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949—1994年,安徽共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1.4亿元。长期以来,淮河、长江洪涝灾害,丘陵地区干旱频繁,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安徽的省情,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大多数用于解决水的问题。1949—1988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实际投资40.7亿元,占整个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3.3%。全省历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见表2-2-1。
表2-2-1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单位:万元
年 份 | 投资额 | 年 份 | 投资额 | 1949 1952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 11 7 304 8 941 24 115 8 027 9 964 16 166 12 896 |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 14 296 35 406 38 580 62 319 43 823 10 648 |
☚ 一、政府对农业的投资 (二)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 ☛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新中国成立后的43年,广东农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到92. 58亿元,占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 4%。其中1950—1978年的29年累计投资33. 78亿元,占同期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额的17%; 1979—1992年的13年累计投资58. 8亿元,占同期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3.9%。各个时期农业基建投资及比重见表2-2-1。 表2-2-1 农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及比重 单位: 亿元 年 份 | 农业基 建投资 | 平均每年农业 基本建设投资 | 占全省全民所有制 单位基建投资% | 1950—1952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 1992 | 0.64 2.99 5.69 4.62 3.75 8.02 14.22 14.95 22.88 8.17 6.65 | 0.21 0.6 1.14 1.54 0.75 1.60 2.84 2.99 4.58 8.17 6.65 | 39 23.9 14.9 29.3 15.7 14.2 15.8 6 3.4 3.8 2 |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广东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好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绝对数除个别时期有所减少,大多数时期是逐步增加,但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却逐步下降。另外,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大大慢于全省基建投资的增长。43年来,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年递增14.4%,而农业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建投资才年递增4.6%。这说明对增加农业的投入仍不够重视。 ☚ 三、农业基本建设 (二)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 ☛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对农垦、农(牧)业、林业、农机、水产、气象等事业的投资, 与对国家举办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投资。1952—1995年,全省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06 556.10万元, 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94% (表2-2-2)。
表2-2-2 各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单位: 万元 项 目 时 期 | 全省基本建 设投资合计 | 其中: 农口基 本建设投资 | 农口基本建设 投资占全省 基建投资% | 项 目 时 期 | 全省基本建 设投资合计 | 其中: 农口基 本建设投资 | 农口基本建设 投资占全省 基建投资% | 1952—1995年合计 1952年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三年”调整 “三五”时期 | 1 941 655.80 5 324.80 211 828.00 91 968.50 64 420.00 199 144.00 | 406 556.10 241.10 37 136.60 30 090.90 25 152.00 42 525.90 | 20.94 4.53 17.53 32.72 39.04 21.35 | “四五” 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 时期 “八五”时期 | 288 710.60 290 245.10 186 243.30 267 050.30 376 576.00 | 55 773.10 66 539.20 31 607.20 47 872.70 82 718.00 | 19.32 22.93 16.97 17.93 22.00 |
