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性价格理论用价格黏性及其形成的微观机理来解释商品市场的失衡和经济波动的原因,并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理论和非均衡经济理论提供微观基础的一种理论。它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价格黏性,以前常称为“价格刚性”,是指对于经济状况的变动(如货币供给的变动、未预期的物价总水平的变动、需求的变动等),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调整缓慢的现象。黏性价格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而作出的解释,试图为价格黏性提供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最主要的论点有:(1) 菜单成本论,即企业调整价格需要花费印刷新的菜单等成本支出,因而对微小的价格调整需要不作反应,而且微小的调整成本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波动;(2) 近似理性理论,即企业在实际决策中未必完全根据理性的最大化目标随时调整价格,而是依据近似理性,追求次优目标;(3) 弯折的需求曲线、平缓的成本曲线以及规模收益递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