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难经·五十八难》: “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多因外感热病或肺阴亏虚,致鼻失荣润引起。鼻中少涕,干燥枯槁。此证可见于热性病。宜润肺生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今之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也称鼻槁。
鼻槁
以鼻内干燥灼痛,肌膜干枯萎缩有痂皮,鼻气腥臭为主要症状的鼻病,称为“鼻槁”。病名出于《难经·五十八难》,即鼻内肌膜枯槁干燥之意。相当于萎缩性鼻炎。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本病与肺、肾、脾关系密切。常由肺经燥热,上循鼻窍,蒸灼肌膜,耗伤鼻液,而致干燥,或肺肾阴虚,津液枯竭,不能上润鼻窍肌膜,鼻失滋养,而致枯萎,或肺脾亏虚,水谷精微之化生与输布均受障碍,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肌膜萎败,积而为痂,鼻气臭秽。
本病以鼻内干燥、鼻塞、嗅觉减退以致消失、鼻气臭秽,时有痂皮擤出,或有少量鼻衄为常见症状。检查见鼻窍宽大,鼻内肌膜枯槁如蜡,干燥结痂,痂块呈褐绿色,取出痂块则见鼻窍肌膜枯萎,或糜烂出血,且可直接窥见颃颡部。根据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辨证,可分为肺经燥热、肺肾阴虚、肺脾亏虚等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肺经燥热: 症见鼻内干燥及疼痛较甚,鼻窍内肌膜萎缩、涕液污秽,带黄绿色,痂皮多,或少许血丝,咽痒时嗽,口干鼻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选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肺肾阴虚:症见鼻内干燥,咽喉干痛,手足烦热,咳嗽痰少,或见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舌红苔少,脉细数等。治宜滋阴润肺,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如口干咽痛者,可加石斛、玉竹;衄血者,可加仙鹤草、旱莲草、炒栀子、白茅根;鼻气臭秽者,可加黄芩、知母、桑白皮之类。
肺脾亏虚:症见鼻涕如浆如酪,其色微黄浅绿,痂皮淡薄,鼻气腥臭难闻,兼见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淡苔白,脉缓弱。治宜补益肺脾,行气逐邪,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地肤子、马勃、青皮、郁金等。
局部治疗以洗涤鼻腔及局部使用滋润药物为主。常用的滋润药物如苁蓉滴鼻液,或水蛭蜜或芝麻油加少许冰片滴鼻,每日2~3次,每次3~5滴。本病忌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鼻眼净、肾上腺素等。对于鼻气腥臭者,可用鱼脑石散吹鼻,每日2~3次。洗涤鼻腔可在盆内盛以微温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患者用鼻吸入后,再予喷出,反复洗涤,清除鼻内痂皮,每晨一次,洗涤后再滴药液或吹药散,效果更好。
针刺疗法,可选用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捻转、弱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此外,也可用迎香穴位埋线,其法在局部按常规消毒及麻醉后,将羊肠线一小段埋入迎香穴内,由于羊肠线在穴位内较长时间的刺激而起治疗作用。一般可每月一次,连续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