☚ 一、财政支农资金 (二)支援农村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 ☛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从1950—1990年,山东省共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8.9亿元,是国家专项安排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分阶段投资情况如下: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1535万元,主要用于潍河大堤加固、白马河治导、盘河疏浚、屠马河治理等工程。 “一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15 678万元,主要用于建设35处拖拉机站、济南拖拉机修理厂、山东农具厂、广北农场大型机械扬水灌溉和卫河整堤除险、南运河堤防整修、四女寺减河扩大、十字河治理等工程。 “二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77 193万元,建设的主要工程有:黄河农场,伊家河治理,南四湖疏浚,黄河位山、王旺庄、洛口枢纽,打渔张引黄灌溉,太行堤引黄灌区,峡山、牟山、高崖、白浪河、崖堤、米山、冶源、沐浴、卧虎山大型水库等。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18 042万元,建设的主要工程有:广北与渤海农场、孤岛林场、赵王河治理、鄄郓梁排水、打渔张改碱、雪野水库、济南防洪等。 “三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60 177万元,建设的主要工程有:徒骇河、马颊河、红卫河治理,东渔河、德惠新河、洙赵新河开挖,齐河李家岸引黄灌区,太河水库等。 “四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106 279万元,主要用于黄河齐河段与垦利段展宽、南四湖湖腰扩大、沂沭河洪水东调、梁济运河扩大、漳卫新河治理、洙赵新河配套、齐河潘庄引黄灌区、峡山与太河水库灌区等工程。 “五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支出91 085万元,主要用于南四湖、洙赵新河、金城河、北胶莱河、白马河治理,韩庄运河扩大,徒骇河、马颊河配套,济阳邢家渡灌区,岩山水库等工程。 “六五”时期,农业基建支出30 719万元,主要用于峡山、岸堤、卧虎山、太河、东周水库加固,位山、田山、阎谭、簸箕李引黄灌区,枣南、邹西引黄灌区,泰安胜利灌区,太河、高崖、岸堤、跋山、龙角山、日照、仁河水库灌区等工程。 “七五”时期,农业基建支出48 084万元,主要用于南四湖滨湖建设、韩庄运河治理、梁济运河治理、十四座大型水库加固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 一、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二)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 ☛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新疆的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截至1995年,国家和自治区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83.23亿元,占农轻重三大部门总投资额的11.8%,累计新增固定资产61.01亿元。 根据新疆“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的特点,自治区在农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牧区水利建设,带动资源开发。46年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72.86亿元,占同期农业投资的87.59%,重点用于兴建水库与引水枢纽、打井修渠、防病改水等基础性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在不同时期对国营农、林、牧、渔场的建立,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气象事业建设,乡镇企业建设,农林牧产品基地建设也投入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对提高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土地资源开发与农田草原基本建设。国家和自治区通过水利建设投资,提高农牧区抗御干旱、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1949—1966年,全区耕地面积从121万公顷,扩大到333.1万公顷,年均扩大12.5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80多万公顷,同期粮食总产量从84.77万吨增加到332.34万吨,增长了2.9倍,在增产247.57万吨中,因扩大耕地面积而增产的为148万吨,占59.78%。 60年代初至70年代,在牧区重点投资解决草原灌溉和牧道修建问题。1978年以后,重点投资建设成片的人工草场、围栏草场和草原建设示范项目。1990年以后,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扶贫工作,重点解决南北疆成片的无水、缺水草场和人畜饮水项目。46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资的牧区草原、水利建设投资达5.2亿元。 1988—1995年,新疆农业综合开发中,中央拨(借)款54 777万元,银行专项贷款17 649.7万元,加上地行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等,8年共改造中低产田49.55万公顷,开荒造田33.88万公顷,植树造林3.49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场1.83万公顷,草场围栏3.32万公顷。 (2)国营农、林、牧、渔场建设。截至1995年,已建成地方国营农场46个,园艺场16个,共拥有土地32.6万公顷,其中耕地6.8万公顷,共投资6.12亿元,平均每个场国家投资987万元。林业系统国营企业发展到89个,成立自然保护区16个,国家和自治区对全区各项林业建设总投资6.44亿元,其中天山西部林区投资1.27亿元。畜牧系统共建成183个国有牧场,包括种畜场、养禽场在内的牧场基本建设投资达4.2亿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占70%以上。水产养殖场的建设,从1970年以后逐步开始,截至1995年,共建成23个渔场,国家和自治区投资1 995万元。 (3)气象事业建设。以农牧业为气象服务重点,全区建成了地面、高空探测网和气象服务网,建立起包括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在内的气象、服务、科研、教育体系。截至1995年,气象部门直属气象台站122个,其中区、地两级气象台1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54个,另有气象卫星地面站1个,农牧业气象试验站5个(含国家一级试验站)。到1994年底,全区气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1.8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02亿元,流动资产185.2亿元,专项资产28.9万元,技术装备逐步改善。50年代主要使用从原苏联、东欧进口装备,到60年代初使用的常规仪器已国产化,80年代起,已逐步使用卫星云图,通过电子计算机和雷达监测系统,中高速数据通讯,以及超短波电台、单边电台辅助通讯网,大大提高了气象服务水平。 (4)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先后建成农业高等院校3所,中等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气象学校共17所,自治区农林牧业科学院3所,地州农业科研机构34个,县(市)级中心56个,乡(镇)站333个,以及区、地、县、乡各级技术推广体系。46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农业科研、教育投资2.8亿元。