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一)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1. 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基数大、增长速度快。1949年12月四川人口共有5 730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5 484万人, 农业人口5 239,万人, 分别占全省人口的95.7%和91.4%。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增长速度加快。50年代四川乡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6‰—18‰左右, 60年代一般在13‰—33‰之间。1957年末四川的乡村人口为6410.2万人, 农业人口为6 188.5万人, 比1949年分别增长16.89%和18.12%, 年递增率分别为1.97%和2.1%;到1966年乡村人口达6675.1万人, 农业人口达6 413万人, 分别比1949年增长21.72%和22.41%, 年递增1.16%和1.20%。人口的盲目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进入1972年以后, 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增长开始受到控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1977年为8.4‰; 1980年9月党和政府把计划生育做为一项基本国策, 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生育, 到同年底, 四川乡村人口8918.1万人, 农业人 口8617.1万人, 比1949年增长62.6%和64.5%, 年递增1.58%和1.62%,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4.9‰;到1984年自然增长率降为3.3‰, 减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到1990年底全省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比1949年增长72.1%和76%, 年递增率分别为1.33%和1.39%。80年代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减缓,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 每年增加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很大。按新中国成立后41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每年全省净增近百万人,每天增加0.26万人(表2-1-1)。
注: 乡村人口:是指县内(不含镇)的全部人口,按居住地划分,居住在市和镇以外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都是乡村人口;农业人口:是按经济特征划分的,包括在农村从事农业(包括林、牧、副、渔业)的和户口在农村而在市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

表2-1-1 四川省历年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单位:万人

年 份总 人 口乡 村农 业
人 口占总人口%人 口占总人口%
1949
1950
1951
5 730
5 830
6 120
5 48495.75 239
5 336
5 438
91.4
91.5
88.9
1952
1953
6 411
6 551
5 90092.05 694
5 839
88.8
89.1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6 648.6
6 790.6
6 945.2
7 081
7 078
6 897
6 619.8
6 459.2
6 485.6
6 695.8
6 898.3
7 137
7 368.3
7 603
7 830.4
8 063
6 107.3
6 223.8
6 308.9
6 410.2
6 314.1
6 062.2
5 775.9
5 682
5 825.2
6 006.6
6 257.1
6 463.7
6 675.1
91.9
91.7
90.8
90.5
89.2
87.9
87.3
88.0
89.8
89.7
90.7
90.6
90.6
5 894.3
6 008.9
6 096
6 188.5
6 038.6
5 814
5 552.3
5 481.4
5 672.3
5 849.7
6 042.9
6 227.7
6 413
6 640.8
6 855.6
7 086.4
88.7
88.5
87.8
87.4
85.3
84.3
83.9
85.0
87.5
87.4
87.6
87.3
87.0
87.3
87.6
87.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8 341.9
8 583.7
8 817.3
9 065.6
9 270.5
9 467.3
9 578.5
9 659.4
9 707.5
9 774.2
9 819.6
9 924
10 022
10 075.5
10 111.8
10 187.5
10 319.5
10 458.4
10 589.7
10 700.3
10 813.4
7 641
7 840.3
8 054.3
8 290.8
8 491.9
8 691.3
8 795.5
8 869.1
8 883.1
8 901.9
8 918.1
9 004.9
9 071.7
9 091.5
9 063.8
9 023.4
9 115.5
9 223
9 295
9 368.8
9 438.6
91.6
91.3
91.3
91.5
91.6
91.8
91.8
91.8
91.5
91.1
90.8
90.7
90.5
90.2
89.6
88.6
88.3
88.2
87.8
87.6
87.3
7 356.5
7 567.7
7 770.4
8 002.2
8 205.1
8 402.5
8 504.4
8 566
8 575.2
8 594.7
8 617.1
8 679.6
8 740.3
8 758.2
8 728
8 704.3
8 833.9
8 937.9
9 038.8
9 122.3
9 218.7
88.2
88.2
88.1
88.3
88.5
88.8
88.8
88.7
88.3
87.9
87.8
87.5
87.2
86.9
86.3
85.4
85.6
85.5
85.4
85.3
85.3

