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第二层次——律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第二层次——律眼

(2)第二层次——律眼

诗的第二层次,是较宽泛的“律眼”层次。
以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五绝,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矩形方阵(数学语言叫“矩阵”)。对于五绝,横行的“元”数为五,竖列的“元”数为四。对于五律,横行的“元”数仍为五,而竖列的“元”数则为八。对于七绝,横行的“元”数为七,竖列的“元”数为四。对于七律,横行的“元”数仍为七,而竖列的“元”数则为八。
从模式诗律的角度来说,刘长卿《逢雪宿芙容山主人》这首五绝,最关键的诗律部位何在呢?有人会说是第五竖列,因为“贫”和“人”要押平声韵,而“远”和“吠”必用仄声。但第五竖列说的是“韵”,而不是“诗律”。
从“诗律”的角度来说,刘长卿这首五绝的最关键部位在第二竖列。因为五绝必须既“对”且“粘”,而“对”与“粘”是由第二竖列决定的。正是这样的原因,笔者称五绝的第二竖列为“律眼”。五绝的律眼有四个字,它们的平仄应合于“对”与“粘”的特定要求。刘长卿这首五绝的“律眼”的四个字以及它们的平仄如下:
暮 寒 门 雪——仄 平 平 仄
“暮”为仄声,“寒”为平声,故“暮”与“寒”的“对”关系成立。如此,首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寒”为平声,“门”为平声,故“寒”与“门”的“粘”关系成立,首联的下句与尾联的上句相“粘”。“门”为平声,“雪”为仄声,故“门”与“雪”的“对”关系成立,尾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
以上说的是五绝,下边再说五律。以李白《渡荆门送别》为例: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五律的“律眼”仍在第二竖列。五律的“律眼”有八个字。《渡荆门送别》的“律眼”的八个字以及它们的平仄如下:
远 从 随 入 下 生 怜 里——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远”为仄声,“从”为平声,故“远”与“从”的“对”关系成立,首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从”为平声,“随”为平声,故“从”与“随”的“粘”关系成立,首联的下句与颔联的上句相“粘”。“随”为平声,“入”为仄声,故“随”与“入”的“对”关系成立,颔联的上句与颔联下句相“对”。“入”为仄声,“下”为仄声,故“入”与“下”的“粘”关系成立,颔联的下句与颈联的上句相“粘”。“下”为仄声“生”为平声,故“下”与“生”的“对”关系成立,颈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生”为平声,“怜”为平声,“生”与“邻”的“粘”关系成立,颈联的下句与尾联的上句相“粘”。“怜”为平声,“里”为仄声,故“怜”与“里”的“对”关系成立,尾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
五言长律的“律眼”,也在第二竖列,它所包含的字数更多。
下面,我们来讲七言诗。先说七绝。以张继《枫桥夜泊》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律的“律眼”,只有一个竖列,即第二竖列。而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长律的“律眼”则有两个竖列,即第二竖列和第四竖列。《枫桥夜泊》的“律眼”为:
落 枫 苏 半——仄 平 平 仄
啼 火 外 声——平 仄 仄 平
“落”为仄声,“枫”为平声,故“落”与“枫”的“对”关系成立;“啼”为平声,“火”为仄声,故“啼”与“火”的“对”关系成立,则首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枫”为平声,“苏”为平声,故“枫”与“苏”的“粘”关系成立;“火”为仄声,“外”为仄声,故“火”与“外”的“粘”关系成立,则首联的下句与尾联的上句相“粘”。“苏”为平声,“半”为仄声,故“苏”与“半”的“对”关系成立;“外”为仄声,“声”为平声,故“外”与“声”的“对”关系成立,则尾联的上、下句相“对”。
以上说的是七绝,下边再说七律。以赵抃《次韵孔宪蓬莱阁》为例:


山巅危构傍蓬莱,
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
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
逾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
杭州东向亦楼台。


第二竖列和第四竖列,是七绝的双“律眼”:
巅 阁 地 昏 思 觉 我 州——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构 长 容 动 上 中 年 向——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巅”为平声,“阁”为仄声,故“巅”与“阁”的“对”关系成立;“构”为仄声,“长”为平声,故“构”与“长”的“对”关系成立,则首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阁”为仄声,“地”为仄声,故“阁”与“地”的“粘”关系成立;“长”为平声,“容”为平声,故“长”与“容”的“粘”关系成立,则首联的下句与颔联的上句相“粘”。“地”为仄声,“昏”为平声,故“地”与“昏”的“对”关系成立;“容”为平声,“动”为仄声,故“容”与“动”的“对”关系成立,则颔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昏”为平声,“思”为平声,故“昏”与“思”的“粘”关系成立;“动”为仄声,“上”为仄声,故“动”与“上”的“粘”关系成立,则颔联的下句与颈联的上句相“粘”。“思”为平声,“觉”为仄声,故“思”与“觉”的“对”关系成立;“上”为仄声,“中”为平声,故“上”与“中”的“对”关系成立,则颈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觉”为仄声,“我”为仄声,故“觉”与“我”的“粘”关系成立;“中”为平声,“年”为平声,故“中”与“年”的“粘”关系成立,则颈联的下句与尾联的上句相“粘”。“我”为仄声,“州”为平声,故“我”与“州”的“对”关系成立;“年”为平声,“向”为仄声,故“年”与“向”的“对”关系成立,则尾联的上句与下句相“对”。
七言长律的“律眼”也在第二竖列和第四竖列,只不过它所包含的字数更多。
通过以上对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诗眼”的讨论,我们认识到:❶什么是“律眼”?——五绝、五律的第二竖列,是五绝、五律的“律眼”;七绝、七律的第二竖列和第四竖列,是七绝、七律的“律眼”。
❷“律眼”的重要作用——是“对”和“粘”。
❸用什么来判别一首诗是不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用“律眼”。如果一首诗的“律眼”是既“对”且“粘”,那么,这首诗就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反之,这首诗就不是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在讨论了诗的“律眼”之后,有人会提出问题:❶在五言诗的情况下(第五竖列一定得合乎押韵的要求),诗的“律眼”(即第二竖列)是既“对”且“粘”,但第三竖列和第四竖列却不合乎五绝、五律、五言长律的诸模式诗律的要求,那么,这首诗还算不算五绝、五律、五言长律呢?
❷在七言诗的情况下(第七竖列一定得合乎押韵的要求),诗的“律眼”(即第二竖列和第四竖列)是既“对”且“粘”,但第五竖列和第六竖列却不合乎七绝、七律、七言长律的诸模式诗律的要求,那么,这首诗还算不算七绝、七律、七言长律呢?
回答有两种:一说否,一说是。
历来绝大多数的诗家说否,并称不合乎模式诗律的诗句为“拗句”,又针对不同的“拗句”提出诸多“拗救”。只有经过“拗救”之后,才能再被称之为绝句、律诗、长律。
笔者则说是。只要“律眼”是既“对”且“粘”的,而不论“拗救”与否,都依然可称之为绝句、律诗、长律。但这种绝句、律诗、长律有别于完全符合模式诗律的诗,而被称之为第二层次的诗。诗的第二层次是较宽泛的“律眼”层次,这一层次的诗主要着眼于“律眼”。而第一层次押平声韵的诗则要求完全符合24则模式诗律,它是最严谨的诗律。困此,第一层次的诗是最严谨的绝句、律诗、长律。

☚ (1)第一层次——严谨的模式诗律   (3)第三层次——大众诗 ☛
000002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