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齐鲁文化大辞典︱前言 前言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是炎黄子孙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在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中,没有断裂带并在艰难跋涉中得以生存、延续、丰富、发展着的优秀文化。它融汇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劳动、汗水、心血、智慧,汲取、消化着外族异域文化的精华,象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奔腾不息,不舍昼夜。历史证明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外御强敌、内聚国人、奋发图强、繁衍生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今日中国之兴盛发达,人民为振兴中华所显示的高风亮节和昂扬奋进的精神,也与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深感自豪,且为世界有识之士所共仰。 回溯中华文明史,齐鲁文化有其杰出地位。山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先哲孔孟的桑梓之邦。远古时代就形成了泰山文化区,先后创造和发展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尚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就创造了熠熠生辉的龙山文化,举世闻名的“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壳”的黑陶,精巧玲珑,奇妙绝伦,使现代人也为之瞠目。特别是西周时代齐、鲁等封国的建立,使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更具有名实相符的典型意义。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创始人和代表的儒学,勃兴于鲁国,不仅给当世以深刻影响,且贯通古今,光照千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也以中外历史上罕有的博大精深的宗师、哲人,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齐国稷下学宫,聚集着儒、墨、名、法、黄老、阴阳诸派的学子。他们精研学问,创新立异,各抒己见,互争互补,不仅各以卓然不群的真知灼见,充实、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且开百家争鸣之滥觞,造万代仰慕的宽容和谐、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孔孟儒学和稷下学派,好似两个喷突不息的源头,注入中国文化的长河。孔子以后的历代文史大家、经学大师,不少为齐鲁人。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军事、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医药、建筑等方面,都有伟大的建树和贡献。著述之富,浩如烟海;英才济济,高手如林。当我们翻检典籍,实地调查,徜徉于浓郁的齐鲁文化氛围中时,感到汪洋恣肆、天高地阔,“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欲念油然而生。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英,而又独具丰姿,卓立不群。通过齐鲁文化,可以更深刻、更细致、更科学地剖析、透视中国文化,收到借一斑而窥全豹,“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的效果。 正是这浩瀚恢宏的齐鲁文化,它对人民生活、智能、创造、劳动、习俗、观念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和影响,它对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成为我们编纂这部辞书的动因和内驱力。我们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和前辈,创造了如此光辉的、举世瞩目的文化,后继者理应责无旁贷地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尊重历史文化,重视并以有力的措施将它继承下来,这是激励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 只有站在历史文化峰巅的发展创造者,才能成为巨人,而站在文化沙漠上空喊发展创造者,只能是侏儒。 历史文化是当今文化的根源,又对当今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流向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当然,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不能兼收并蓄,而是要继承和汲取其精华。 因为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这是主要的基本方面,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尽管这是次要的方面,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负面的消极因素,也会对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起着某种阻碍、束缚作用。 对于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不能视为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应看作是流动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延续发展着的生命活力,是我们的民族魂。 它不仅存在于古代文物、历史典籍、古朴的民俗民风之中,也存在于中华民族血肉之躯的繁衍生息之中,存在于文化的衍生和创新之中。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目的是要丰富它、发展它,宏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的现代化。 “观古所以知今,彰往所以察来”。 我们面临着振兴中华、富民兴鲁的历史任务,要创造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研究民族文化之奥秘和内蕴,以丰富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调整智能结构,宏扬民族精神,形成了海内外的“文化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有关文化的论著、辞书,相继付梓问世。 但目前能够全面涵盖,体现齐鲁文化的综录之籍,尚付缺如。 因此,我们决心开拓这片荒地,填补这块空白,特邀请齐鲁之域中各个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反复论证,制定编纂方略,分类撰稿,力求科学、准确、齐全、系统、新颖、稳定,使之成为第一部完备翔实的齐鲁大文化百科全书。 编纂这部辞书,是一项浩繁的系列工程,要涵盖齐鲁文化的各个领域,贯通上下几千年齐鲁文化发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而又没有范本可资借鉴,加之时间、资料、水平所限,难免有失误和遗珠之憾,我们殷切希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期再版时充实,匡正。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四十周年。《齐鲁文化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1988年5月于济南 |
☚ 齐鲁文化大辞典︱分篇词目目录 齐鲁文化大辞典︱勘误表 ☛ 00013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