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鼠咬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鼠咬热rat-bite-fever

是鼠类中的疾病,当鼠类咬人后感染给人,出现回归热样热型、故叫鼠咬热。病原体有两种,即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由小螺菌致病者,潜伏期2~3周,起病急骤,已愈合的鼠咬伤口又出现疼痛、紫色肿胀、水疱坏死、形成溃疡(上面覆黑痂),伴局部淋巴结(管)炎,高热呈回归热状;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者,热型呈间歇性或不规则,全身疼痛,有多发性关节炎表现,可有不同形状的斑丘疹。实验室查到病原体可确诊。可用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治疗。

鼠咬热rat bite fever

是鼠类的疾病,由鼠类咬伤人后感染而得病。病原体为小(型)螺(旋)菌或念珠状链杆菌。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热型高热,原已愈合的咬伤处发生疼痛,紫色肿胀,以至坏死,覆以黑痂,形成溃疡,伴有局部淋巴结炎及疹。由念珠链杆菌所致者有不规则发热。预防以灭鼠、防鼠为主。治疗可用青霉素G、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等。

鼠咬热

鼠咬热

鼠咬热是由鼠咬传播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回归热型发热,皮疹和关节炎。本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小螺旋菌又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6μm,宽约0.2~0.5μm,二端尖锐,有2~4个螺旋,革兰染色阴性,运动迅速而不规则,在菌体的一端有一个或多个鞭毛。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人类多由家鼠咬伤得病。另一种是念珠状链杆菌,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阳性,长约2~15μm,呈链状、菌体有念珠状肿胀。在37℃有丰富血液的液体培养基或腹水中可繁殖。正常情况下,它寄生在齧齿动物的鼻咽部。经齧齿动物咬后或摄入污染的牛奶后致病。
小螺旋菌所致的鼠咬热,潜伏期约1~6周。开始鼠咬部位有水肿、红斑、触痛。继而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畏光、头痛、肿胀。半数以上病人有一个或多个大关节炎。皮疹都不对称,于发热时出现,呈暗紫色斑点、斑丘疹或结节性红斑,多见于四肢及躯干部,面及掌(跖)也可受累。可有脱发和粘膜损害。发热持续2~4日,于大汗后体温突然下降,全身症状消失,皮疹隐退。以后经2~4日间歇期,体温又复上升,上述症状和体征复发。大多数病例经过1~2月反复发作而自愈。但是有些病例可持续发作一年以上。念珠状链杆菌所致的鼠咬热,潜伏期1~10天。在咬处出现水肿性炎症反应。可发生脓肿、溃疡和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病发时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全身出现斑疹、瘀点及直径为1~4mm大红色扁平丘疹,也有水疱、脓疱。热型为间歇性或不规则,常伴多发性关节炎。
本病患者的血白细胞数增加。多次发作后可有贫血。部分病例华康氏反应弱阳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鼠咬伤处硬结充血、水肿、表皮坏死和真皮密集单核细胞浸润。内脏有实质性退行性变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网状组织增殖、充血和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充血、变性、水肿。在肾、肾上腺、睾丸、皮肤结节内可发现小螺旋菌。根据有鼠咬病史,潜伏期短,发热,关节炎和皮疹的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从病人的血液或组织内找到小螺旋菌或念珠状链杆菌可以确诊。
预防本病主要是防鼠和灭鼠。加强牛奶消毒。青霉素及链霉素有良好疗效,青霉素每日肌注80万u,共7日。链霉素每日1~2g,共3~7日。四环素、金霉素及砷剂对小螺旋菌型鼠咬热有效。其他为支持疗法、对症包括鼠咬部处理和防止继发感染等。

☚ 品他病   血吸虫尾蚴皮炎 ☛
000079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