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非货币化huáng jīn fēi huò bì huàдемонетиз ция зóлота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脱离关系,废除黄金官价,成为单纯的普通商品的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继续维持美元的特殊地位,在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讨论国际货币问题时提出了黄金非货币化的建议。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取消黄金条款,不再规定黄金作为各国货币,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 成员国不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付黄金的份额,基金组织现有的黄金储备,一部分发还成员国,一部分在自由市场上拍卖。目前,在黄金非货币化问题上,西欧与美国持有不同的态度。 ☚ 黄金券 黄金市场 ☛ 黄金非货币化Gold-nonmonetization黄金与货币间关系逐渐削弱直至完全脱钩的过程。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35美元1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1968年西方严重货币金融危机导致黄金总库瓦解和黄金双价制。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遂使黄金与美元脱钩。1975年美国宣布奉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并开始拍卖其库存黄金,1975年1月~1979年9月共拍卖黄金21次,达1580.31万盎司。1979年10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改变其拍卖黄金办法,在宣布拍卖后几日内进行,后因美国通货膨胀加剧,黄金自由市场价格飞涨,美国的黄金非货币化政策便宣告破产。在美国奉行黄金非货币政策的同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追随美国的这一政策,1976年1月通过牙买加协定,决定不再以黄金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取消会员国认缴部分黄金作为基金份额的规定,并决定将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总额的1/6即2500万盎司在4年中按月拍卖,黄金非货币化便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80年代,虽然美国的黄金非货币化政策已破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拍卖黄金活动也已结束,但黄金非货币化仍然作为一历史必然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道路的进程。 黄金非货币化Gold Non-monetization取消黄金的货币职能,使其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重新成为单纯商品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4月1日通过的《牙买加协定》中,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市价从事黄金交易,取消了会员国之间以及基金组织与会员国之间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义务,并把基金组织所持有黄金的一部分(1/6即2500万盎司)拍卖,一部分(1/6)由会员国按黄金官价买回,剩余的部分根据总投票数的85%作出的决定进行处理。 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的货币职能,使黄金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重新成为与普通商品一样的单纯商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继续维持美元的特殊地位,于70年代初提出黄金非货币化的建议,打算人为地消除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美国允诺带头拍卖黄金,并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拍卖黄金,同时,怂恿其他国家加以效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于1976年4月在牙买加会议上,拟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修改草案,一般称“牙买加协议”,该协议于1978年3月31日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批准。牙买加协议宣布,基金协定中取消黄金条款。关于黄金方面的新条款主要有: ❶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标准,它作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单位的作用也被取消,即使将来可能采取法定汇率制时,黄金也不再作为各国货币法定汇价的价值尺度。 ❷废除黄金官价,成员国可以在自由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❸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必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一律取消; 今后,基金组织只有在经总投票的绝大多数票通过的情况下,才能接受黄金。 ❹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应该逐步加以处理,黄金的1/6 (2500万盎司) 在4年内按市价出售; 超过官价(一盎司42. 22美元) 的部分建立专门基金,按较优惠的条件贷给国际收支困难的发展中国家; 另有1/6按官价由原缴纳的成员国买回; 其余一亿盎司黄金,经总投票数85%的多数通过后,可在市场上出售或由成员国买回。 ❺基金组织在其对黄金问题的决定中,将要避免在黄金市场上干预金价或确定一个固定金价。 ❻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自牙买加会议取消黄金官价后,在各国汇价的决定过程中,黄金不再发挥作用,黄金价格随即剧烈波动,与同期各种国际物价指数和各国物价指数均脱离了联系,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但是,黄金并没有完全退出货币制度。欧洲体系的黄金准备、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准备仍在增加,70年代后,金价与西方主要货币汇价的波动仍保持一定的关系。同时,出于对浮动汇率的频繁变动及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的担心,西欧一些国家又重提恢复黄金的货币作用,让固定汇率制度重新取代浮动汇率制的主张。80年代初,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黄金的世界产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黄金已不太可能再恢复金本位制时所具有的那种作用。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gold demonetization黄金不再充当一般等价物,而由货币商品还原为普通商品。黄金非货币化是货币形态发展的必然。以金为货币材料如同其他货币金属一样,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与发展,由金、银来承担。直到19世纪初期,由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度,黄金开始被广泛地作为货币商品。但就在黄金货币化的同时,其非货币化已经开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纯粹金属铸币的流通是不可能的,生产的扩大和商品流通的增大速度将远远超过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而黄金产量要受资源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一种货币材料不适应流通对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要求时,必须被其他材料所代替。黄金充当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大,在材料的生产上要投入大量社会劳动,使整个社会承担巨额的纯粹流通费。黄金由一般等价物还原为一般商品可以满足全社会对黄金本身作为金属的需要。在商品交换中,由于流通而磨损的重量不足的铸币,继续按铸币标明的价值流通,从而产生了用价值符号代替金币流通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1929年~1933年以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实行了纸币流通制度,使黄金非货币化进程大大加速。