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
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防御设施。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乡广里村附近的黄河东岸,东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东徐山之北的于家河庄入海。历经13县(区),沿泰沂山婉蜒凡二千里。墙身或以石垒砌,或以土版筑,或两者兼用,就地取材,并无定规。墙身高矮宽窄,亦无定数。墙外侧往往有凸出墙外的“敌台”,内侧堆放御敌的擂石。在重要交通线所经之处设关隘,如东有穆陵关,西有青石关。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其说不一。据考,齐长城系由西而东逐步修成。最早修筑的是西端建于平原上的“钜防”,建筑年代约在春秋后期,主要是防御鲁与中原各国的入侵。东段建于战国时期,旨在防楚。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一条长城。它将泰山、鲁山、沂山等百数十个山峦连为一体,构成齐国南境的重要屏障,对于防御鲁、楚和中原各国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对泰沂山脉南北西侧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齐长城的修筑开了我国长城建筑的先河,在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