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龚自珍《病梅馆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龚自珍《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是一篇富有深刻意义的寓言短文,又题《疗梅说》,当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杭州之后。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一位改良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甚赖有士”(《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国家的盛衰兴亡“皆观其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并且认识到人才解放取决于个性解放。因此,人才问题成了他心目中最敏感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使他写出许多径陈其事、直抒胸臆之作。如《明良论三》揭露了“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指出“一限以资格,此士大夫所以尽奄然而无有生气者也。当今之弊,亦或出于此”;《明良论四》提出了防止百官“擅威福”以扼制人才和“救今日束缚之病”的问题;《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暴露了衰败之世有用人才被“督”、被“缚”以至于被“戮”的悲惨情景;《杭大宗逸事状》甚至揭露了乾隆皇帝草菅仁人志士性命,一手制造的悲剧,等等。而且,自然界的许多景物也随时会激发作者的联想,使他写出许多触景生情、咏物寄意之作。如《秋心》三首之一:“斗大明星烂无数,长空一月坠林梢。”慨叹庸才纷纷得势,英才惨遭沦落。《夜坐》:“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写英才遭妒嫉排挤而沦落,造成死气沉沉的局面。《己亥杂诗》:“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借道旁所见以稚嫩松软之才作梁的泥亭茅屋,讽刺不图宏远,不重栋梁,扼杀人才的用人举措,等等。本文则比触景生情、咏物寄意更进一步,作者有感于病梅而创作了一则完美的寓言,表现有关人才的主题。

通篇有一个中心比喻形象,这就是梅。以“病梅”比喻被束缚、被摧残的御用人才,以自然之梅比喻个性解放的俊杰之材。无独有偶,作者《九月二十七夜梦中作》一诗亦有云:“官梅只作野梅看”。所谓“官梅”即指为官方、正统所欣赏的被矫揉整饬过的“病梅”,比喻被束缚、被扭曲的官场庸材;所谓“野梅”即指自然朴素、保持本性的梅,比喻个性解放而沦落民间的仁人志士。这句诗值得玩味。“只作”犹云“权作”,是说身居官场,满目“官梅”,想望“野梅”,权且把“官梅”当作“野梅”来看。作者欣赏的是“野梅”,鄙弃的是“官梅”,因此才产生了这种移花接木的想像。此中委曲,非深味不易得。