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第五次临时委员会会议,决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取消关于成员国须用黄金向基金组织认缴一部分份额的规定,并将基金组织持有黄金总额的1/6(25003盎司)在4年中逐月拍卖。至此,黄金与货币脱钩,失去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黄金已经非货币化。 ☚ 金外汇风潮 黄金再货币化 ☛ 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的货币职能,使黄金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重新成为与普通商品一样的单纯商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继续维持美元的特殊地位,于70年代初提出黄金非货币化的建议,打算人为地消除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美国允诺带头拍卖黄金,并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拍卖黄金,同时,怂恿其他国家加以效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于1976年4月在牙买加会议上,拟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修改草案,一般称“牙买加协议”,该协议于1978年3月31日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批准。牙买加协议宣布,基金协定中取消黄金条款。关于黄金方面的新条款主要有: ❶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标准,它作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单位的作用也被取消;即使将来可能采用法定汇率制时,黄金也不再作为各国货币法定汇价的价值尺度。 ❷废除黄金官价,成员国可在自由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❸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必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一律取消;今后,基金组织只有在经总投票的绝大多数票通过的情况下,才能接受黄金。 ❹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应该逐步加以处理,黄金的1/6(2500万盎司)在4年内按市价出售;超过官价(一盎司42.22美元)的部分建立专门基金,按较优惠的条件贷给国际收支困难的发展中国家;另有1/6按官价由原缴纳的成员国买回;其余一亿盎司黄金,经总投票数85%的多数迈过后,可在市场上出售或由成员国买回。 ❺基金组织在其对黄金问题的决定中,将要避免在黄金市场上干预金价或确定一个固定金价。 ❻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 自牙买加会议取消黄金官价后,在各国汇价的决定过程中,黄金已不再发挥作用,黄金价格随即剧烈波动,与同期各种国际物价指数和各国物价指数均脱离了联系,黄金储备也不再做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但是,黄金并没完全退出货币制度。欧洲货币体系的黄金准备、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准备仍在增加。70年代后,金价与西方主要货币汇价的波动仍保持一定关系。同时,出于对浮动汇率的频繁变动及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的担心,西欧一些国家又重提恢复黄金的货币作用、让固定汇率制度重新取代浮动汇率制的主张。80年代初,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黄金的世界产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黄金已不太可能再恢复金本位制时所具有的那种作用。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历史背景 黄金非货币化问题主要是在美元危机频繁爆发、以美元一黄金为本位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之后产生的。 战后初期,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国际收支经常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黄金价格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官价水平上,黄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世界货币的地位。但是,美国自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后,国际收支从大量顺差转而变为连年递差,致使美国黄金储备不断流失,各国中央银行则陆续按35美元兑一盎司黄金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战后初期确定的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的官价,低估了黄金价格,这于美国是有利的。因为,美国能够高价出售美国货、低价购进原材料等物资,同时又可低价换进黄金。美国国际收支变为长期逆差后,黄金官价偏低转而变为对美国不利。到1959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只够偿付全部对外流动负偿(包括欠外国官方、银行和私人的债务,其中大部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在短期外债中,欠外国官方的债务可以要求美国用黄金支付)。以后,美元继续外流,到1960年12月,美国对外流动负债达到214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减少到184亿美元,已不够抵付短期债务。美元信用因此大为动摇,终于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1961年12月,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8国成立“黄金总库”,参加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买卖活动,以维持金价的稳定。60年代的侵越战争使美国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终于又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仅半个月时间,美国黄金储备就流失14亿美元。美国在猛烈的金融危机风暴袭击下,再也无力维持自由市场的黄金官价,只得一面要求英国暂时关闭伦敦黄金市场,一面召集黄金总库成员国到华盛顿开紧急会议。黄金总库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华盛顿会议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再按官价向黄金市场供应黄金,听任黄金市场价格自由涨落;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兑换黄金,各国官方金融机构仍按黄金官价进行结算。由此形成了黄金双价制, 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与官价完全脱离。 进入70年代,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致使1971年5月和7月又连续爆发两次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到102亿美元,而其对外短期负债却增至520亿美元。各国若要协助美元维持固定汇率,就要抛售本国货币购进美元,这将触发本国的通货膨胀。有些国家不愿这样做,于是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有些国家则要求向美国兑换大量黄金。1971年8月,美国为了应付国内经济困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与物价,对外停止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元和黄金开始脱钩。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为38美元。1973年1月,西方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量抛售美元、抢购其他硬通货的美元危机。同年2月12日,美国宣布美元第二次法定贬值,每盎司黄金官价提高到42美元。接着,西方各国纷纷取消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采取浮动汇率。