮训性质的学校,主要培训对象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监察主任、主办会计、农技干部等。从1955—1964年底,共举办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农业合作社干部和公社干部9 585人。
(4)安徽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1983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固镇县新马桥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迁至合肥,改为安徽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1984年8月,改为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管理干部和乡镇管理干部。学院设立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供销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与统计、财政金融等7个专业。从1983年建校至1987年,共毕业434人,同时,举办各类长、短培训班16期,结业学员2 293人。
(5)委托代培。1979—1987年,全省共委托代培训农业干部8 000多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农业干部611人;区、乡农业领导干部2 577人;农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4 815人。同期,先后选送到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院、浙江农业大学分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的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共计391人。1985年以前,每期学习时间4个月,主要学习农业政策和农业科学基本知识。1985年以后,主要学习现代农业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知识,开设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农村商品经济知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系统工程基础、电子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每期学习时间为2个半月。1982—1987年,主要委托芜湖农校培训农业系统的站长、所长、场长、经理等管理干部,培训时间短的1个月,长的4个半月。组织学员学习农业政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基本知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保、畜牧兽医、茶叶等课程。累计培训农业管理干部768人。
(6)农业干部的学历培训。从50年代中期开始,抽调在职干部报考农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至1965年,全省参加高等农业院校专科、本科学习的有1 550人。1982年以后,开始恢复全省农业系统在职干部参加中专班、专修班、函授班学习。1983—1987年,全省农业系统在职干部参加农业部和省内所属成人高等农业院校举办的干部专修班、函授班学习,招收学员的条件是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年龄在40岁以下,工龄在5年以上(函授不限)。设置的专业有农业管理、土肥、农经、农学、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蚕桑、茶叶、植保、园艺等10个专业。学制:函授3年;脱产2年。从1983—1987年全省农业系统在职农业干部有2 713人次参加学习,获得专科学历。其中,省内院校学习结业的有1 135人,农业部属院校学习结业的有1 5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