本文围绕着梅表现了三种主要人物形象,即文人画士、鬻梅者和作者自我。

文人画士与鬻梅者同为戕害梅花的凶犯,而又有所不同。文人画士指使策划,可谓元凶;鬻梅者虽充作杀手,但毕竟是帮凶。作者量恶有别,因此慨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作者刻画文人画士,没有脸谱化、简单化、表面化,而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首先,揭露他们颠倒是非,制造舆论,文中“或曰”云云,颇有欺骗性。其次,揭露他们躲躲闪闪的伪君子、两面派作风,如“心知其意”而又“未可明诏大号”。复次,揭露他们以利相诱,借刀杀人的阴险伎俩。他们的如意算盘本是利诱“天下之民”,但“天下之民”决不肯“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因此在绝大多数正直之人中难以售其奸,落得“失道寡助”的下场。“蠢蠢求钱之民”可以利诱,但又非其智力所能为,文人画士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最后靠既贪财又有歪才的“鬻梅者”达到了不可公开的目的,致使无辜之梅遍遭大祸。作者选择文人画士这样一种形象用来揭露人才被束缚、被扼杀的问题,不仅因为他们赏梅、咏梅、画梅,与本文的中心比喻形象有关,而且有更深层的含义。首先,世俗文人画士的通病是附庸风雅,矫揉造作,他们的审美习尚往往代表着陈腐的观念、僵化的形式,违背自然清新的艺术创作规律。因此,通过揭露他们的“孤癖之隐”,可以有力抨击选拔人才的官方模式和传统观念,触及当时存在的人才、人性问题上的“束缚之病”,以宣扬作者本人的“人才如其面”,“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与人笺五》)的人才、人性解放的理想。其次,世俗文人画士往往为人所豢养,成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他们代表统治者的意志,从不敢违抗。于此本文已有所暗示,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言外之意文人画士怕受诟厉,只能对当权者随声附和,阿谀奉承,助纣为虐。复次,世俗文人画士是舞文弄墨的,他们不仅善于攻心,用软刀子杀人,而且擅长制造舆论,借刀杀人。本文揭露“文人画士之祸之烈”,正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的。又《乙丙之际箸议》所揭露的对人才的“戮之”之术,也可以与这一点互相印证,如云:“当彼其世(指衰世)也,而才士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及要(腰)领,彼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至于作者自我,则是以疗梅者的形象出现的。他满怀深情痛惜梅之被害,与病梅者的摧残之术针锋相对,“疗之,纵之,顺之”,决心复其本性,乃至“甘受诟厉”而无所顾惜。感情之炽烈,态度之坚决,令人钦佩。而在行动上却不无难处,结尾处一个“呜呼”,一个“安得”,透露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其量“疗梅”也只是一种愿望和理想而已。尽管如此,本文仍不失它的战斗性。可以说,这是一篇讨伐扼杀人才者的檄文,呼唤个性解放的宣言,挽救受害人才的誓词。情真,意切,理正,词严,形象鲜明,发人深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注〕江宁:府名,今南京市。龙蟠:地名,今南京市清凉山下的龙蟠里即其地。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吴县光福,前临太湖。相传因纪念东汉太尉邓禹而得名。西溪:地名,在今杭州市灵隐山西北。欹(qī):歪斜。固:必,毫无疑义。“固也”,紧承上文,并且直贯下面三个带“也”字的判断长句。“此文”句:意谓这是文人画士心照不宣,不便公开告谕,大肆号令,用以束缚天下自然多姿之梅的良苦用心。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绳,这里用作动词衡量之义,引申为约束。“又不”句:意谓文人画士又不可能让天下所有之人尽从其意,以摧残自然之梅为业来谋利。斫(zhuó浊),砍。夭,幼而残亡。这里是趁幼摧残之意。“梅之”句:意谓那些无知蠢人虽有贪财求钱之欲,可惜又不具备按照文人画士的意图整治梅枝的智力。孤癖之隐:奇特癖好的隐衷。鬻:卖。(11)棕缚:捆绑的棕绳。(12)诟(gòu够):辱骂。厉:发怒。


龚自珍《病梅馆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龚自珍《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 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 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 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 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 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 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 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 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 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 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①龙蟠:即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②邓尉:山名,在今苏州西 南。汉时邓尉隐居于此,故名。③西溪:水名,在杭州灵隐山西北松木场。④欹 (qī):倾斜。⑤明诏大号:本指圣明的诏书、君主的号令。此指公开通告,大张旗 鼓地号令。⑥绳:木工用的墨线,这里作动词,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⑦夭梅:使 梅花夭折。病梅:使梅花成病态。⑧孤癖之隐:个人的奇特嗜好。隐,隐私,偏见。 孤癖,特殊的嗜好。⑨诟厉:辱骂,指责。

【鉴赏】《病梅馆 记》又题为《疗梅 说》,是龚自珍在1839 年辞官南归途中写下 的一篇散文,一篇寓 言性小品。

此文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写病梅 成因和病梅之祸。作 者先点出盛产梅花的 地方:龙蟠、邓尉、西 溪,接着描述梅之“病”:不以直、正、密为美,而以曲、欹、疏为美。原因是 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造成的。有人将此意告知卖梅人,卖梅人为了求得 重价便纷纷按照这种标准来改造梅,最终使“江、浙之梅皆病”。第二部分 写疗梅、救梅,表达作者的理想。面对“病梅”,作者发誓要“疗之、纵之、 顺之”。“疗”“纵”“顺”三个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思想束缚,要求个 性解放的思想。作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让人联想到杜甫“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愿。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紧扣病梅 和疗梅逐层推进,以叙述为主,融汇议论和抒情。

在文章中,梅的形象被作者赋予了非常丰富、深刻的意蕴。梅成了人 才的象征。“夭梅”“病梅”实际上比喻人才遭受了摧残;“疗梅”“救梅” 则表达了对人才的挽救;文人画士则比喻保守、顽固的统治者。本文借物 喻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明作者对国势衰颓的关心和对人才被摧残的痛 惜,提出了解放个性的要求。文章的深层意蕴并不特别点明,而是让它含 蓄、曲折地寄寓在文字的提炼和意象的塑造之中。

一般来说,“梅”在中国人的眼中,是被赞美的对象,是高洁、健康与不 屈的象征。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梅居其首。但在这篇《病梅馆 记》中,龚自珍却立意新颖,写下一曲关于梅的壮烈悲歌。他是第一次为 梅的不幸遭遇发出悲愤呐喊的智者。他并非有意要抹黑“梅”,而是要揭 示“病梅”所象征的人才,要控诉造成“病梅”的社会。
 

冯满辉,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82-483页.