1976年的牙买加会议取消黄金官价,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竭力主张削弱乃至取消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彻底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不再用黄金去收回在国际市场上游荡的数千亿美元,并且,企图绕开黄金,直接凭借其经济实力,重建失去的美元霸权地位。自从黄金官价于1975年1月取消后,国际金融领域中就再没有一个固定价格作为定值标准,原先反对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国等西欧国家也只能同意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黄金条款。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事实。 关于黄金非货币化的争论 在西方,黄金非货币化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随着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和凯恩斯经济学的问世而产生了;60年代初发生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以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的观点为代表,黄金非货币化形成思潮;70年代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牙买加协定宣布废除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后,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为西方货币理论的主流。主张黄金再货币化的观点虽时有反映,主要是担心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分散化失却了黄金的自动约束,会导致世界货币无限制增长,从而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汇率的频繁变动。但考虑到恢复金本位的实际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维持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某种重要地位。目前来看,在西方国家的理论界中,黄金非货币化基本已成定论。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黄金非货币化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已不再是世界货币,而且不再是决定货币汇价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实际上只是被人为地非货币化,尽管如此,它仍是世界货币,在不远的将来,还可能发生黄金再货币化。 主张黄金非货币化的主要论点是: ❶判断黄金是否非货币化的标准是,黄金是否仍旧是货币商品。鉴于黄金目前已丧失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因此,它已不再是世界货币。 ❷黄金在国内已不是一般等价物,人民币也不代表黄金。 ❸黄金虽在金本位制时期是世界货币,但战后其世界货币作用已逐步削弱。 ❹牙买加会议后,国际上出现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局面,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黄金对物价和汇价已经没有决定作用,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金价的变动,主要反映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投机活动,既不反映国际价格水平的变动,也不反映黄金本身价值的变化,这就说明:金价只是作为一种商品价格独自在变化,而不是作为货币商品代表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❺黄金储备已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1979年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主要是为抛售黄金,平抑金价,西欧国家1979年黄金储备的减少,则主要是因为欧洲货币体系要求各成员国以20%的黄金储备转入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均与黄金的货币职能没有关系。 ❻理解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作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所以要成员国缴纳黄金储备,更多地是由于各成员国均有大量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并未发挥货币的作用。因为:一是欧洲货币单位是共同体统一使用的货币单位,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这与黄金价值无关。二是在共同体内部起结算和支付作用的是欧洲货币单位而不是黄金。三是黄金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与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一样,不起购买和支付手段作用,仅具价值贮藏的功能。 反对黄金非货币化、认为黄金依然是世界货币的主要论据是: ❶作为货币,其实体和形式必须统一。黄金就是财富本身和社会财富的集成。货币价值实体与执行货币职能的手段的关系不能割裂。 ❷纸币本身无价值,必须代表黄金才能成为价值符号。 ❸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时,明确规定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中要有20%的黄金储备。这种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黄金的货币作用,同黄金非货币化是针锋相对的。 ❹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仍然保存黄金储备,并按期根据市场定值。美国出售黄金后,美国、 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各国的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1/5左右。 ❺黄金仍用作最后的国际支付手段。 ❻197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用黄金作为债务担保品。近年来的国际信贷中,黄金依然是担保物品,如1975年意大利向联邦德国借款就是用黄金作抵押的。此外,若干国家目前仍在发行以金为面额的债券和存单并开设黄金存款等。 ❼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断购买黄金,私人贮藏黄金数量也不断增长,“贵金轻币”心理是强烈的。黄金是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具有内在价值,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与其他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能完全排除黄金的世界货币的作用。而且,70年代以来,黄金价格与西方主要货币汇价的走势相反,亦可证明黄金并未退出货币制度。 ❽人民币的价值基础与世界货币的价值基础是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不可以混为一谈。纸币脱离黄金而履行货币职能的现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且,纸币脱离黄金的现实并没有为货币制度和社会经济带来稳定,因而不能排除国际货币制度在未来以某种形式与黄金重新挂钩的可能性。 两种理论观点都声称是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正确理解,并对黄金前途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预测。黄金非货币化派预测,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极小,将来世界货币形式的发展前途,就是特别提款权和欧洲货币单位那样的货币复合体或物价指数。而坚持黄金仍然是世界货币的人们则预言,黄金非货币化政策不会成功,而且,黄金在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非但不会进一步削弱,相反还会有所加强。从100多年的货币史尤其是20世纪的货币制度史来看,更大的可能是,国际货币制度将来会以一种新形式与黄金重新挂钩。 现状 目前,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已不具有明确的货币职能,但仍然是世界各国国际储备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尽管80年代初美国出售了一些黄金,但其他国家却不愿意这样做。由于油价变化、汇率波动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心,目前对黄金的需求虽在增加,但投机性很大,金价频繁波动,黄金主要作为一种投机和保值工具在起作用,其过去所具有的作为共同的价值尺度和计帐单位的地位已不复存在。