2. 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数量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比重在10%-13%之间:50年代占12%以上,60年代占10%,或稍多一点,70年代和80年代占11%左右。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一直列第1位。
3. 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户均人口减少。1990年乡村户均人口3.67人,比1980年减少0.72人;农业户均人口3.62人,比1980年减少0.78人。
4. 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很不均匀。四川乡村广阔,行政区划各异,人口密度差异突出。1990年按行政区划的面积与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比较显示见表2-1-2。

表2-1-2 按每平方公里计算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

市(地、州)面 积
(平方公里)
乡村人口
(人)
农业人口
(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乡 村农 业
总 计569 72194 385 99892 187 150166162
成 都
重 庆
自 贡
攀枝花
泸 州
德 阳
绵 阳
广 元
遂 宁
内 江
乐 山
万 县
涪 陵
黔 江
宜 宾
南 充
达 县
雅 安
阿 坝
甘 孜
凉 山
12 390
23 114
4 373
3 434
12 242
5 953
20 249
16 366
5 300
13 340
20 013
29 485
12 800
16 936
13 162
16 919
30 832
15 270
83 426
153 002
60 115
6 820 223
11 503 380
2 448 758
467 536
3 919 785
3 133 685
4 321 212
2 587 353
3 214 094
8 020 358
5 735 900
7 639 979
3 251 505
2 527 086
4 166 375
9 420 203
9 264 797
1 224 907
675 255
746 201
3 297 406
6 685 117
11 150 729
2 402 691
460 341
3 811 354
3 099 018
4 258 582
2 520 326
3 166 385
7 866 015
5 614 411
7 468 658
3 191 040
2 468 818
4 011 880
9 287 530
8 970 849
1 202 744
626 163
702 028
3 222 471
550
498
560
136
320
526
213
158
606
601
287
259
254
149
317
557
300
80
8
5
55
540
482
549
134
311
521
210
154
597
590
281
253
249
146
305
549
291
79
8
5
54

成都、自贡、内江、遂宁、德阳、南充地区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为500—694人/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密集的;重庆、泸州、宜宾、达县地区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为300-498人/平方公里;乐山、万县、涪陵、绵阳、广元、攀枝花、黔江地区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为134—290人/平方公里;雅安、凉山、阿坝、甘孜地区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为100人及以下/平方公里,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按地形划分,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密度也不均匀,平坝、丘陵区人口密集,山区人口密度小,高原人烟稀少。川西高原面积占全省29%以上,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都不足全省总数的1%,平均每平方公里仅4.5人。盆地人烟稠密:平坝区面积仅占2.4%,人口占13.2%,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746人;盆地丘陵区面积占18.7%,农业人口占62.8%,农业人口密度为466人/平方公里;盆周山区面积占45%,农业人口仅占17.9%,农业人口密度55.4人/平方公里;川西南山区面积占4.9%,农业人口占5.1%,农业人口密度为144人/平方公里。东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明显。盆地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布特点是,从盆地底部向盆周边缘山地递减的趋势。成都平原和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长江沿岸地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在500人以上。盆中丘陵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00人以上;盆东平行岭谷及盆中丘陵外围的深丘地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00—500人;盆周边缘山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不足200人。川西高原山地,人口分布悬殊更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及攀枝花市郊,平均每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0—100人,而其中的安宁河谷地带达500人以上,是四川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甘孜、阿坝两州,平均每平方公里4—9人,其中红原、理塘、色达、石渠、白玉等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在3人以下,是四川农业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5. 历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增长率低于非农业人口。1950年以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4%;1953年以后,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1953年为89.1%,1957年降为87.4%,“六五”时期占86%左右,“七五”时期占85%左右,出现稳定状态。历年农业人口增长率,除少数年份有微弱下降外,多数年份均为上升趋势,“七五”时期农业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以上。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镇人口不断增加,从事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率一般高于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在14%以上,1990年占14.7%(表2-1-3)。

