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的货币思想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诗人。字公度,公元1876年中举人。公元1877年任使日参赞赴日本,他广泛研究日本所进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编写了《日本国志》。
黄遵宪有不少关于货币流通的论述,他介绍了西方和日本的货币流通情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主张金属货币的流通,认为“以布帛菽粟之不可交易,乃择一物之贵而有用者为币以适用,而金银铜实为适宜”(《日本国志》卷19)。对于纸币,他既认为它是“直以无用为有用”的“空楮”,又承认使用纸币“人争便之””,“可以便民”。他主张纸币与金属货币“依附而行”,纸币发行不能“无金银铜凭空虚造,漫无限制”,国家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造金银铜币约亿,则亦造楮币亿万示之于民,以昭大信,永不滥造”(《日本国志》卷15、19)。
黄遵宪还对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纸币发行与通货膨胀问题作了评介。他着重指出日本在“殖产兴业”方针的指导下,为了筹集发展资本主义的庞大资金,发行大量不兑现的纸币和银行券,终于“浮数过巨,势不得不贱”,纸币贬值,物价飞涨,使“贫民之谋生者,日难于一日,既有岌岌不可复支之势”;在国际贸易中,“购他国之货,则非以货易货不可矣”(《日本国志》卷19)。他也指出纸币发行在当时促进日本工矿商业等方面发展的功绩,有一定合理性,同时也认识到过多地发行纸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带来严重灾难,因此必须设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