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齐家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齐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初期文化。因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碳-14测定上限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更晚。石器、骨器发达,耕种、收割、加工工具齐备。家畜有猪、羊、狗、牛、马。农作物主要是粟。制陶业发达,典型器为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房屋为方形、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内地面和墙壁下部常抹一层白灰面隔潮。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发现木质葬具,多见夫妻合葬墓,各墓随葬品差别甚大。发现小型红铜器和青铜器以及原始宗教遗迹。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故名。分布较广,以甘肃之洮河、大复河、渭水上游、青海之湟河为中心,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文化特征: 以真砂及泥质红陶为主,器形以小型双耳罐为代表; 有少量绘有几何图形纹的彩陶; 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出现红铜器,且已使用较多,器形有刀、凿、斧及装饰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猪、羊等随葬品很多;发现大量男女合葬墓,但女子从属于男子,并有象征男性崇拜的石祖。当为父系氏族公社制解体,行将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 ☚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其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夏代, 距今约4 000~3 600年。主要分布在河陇地区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洮河、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遗址一般位于河旁台地, 房屋主要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有白灰铺设的居住面,生产工具有石器、陶器和铜器,以石器为主。其主要文化特征表现在:第一,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常见篮纹和绳纹。器型以平底器为主, 多为罐类,以双大耳罐和高颈双耳罐最具特色。第二,冶铜业有了更大进步。铜器种类有斧、刀、匕、锥、凿、镜和饰品等,质地有红铜和青铜两种。第三,普遍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多寡悬殊,但大都集中在男性身边。综此,齐家文化的农牧业、制陶业和其它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冶铜业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贫富分化严重,私有制已经产生,男子占据主要地位,出现了阶级对立,氏族制已趋瓦解,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 马家窑文化 辛店文化 ☛ 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黄河沿岸及渭、洮、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共发现遗址或墓地350余处。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中国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之一。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 故名。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距今4000年左右。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也出现一些红铜或青铜制造的手工业、农业工具。过着定居农业生活,种粟,住白灰面房子,用窖穴储粮。农业工具中骨铲出土较多,畜牧业比同期的龙山文化发达。以养猪为主,盛行以猪下颌骨随葬。成群放牧羊群,以羊骨占卜。还饲养牛、马、狗等。狩猎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各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差别很大,出现妾奴从殉墓,私有制与阶级均已产生。 ☚ 马家窑文化 河姆渡遗址 ☛ 齐家文化qi jia wen hua【考古】the Qijia culture 齐家文化Qijia culture 齐家文化铜石并用,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时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起渭泾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阿拉善左旗附近。当时人们不仅从事农业、畜牧业,而且已掌握了冶铜业。不仅有铜刀、凿等工具,而且有指环、铜饰和铜镜。经鉴定,这些铜器既有红铜也有青铜,有冷锻也有冶铸。结合墓葬中的葬式和随葬品的悬殊,所反映的男子压迫女子及贫富对立的存在,说明原始社会已在解体,阶级对立正在形成。(参考图41、4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