黄金非货币化在目前已是现实,看来今后也难以逆转。但是,一旦发生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危机,也不能完全排除黄金短期再货币化的可能性。 ☚ 外汇平准基金 黄金券 ☛ 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黄金不再充当一般等价物,而由货币商品还原为普通商品。黄金非货币化是货币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以金作为货币材料如同其他货币金属一样,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作用。在货币形态的发展中,最初充当货币材料的是牲畜、兽皮、布帛和贝壳等非金属,后来被铁、铜等金属所代替。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大和发展,货币材料又由金、银来承担。直到19世纪初期,由于英国带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才确立了金本位制度,黄金开始被广泛地作为货币商品。但就在黄金货币化的同时,黄金非货币化的漫长过程已经开始。首先,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纯粹金属铸币的流通是不可能的,生产的扩大和商品流通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超过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而黄金产量要受资源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一种货币材料不适应商品流通对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要求时,必然被另一种货币材料所代替。其次,黄金作为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很大,在货币材料的生产上要投入大量社会劳动,使整个社会承担巨额的纯粹流通费用。第三,黄金由一般等价物还原为一般商品可以满足全社会对黄金本身作为金属的需要。第四,在商品交换中,由于流通而被磨损的重量不足的铸币,继续按铸币标明的价值流通,从而产生了用价值符号代替金币流通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实行了纸币流通的制度,使黄金非货币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把黄金作为这一货币体系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了黄金的货币作用。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为减少黄金大量流失,宣布美元停兑黄金,从此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黄金非货币化又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74年7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消特别提款权与黄金的联系,改由“一篮子”货币定值。1978年4月的牙买加会议通过的基金组织协定的修改条例,废除了黄金条款和黄金官价。从而在法律上完成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步骤。目前,无论计划经济国家或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货币结构中,既没有金币,也没有银币,一些国家甚至废除了货币的含金量。即使定有含金量的货币,也徒有虚名毫无实际意义,代表不了纸币的实际价值。 ☚ 黄金双价制 黄金外汇风潮 ☛ 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将黄金从货币流通领域中排除出去,仅仅当作普通商品对待的主张和行为。黄金作为货币,已有很久的历史。黄金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主要原因是其自然属性。然而,黄金作为货币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其数量的有限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对货币需求的无限性。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黄金退出流通领域。 从19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黄金作为货币的鼎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出现危机,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战后,英国等国恢复了有限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国家固定汇率制度,黄金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基础重新发挥作用。但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也是一种不健全的货币制度,实际上属于金汇兑本位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美元地位不断下降,黄金非货币化的进程开始加快。1963年3月,在又一次爆发的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决定不再维持自由市场上的黄金官价,任其自由涨跌。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 《特别提款权》,是对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一个挑战。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停止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元公开宣布贬值,实际上至此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名存实亡。 从70年代初期开始,各国围绕着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地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以法国为首的一方主张继续维持黄金的货币作用,而以美国为首另一方则力主张取消黄金的货币作用,实行黄金非货币化。1974年7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取消特别提款权与黄金、美元的联系,改用 “一揽子”货币定值,加速了黄金非货币化的进程。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废除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的黄金条款,确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取消黄金官价,黄金组织各成员国可以在自由市场买卖黄金,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取消以黄金结算债权债务的义务,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1/6按市价在市场上出售,1/6按官价退还原缴纳国。牙买加会议所作的这些规定,彻底割断了货币与黄金的联系,将黄金排除国际货币流通领域。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临时委员会的上述提议,并送交各成员国立法机关批准。1978年4月1日上述条款正式生效,标志着黄金非货币化的立法程序最终完成。 ☚ 黄金双价 黄金再货币化 ☛ 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美国企图削弱黄金的货币作用而提出的口号与政策。1971年8月15日,美国为应付美元危机,制止黄金外流,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而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使美元的信用下降,黄金成了国际储备资产。1973年起美国为恢复美元的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削弱黄金的货币作用,主要措施有:国内取消限制私人持有黄金的禁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取消原章程中的黄金条款,废除黄金官价;在市场上公开拍卖黄金,以示黄金只是一种普通的金属商品,并无货币的基本职能。但事实上,随着金价上升,国际货币体系日益混乱,黄金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规定各会员国的应缴份额中必须有20%是黄金,从而证明黄金仍是国际上主要的储备手段与干预手段。 ☚ 牙买加协定 国际资本流动 ☛ 00000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