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症
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续,所以鼻炎很容易向鼻窦蔓延,引起鼻窦炎。按病因分为化脓性、变态反应、气压性和特源性四种。常累及一侧或全部鼻窦,形成一侧或两侧全组鼻窦炎。也可只累及一个鼻窦,其中以上颌窦为常见,依次为筛窦、额窦及蝶窦。鼻窦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在粘膜。急性期可见粘膜肿胀、增厚;慢性期则发生粘膜肥厚、息肉和腺体潴留囊肿等。这些变化可发生于任一鼻窦。上颌窦还可发生粘膜下囊肿或称间质囊肿。鼻窦骨壁改变一般是少见的,但如炎症严重,则急性期可见骨质吸收、疏松;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还可有骨硬化。平片检查能反映这些病理变化,一般可以确定诊断。
鼻窦炎的X线表现有:
❶鼻窦透亮度减低: 系由于粘膜肿胀、增厚或(和)积液所致。变化轻微时易于忽视,明显时,则密度增高。在透亮度减低的同时,窦壁边缘多模糊不清。
❷粘膜增厚: 化脓性炎症所致粘膜增厚多呈环形致密影与窦壁平行。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粘膜多呈息肉样肥厚,使粘膜边缘起伏不平,这种差别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❸液平面: 当鼻窦内有积液,取侧卧水平投照,可出现液平面。但如积液过多,充满窦腔,则不出现。
❹息肉: 可单独出现,也可因其它征象同时出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块影。其大小、数目及位置不定,但常较小、多发,位于鼻窦下部。多见于上颌窦,偶见于筛窦、额窦或蝶窦。也可同时累及两侧的几个鼻窦。有时息肉充满整个窦腔,使窦腔密度增高。鼻腔内常同时有息肉。
❺粘膜下囊肿:只发生于上颌窦内,一侧或二侧,表现为半圆形软组织块影,底宽,多位于窦底或外下侧,边缘光滑锐利,多单发,窦腔粘膜常不增厚。囊肿大小不定,大者可充满整个窦腔,使窦腔透亮度均匀减低,偶可使窦腔膨大。随诊观察,于几周到几个月内,囊肿可增大、缩小或消失。作上颌窦穿刺后,囊肿破裂可流出黄色清亮液体。粘膜腺体潴留囊肿少见,可发生于任一鼻窦内,常较小,表现为圆形软组织块影,与息肉及粘膜下囊肿难于区别。大者充满窦腔偶可引起窦腔膨大,变形。
❻鼻窦骨质改变: 比较严重的急性鼻窦炎可发生窦壁骨质吸收,致窦壁模糊。慢性炎症时,则有骨硬化,表现为窦壁密度增高。骨质改变以上颌窦及额窦为明显。
化脓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最常见。其中以上颌窦炎发病率最高,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它鼻窦同时发病。额窦、筛窦及蝶窦虽也可单独发炎,但大多与其它鼻窦同时发病。化脓性鼻窦炎可见到上述鼻窦炎的多种X线表现。筛窦炎时,由于彼此重叠,多表现为气房浑浊或密度增高,而不能看到液平面、粘膜增厚与息肉等变化。气房的骨性间隔或清晰可见,或因骨吸收而模糊不清,重者可消失。慢性炎症时骨性间隔还可硬化。炎症可单独累及前组筛窦或后组筛窦,也可同时发生。急性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单凭X线表现鉴别比较困难。如窦腔骨壁模糊不清,则可能为急性,而有硬化,则常提示为慢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病程。
变态反应性鼻窦炎 多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并发。常同时累及几个鼻窦。其粘膜与水肿分泌液极为明显,而发作与消退也十分迅速。如反复发作,可形成息肉和囊肿。常继发感染而并发化脓性鼻窦炎。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X线表现与化脓性感染相似,一般二者难于鉴别,而且也易并发有化脓性感染。但当多个鼻窦受累,粘膜呈息肉样增厚、鼻腔内也有息肉并发,而发病与消退急剧,则有助于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诊断。
气压性鼻窦炎 系大气压急剧变化引起的鼻窦粘膜渗出性反应与出血。见于航空与潜水时。在有鼻中隔弯曲或鼻粘膜肥厚或有息肉的患者,当大气压升高时,鼻内病变可在鼻窦开口处起活瓣阻塞作用,窦腔内形成负压,以致粘膜肿胀、渗液、甚至出血。在平片上,显示为鼻窦透亮度减低,粘膜增厚,出现液平面,还可因粘膜出血形成血肿而出现类似息肉的影象。多见于额窦与上颌窦。可继发感染而转为化脓性鼻窦炎。这些表现并无特征,但结合病史,则不难诊断。
特源性鼻窦炎 结核、梅毒和霉菌可侵犯鼻窦,但均属少见。
鼻窦结核: 常累及上颌窦,表现为窦腔透亮度减低,窦壁可发生骨破坏及死骨,继发感染可出现骨质增生。诊断靠查到结核杆菌和病理组织学证实。
鼻窦梅毒: 鼻窦梅毒多属晚期病变。X线表现为鼻窦与鼻腔粘膜肥厚,窦腔透亮度减低,窦壁骨质增生。鼻骨与鼻中隔常破坏、消失。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鼻窦霉菌病: 多发生于糖尿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抗癌药物患者。常见致病菌为黑色笰状菌和毛霉菌。多累及单侧鼻窦与鼻腔。X线表现为鼻窦混浊,并可发生骨破坏,窦内多无积液。诊断靠检查霉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