表2-1-3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较

单位:万人

年 份总 人 口其中:1.农业
人口
增长率
(%)
占总人口
(%)
2.非农业
人口
增长率
(%)
占总人口
(%)
19495 7305 239 91.4491 8.6
1950
1953
1957
1960
1962
1965
1971
197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 830
6 551
7 081
6 619.8
6 485.6
7 137
8 583.7
9 467.2
10 022
10 075.5
10 111.8
10 187.5
10 319.5
10 458.4
10 589.7
10 700.3
10 813.4
5 236
5 839
6 188.5
5 552.3
5 672.4
6 227.7
7 567.7
8 402.5
8 740.3
8 758.2
8 728
8 704.3
8 833.9
8 937.9
9 038.8
9 122.3
9 218.7
1.85
2.55
1.52
-4.5
3.37
3.06
3.87
2.41
0.7
0.2
-0.34
-0.27
1.49
1.18
1.13
0.92
1.06
91.5
89.1
87.4
83.9
87.5
87.3
88.2
88.8
87.2
86.9
86.3
85.4
85.6
85.5
85.4
85.3
85.3
494
712
892.5
1 067.5
813.2
909.3
1 016
1 064.7
1 281.8
1 317.3
1 383.8
1 483.2
1 485.6
1 520.5
1 550.9
1 578
1 594.7
0.61
-0.7
5.11
-1.44
-16.3
6.3
3.11
-0.07
3.00
2.77
5.04
7.18
0.16
2.3
2.0
1.75
1.06
8.5
10.9
12.6
16.1
12.5
12.7
11.8
11.2
12.8
13.1
13.7
14.6
14.4
14.5
14.6
14.7
14.7

6. 历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很大,其增长率低于市镇人口。乡村人口和市镇人口的变化,大体分为5个阶段:
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7年,乡村人口和市镇人口增长都很快。乡村人口由1949年的5 484万人,增加到6410.2万人,增长16.89%,每年递增1.97%;同期市镇人口由1949年的246万人,增加到670.8万人,增长1.73倍,每年递增13.36%;
❷由于“左”的影响,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1958年乡村人口比上年下降1.5%,1961年降到5 682万人,比1957年下降11.36%,每年递减2.97%;同期城镇人口,1961年为777.2万人,比1958年的763.9万人,增长1.74%,每年增长0.58%,增长率低于正常水平;
❸随着经济逐步恢复,乡村人口由降转升,并且城镇人口受到一定压缩而转到乡村。到1965年乡村人口为6463.7万人, 比1961年增长13.76%, 年递增3.27%; 市镇人口为673.3万人, 比1961年减少13.4%,年递减3.5%;
❹人口增长较快。到1975年乡村人口为8691.3万人,比1965年净增2227.6万人,增长34.46%,年递增3%;同期市镇人口为776万人,比1965年增长15.25%,年递增1.43%;
❺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较好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到1990年乡村人口总数仅比1975年增长8.6%,年递增0.55%,增长速度大为减缓;同期市镇人口为1 374.8万人, 比1975年的776万人增长77.2%,年递增3.9%(表2-1-4)。

表2-1-4 乡村人口与市镇人口的比较


单位:万人

年 份总 人 口其中:1.乡村
人口
增长率
(%)
占总人口
(%)
2.市镇人口增长率
(%)
占总人口
(%)
19495 7305 484 95.7246 4.3
1950
1953
1957
1960
1962
1965
1971
197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 830
6 551
7 081
6 619.8
6 485.6
7 137
8 583.7
9 467.2
10 022
10 075.5
10 111.8
10 187.5
10 319.5
10 458.4
10 589.7
10 700.3
10 813.4
5 581
6 028
6 410.2
5 775.9
5 826.2
6 463.7
7 840.3
8 691.3
9 071.7
9 091.5
9 063.8
9 023.4
9 115.5
9 223
9 295
9 368.8
9 438.6
1.77
2.17
1.61
-4.72
2.52
3.30
2.60
2.35
0.74
0.22
-0.30
-0.45
1.02
1.18
0.78
0.79
0.75
95.7
92.0
91.9
87.3
89.8
90.6
91.3
91.8
90.5
90.2
89.6
88.6
88.3
88.2
87.8
87.6
87.3
249
523
670.8
843.9
660.4
673.3
743.4
776
950.4
984
1 048
1 164.1
1 204
1 235.4
1 294.7
1 331.5
1 374.8
1.22
2.35
5.42
1.05
-15.03
5.01
6.06
- 0.33
3.4
3.54
6.50
11.08
3.43
2.61
4.80
2.84
3.25
4.3
8.0
8.1
12.7
10.2
9.4
8.7
8.2
9.5
9.8
10.4
11.4
11.7
11.8
12.2
12.4
12.7

