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词通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词通论

宋词通论

薛砺若著,出版于四十年代,颇具特色。作者以“明确的史的概念”,着意探寻宋词“流变演进”的历史轨迹。全书凡七编,第一编总论,结合时代环境的变迁,对宋词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作“横断的鸟瞰和分剖”。作者以批判的眼光,侧重分析了宋人的反战思想、现实享乐意识和对女性的沉湎等三种社会意识和心理,指出宋人由于时代环境的作用,“渐渐养成一种奢侈逸乐的习惯和苟安脆弱的心理”,“于是中国民族性乃为之一变”。作者又从时代的背景不同,文学上的自然趋变、“应歌”与“应社”两大主流等三个角度整体上比较了南北宋词风的异同。其馀六编分期依次论述宋代词风的演变和趋势。作者打破将宋词分为北宋和南宋的笼统而模糊的划分方法,而将宋词分为六个时期。本书的分期,力图将宋词的自然趋变、大作家的影响与时代的转变沟通融合起来,对宋词的演进作立体综合的考察。对宋词的大作家,作者最重视柳永、周邦彦和姜夔,其次为苏轼、朱敦儒和辛弃疾。他把所分宋词的第二期(1023—1099)与第三期(1094—1126)分别称为“柳永时期”和“柳永时期的总结集”,第四期(1120—1195)称为“苏轼派的抬头期”或“朱敦儒与辛弃疾的时期”,第五期(1190—1250)和第六期(1250—1300)则分别称为“周邦彦派的抬头期”或“姜夔时期的肇始”和“姜夔时期的稳定与抬高”。作者认为,温庭筠与柳永“同为一个时代的最大导师”,“温庭筠由萌芽原始的时期,造成了真正词学,其精神为创造的;柳永由诗人与贵族的成熟歌曲,又转向民间文学上去,其精神为革命的;至于姜夔,则仅系周邦彦的一转,其精神只是继承的,他将以前雅俗共赏的词变成一个纯粹文人吟唱的词,由‘诗人’自然抒写的词渐变成一种‘诗匠’雕斫藻绘的词”。但同时指出,从发展的眼光看,周、姜在词坛上的影响又无异于温、柳,“因为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在此六百馀年中,代表最大多数的作家与词风的,无不奉姜夔为唯一典范,以周邦彦为最终的指归”。作者在对宋词进行时间分期的同时,也注意到流派与作家群的划分,如第二期中又划分出柳永、苏轼、秦观、贺铸、毛滂五派,第四期又分出“颓废的诗人”与“愤世的诗人”两大群体,第五期析出风雅派与辛派等。每期首叙大家,次叙一般作家。但分期不尽合理,时有牵强处,作家的时代先后次序常被颠倒错乱。不过书中对宋词发展流变的轨迹的描述还是比较清晰,以一大家为每一期的主要标志,并注意其影响的变异,如学案体,颇能见出词风的传承与演进,仍不失为一部有启发性有价值的词史。今有上海书店1985年据开明书店1949年第三版影印本。

☚ 诗词散论   敦煌曲初探 ☛
宋词通论

《宋词通论》

断代词史。薛砺若著。开明书店1949年第三版,上海书店1985年6月据以影印。此书是以新的体系撰写的宋代词史。著者先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宋词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次从历史的角度将宋词分为六大时期依次论述。第一期(976——1040)为蓓蕾时期,论述晏欧以前诸词人;第二期(1023——1099)为花之怒放时期或柳永时期,论述苏轼及苏门词人;第三期(1094——1126)柳永时期的总结集,主要考察周邦彦、李清照、宋徽宗三大家;第四期(1120——1195)为苏轼派的抬头或朱敦儒与辛弃疾的时期,主要论述宋南渡词人与辛派词人;第五期(1190——1250)为周邦彦派的抬头或姜夔时期的肇始,侧重论述风雅派三大导师(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第六期(1250——1300)为姜夔时期的稳定与抬高,主要论宋末遗民三大家(王沂孙、张炎、周密)。每期首叙大家,次列一般词人,所论及的词人比同期和以前的词史都多。以一人为某期的标志,如学案体,颇能见出词人的传承关系。但分期不尽合理,划分亦有牵强处。然不失为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的词史。

☚ 诗词散论   唐宋词人年谱 ☛
000065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