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造像Longmen shiku zaoxiang
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水入口处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以唐开元(713—741年)以前的最多。现存石窟1352个,龛785个,造像9.7万余尊,题记3 860种。按窟龛的纪年题记和造像风格类型,可把造像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❶北魏和东魏时期。造像题材多为三世佛,或释迦一铺,其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雕塑风格为秀骨清像,服装宽大,逐步趋于精细。
❷北齐至隋时期。较第一阶段形体变得肥胖健壮,衣褶简洁,翕饰大为简化,且变为高浮雕。
❸唐代的造像题材,反映出宗教信仰的明显变化,阿弥陀佛显著增多,反映出当时对于西方阿弥陀净土和面奉弥勒的渴求心理。这时期的造像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佛、菩萨、天王、力士的造型均趋于圆浑劲健,又各具特点。佛的崇高、弟子的温顺、天王的威武、菩萨的端丽,都塑造得很有个性。龙门石窟在宋以后仍有小规模的雕刻造像活动,但至元、明、清以后日趋衰落。

龙门石窟佛像

龙门石窟宾阳洞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