7. 乡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1)乡村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四川乡村人口的变化,大体分为3个阶段:
❶1958-1961年。乡村人口出生率由1957年的28.3‰,下降到1960年的10.5‰,随着经济恢复,1962年回升到28.3‰;
❷1963年。生育率高达50.3‰,以后年份逐渐下降;
❸70年代,由于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乡村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1970年降为39.8‰,1976年为20.3‰。1977—1990年乡村人口出生率在10.2‰-18.5‰之间,出现比较稳定的态势,人口增长进入了正常运行轨道。
(2)乡村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各种烈性传染病得到了防治,死亡率迅速降低。1954年乡村人口死亡率降为8.4‰。50年代末期,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没有饭吃,到1960年,乡村人口死亡率高达54‰。以后经济逐步好转,人口死亡率又降下来,1965年降为11.9‰,70年代下降到9‰左右。80年代以来,乡村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6.5‰左右,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
(3)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50年代,乡村人口增长较快,1954年为18.8‰。在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3.6‰,出现反常现象。1963年又有较大回升,为37.2‰;直至1975年,自然增长率还在20.2‰的高水平上。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82年降为8.7‰;1984年降到3.3‰,成为历年的最低点;此后由于育龄妇女大量进入生育期,出现生育高峰,增长率又有所回升,1985年为6.1‰,1986年升至12‰,1988—1990年则基本稳定在8‰—9‰之间。
四川省历年乡村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见表2-1-5。

表2-1-5 四川省历年乡村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单位:‰、万人

年 份出 生死 亡自 然 增 长
人 数人 数人 数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83.99
151.53
103.77
68.21
68.51
168.01
305.16
301.73
283.32
278.14
275.83
298.29
295.09
302.65
306.73
310.33
306.39
275.77
255.92
180.72
147.86
115.80
120.10
104.61
161.10
140.82
101.51
90.43
112.21
161.49
149.84
136.11
140.91
119.89
28.30
23.13
16.11
10.49
11.43
28.26
50.34
48.17
43.76
41.57
39.91
41.83
40.13
39.81
39.06
38.41
36.87
32.35
29.18
20.31
16.57
12.97
13.52
11.79
18.07
15.67
11.33
10.19
12.78
18.51
17.02
14.7
15.1
16.2
79.13
170.19
316.76
351.47
179.93
87.16
79.49
90.28
76.79
74.47
72.70
72.57
74.41
71.59
72.72
81.55
73.90
79.75
78.85
76.10
73.03
63.02
61.93
61.29
63.58
62.77
61.48
60.82
58.66
56.84
57.79
62.04
64.39
50.40
12.17
25.97
49.16
54.04
30.01
14.66
13.11
14.41
11.86
11.13
10.52
10.18
10.12
9.42
9.26
10.09
8.89
9.35
8.99
8.55
8.19
7.06
6.97
6.91
7.13
6.98
6.86
6.86
6.68
6.52
6.57
6.7
6.9
6.8
104.86
- 18.66
-213.00
-283.26
-111.42
80.85
225.66
211.45
206.53
303.66
203.13
225.71
220.68
231.06
234.01
228.78
232.49
196.02
177.07
104.62
74.83
52.78
58.17
43.32
97.52
78.05
40.03
29.61
53.55
104.65
92.04
74.07
76.52
69.49
16.13
- 3.84
-33.05
-43.55
-18.58
13.6
37.23
33.76
31.90
30.44
29.39
31.65
30.01
30.39
29.8
28.32
27.98
23.00
20.19
11.76
8.38
5.91
6.55
4.88
10.94
8.69
4.47
3.33
6.10
11.99
10.46
8.0
8.2
9.4

8. 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增长快于省内其它地区的增长。
(1) 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最快的是三州。1990年与1978年比较: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乡村人口增长19.06%,农业人口增长18.0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增长17. 16%和17%;甘孜藏族自治州增长15.54%和14.7%。均大大高于省内其它地区,比边远地区也高出8—13个百分点。只有在土家族聚居的黔江地区,人口增长比例和其它边远地区的水平相同。
(2) 省内边远地区。包括宜宾、达县、万县、涪陵地区,1990年与1978年比较,乡村人口的增长率在5.6%—11.7%之间,农业人口的增长率在7%—11%之间,其平均值均比省内其它地区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
☚ 一、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增长与构成变化   (二)农村人口构成 ☛
000045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