龚自珍《病梅馆记》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龚自珍《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是一篇富于战斗性的文章。表面看来,处处写梅,不涉时局。可是,这位大思想家、文学家,通过写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寄寓着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同时,又表现了他疗治社会弊病的决心和勇气。它使读者看到,整个封建社会,处于严重病态之中,亟须疗治。这种疗治工作非常艰难,但我们应该有决心去做。读这样的作品,既使人感到愤懑,又令人受到鼓舞,不因揭露社会黑暗而使人丧气。作者敢于正面人生,深察现实,但同时又充满理想,并不灰心失望。龚自珍的作品之所以发人深思,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从梅树以何为“美”写起,写到无形的习惯势力和一部分人的审美偏见是多么的可怕。梅树本来天真健美,枝干挺直,花叶繁茂,充满生机。一些文人画士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欣赏曲、欹、疏,重视姿、景、态。也就是说,他们单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要求梅。对于单株的梅树来说,这本来是可以的。所以作者说:“固也。”可是,大家都明白,绝不能以此来“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更不能让天下的人“斫直、删密、锄正,以殀梅病梅为业以求钱”。因此这种癖好仅仅限制在文人画士这个小天地中,还不足为祸。一当“蠢蠢求钱之民”,借“智力”于文人画士,将天下之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盛产梅的江浙一带,江宁(南京)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所有的梅,就都成了“病梅”。作者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他立誓要“疗”梅,“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并希望能毕其一生之力,尽疗天下之“病梅”。

这篇文章写法比较特殊。它吸收了先秦寓言,特别是庄子寓言中的一些手法,又有所发展。全文自始至终唯写“病梅”,字面上并未涉及社会政治等问题,可是,稍有感受能力的人都会觉察到,这是对整个病态社会的控诉和抨击。文中以鄙夷的口吻谈到,“梅”之被斫、被删、被锄,以至生机受损,致殀,致病,其因在于“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仅就字面上看,似乎作者视文人画士为梅病之祸首,对之深恶痛绝,极尽挞伐之能事。可是,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不难看出,作者之纵横议论,非止谈“梅”。他所痛加斥责的,也并非一二文士。他是在揭示整个社会面临的危机,表达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写法,和一般寓言所用的拟人、譬喻、象征等手法有所不同。一般寓言,仅取事物的某一特征,夸张,扩大,加以强调,用来直接说明某个道理。虽然往往有生动的故事,但它的说理因素比较明显,并且尽力将要说的道理说得明白、显豁。有时,在讲完故事之后,便把要讲的道理单独提取出来,直接告诉读者。例如,《战国策》在讲完“狐假虎威”的故事之后,便直接指出:“今王(指楚宣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楚国一名将军)。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法国著名的拉封丹寓言,在讲完“狼和羔羊”的故事之后,便直接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病梅馆记》则不是这样。文章始终没有直接说明道理,一切都包含在形象之中,始终依靠形象直接表现。这种写法,更接近于诗的写法,抒情的色彩更为浓重。它直接诉诸情,由情达理,而不是象一般寓言那样,直接诉诸理,由理动情。

至于作者所说的购梅三百盆,“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云云,凡是了解一些晚清社会历史并阅读过一些龚自珍诗文的人,都自然会明白,这都不过是一些艺术家的要眇之言,无法以考据家的眼光与方法去求其实。如果真以为龚自珍买了三百盆梅,做了莳花艺草的园艺家,那就错了。作者不过是要借以表现要求个性解放、发育人才的强烈愿望。他的矛头所指,乃是斫伤人的天性、才能,扼杀人才、摧残人才的整个封建社会,而并非某一些具体的人,或某一种具体的审美观点。

《病梅馆记》的这种写法,托物言志,借形象讽喻世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并不直接指某人某事,但却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龚自珍生活的时代,“万马齐喑”,社会缺乏生机,人才的发现、发展、使用、培养,成为一个严重问题。龚自珍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一点。他在《乙丙之际箸议》、《尊隐》等文章中,多次尖锐地揭出了这一点。在《己亥杂诗》中,他大声疾呼:“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时代的呼声。《病梅馆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