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学大寨的发展过程
宁夏的农业学大寨从1965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历时14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5—1966年),为一般号召与典型引路结合,着重学习大寨的生产建设经验。1965年2月,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精神,发出了《在全区农村普遍开展学大寨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县组织干部群众,联系本社本队的实际,讨论怎样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问题,进行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等各种宣传形式和会议、展览、外出参观等途径,广泛宣传大寨大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实干精神,引导广大干部和农民树立雄心壮志,努力改造落后的生产条件,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很快在全自治区掀起了一个以大寨为榜样,“比学赶帮”的农业生产高潮。经过各地一年多的学习运动,涌现出深挖排水沟,垫高低洼田,改造湖滩碱地,使粮食产量“过长江”的灵武县华二大队、韩渠大队、吴忠县古城大队等一批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推动了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阶段(1966年下半年—1970年),农业学大寨和文化大革命交织在一起,农业学大寨既是生产运动,也是政治运动,农业学大寨成为推行“左”倾政策的工具。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在几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都强调“学大寨要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要像大寨那样“斗一步,进十步;步步斗,进一路”,“学大寨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学大寨就是搞歪门邪道,反对学大寨就是走资派”。提倡“高举批判旗帜,发扬造反精神”,扫除一切修正主义垃圾。推行“大批判开路”、“记政治工分”等一套 “左”的东西。
第三阶段(1970—1975年),按照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在全区农业会议上提出:“学大寨赶昔阳,苦战三五年粮食翻一番”。要求“各县、社、队都要作出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大打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民战争”。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之后,宁夏区、地、县三级先后派出1万多人次的农村工作队,深入到1 464个生产大队(占全区大队总数的66%)认真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干部政策,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与此同时,连续几年,每年秋冬集中农村50%—60%的劳动力,组成大兵团式的农田专业队,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逐乡逐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据1974年统计,引黄灌区的11个县市就有10个粮食亩产上了《纲要》,粮食平均亩产“过长江”的县有3个;引黄灌区上《纲要》的公社98个,占85%,“过长江”的公社29个,大队176个;超千斤的公社4个,大队62个,生产队671个。这一时期,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生产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1975—1978年),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普及大寨县。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苦战5年,全国1/3以上的县建成大寨县,其他县也要建成更多的大寨式的大队和公社。从1975—1977年,根据中央农业学大寨会议和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精神,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每年除召开规模空前的万人传达会外,还专门召开有各级干部、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千人大会,传达中央精神,总结表彰先进,研究安排普及大寨县工作。与此同时,每年区、地、县抽调大批干部,经过集中培训,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深入县、社、队,从思想教育上、经济帐目清理上、组织整顿上、生产建设上全面抓农村工作,每期约半年左右;全区每年秋冬组织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搞农田建设大会战,人数最多时达60万劳动大军。除集中会战外,每年固定10%的劳力组成专业队,坚持常年干。到1977年10月,全区有6个县、42个公社、168个大队被授予“学大寨先进集体”称号。1978年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停止了农业学大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