其中,国家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建成全国七大测试中心之一的中心实验室投资800万元,与国外合作建立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绵羊中心投资1 558万元。 2.农业基本建设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农业基本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设施、垦荒、山区林场、种牛场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等,总投资1.66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0.37%,新增耕地面积33万多公顷,建成了如一干其、红雁池等5座大中型水库,新增水库库容0.74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1953—1957年)。为“一五”时期,国家把加快工业化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但新疆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上。这一时期全区基本建设投资14.65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部分为4.22亿元,占28.86%。除继续开荒外,新建了蘑菇湖、柳沟等8座大中型水库,兴修了玛纳斯河东西两岸大渠、哈密红星二渠等16条设计灌溉面积0.33万公顷以上的大中型灌渠,5年累计扩大耕面积41.32万公顷,新增水库库容4.2亿立方米;与此同时,组建了迪化(乌鲁木齐)、乌苏、伊犁、阿山(阿尔泰)4个木材公司。1955年建立了南山小渠子、呼图壁石梯子、玛纳斯清水河和乌苏等山区林场,建立了呼图壁种牛场,建设了塔城等7个机械农场和乌鲁木齐县安宁渠等9个拖拉机站。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数额虽然不大,但投资效益较好,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82%。 第三阶段(1958—1965年)。为“二五”和调整时期,“二五”时期全区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达到7.82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了85.3%,但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4.89%,比“一五”时期降低了4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5.64亿元。新增生产能力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49.75万公顷,新增水库库容15.69亿立方米,开荒114.88万公顷,分别比“一五”时期增加2.34倍、2.73倍和4.88倍;建立起五一、玛纳斯、哈巴河、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等一大批农场;建成大中型水库34座,完成乌鲁木齐和平渠改建二期工程、大海子水库及灌溉引水干渠等重点项目;投资1 700多万元,建立了巩留、特克斯林场,修建了通向林区的公路和水运河道。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1963—1965年,全区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为4.18亿元,相当于“一五”时期的总投资,新增固定资产3.4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4.5%。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拖拉机站69个、拖拉机大小修理厂、保修间44个,全区拥有拖拉机2 284混合台,大型农机具3 737件。水利投资集中用于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乌鲁木齐河流域和昌吉回族自治州西三县(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以及南疆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小三线地区,建成一批灌溉工程。自治区主要大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有阿瓦提上游水库和富蕴可可托海水库等。 第四阶段(1966—1980年)。包括 “文革”时期和后来的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为20. 31亿元,其中 “三五”时期为5. 06亿元,“四五”时期为4.66亿元,“五五”时期为10. 59亿元;分别占同期基本建设总额的26.89%、18.87%、17. 73%,比例逐步降低。新增的固定资产 “三五”时期为2.45亿元,“四五”时期为2. 67亿元,“五五”时期为6.4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仅为48.4%、57. 3%和61.1%,是投资效益较差的时期。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有阿克苏胜利水库、尉犁县大西海子水库、巴楚小海子水库。 第五阶段(1981—1995年)。为 “六五”、“七五”、“八五” 时期,全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累计为45.03亿元,其中 “六五”期间为7. 67亿元,“七五”期间为12. 75亿元,“八五”期间为24. 61亿元; 分别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9%、7.9%和3.9%。先后建成150多个良种繁育场和种子公司; 建成的大中型水库有福海、唐巴湖、永安坝、可可托海等水库。横跨“七五”、“八五”的重点建设工程拜城克孜尔水库,从1985年开始动工,累计投资3.8亿元,1995年正式建成投产,水库库容6.4亿立方米。林业建设主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期工程,还对天山西部林业局进行了有步骤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 2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 20亿元。畜牧业主要完成阿勒泰 “2817”草原建设项目。此外,还重点强化了水土开发和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发城郊农业,对商品蛋鸡场的建设投入了较多的建设资金,建成了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县30个,棉花基地县13个,其中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6个,棉花商品生产基地县13个;形成年产蛋0. 15万吨的蛋鸡场1个。 ☚ 一、国家对农业投资 (二)农林水牧等部门事业费 ☛ 0002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