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叶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又名蚊枝叶、白背叶、姜子叶。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叶。苦,平。入肺、大肠经清热解表,化痰止咳,利湿解毒。 ❶治感冒,中暑,呕吐,咳嗽咽痛,泄泻,痢疾,黄疸,疟疾,淋病。煎服:9~30g。 ❷煎水洗湿疹,皮炎脚癣;鲜叶捣敷治蛇、虫咬伤。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有α-蒎烯、β-丁香烯、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等。还含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Agnuside)、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定碱、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维生素C、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艾黄素、3,4二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等。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黄荆叶还有抗基因毒性作用。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有一定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对实验性高血脂兔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异荭草素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黄荆叶huánɡjīnɡyè中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别名蚊枝叶、白背叶、姜子叶。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 的叶。苦、平。清热解表, 利湿解毒。治感冒、中暑、呕吐、泄泻、痢疾、淋病, 煎服: 9 ~30克。煎水洗, 治湿疹、皮炎、脚癣; 鲜叶捣敷, 治蛇、虫咬伤。本品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对羟基苯甲酸及牡荆定碱等。还含挥发油, 油中含d-蒎烯、β-石竹烯、柠檬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等。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黄荆叶 黄荆叶黄荆叶,又名白背叶、姜荆叶、埔姜叶。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原名蚊枝叶。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negundo L.的叶。原植物分布于华东地区及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本品味甘、苦,性寒。功能解表散热,化湿消滞杀虫。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暑热吐泻、痢疾、疟疾、小儿疳积、湿热黄疸,以及疥癣、蛇、虫咬伤等证。用于感冒发热,单味或配葱白、生姜煎服; 暑热所致之吐泻、痢疾,本品常与藿香、扁豆衣、红辣蓼同用。本品用治疟疾须大剂量,180g煎浓汁一碗,于疟发前4及2小时各服半碗。治疥癣及蛇、虫咬伤,以鲜嫩叶捣烂敷涂。此外,广东凉茶方,常配有本品入煎,取其有祛暑、消积、化滞作用。煎服15~30g。寒性疟疾及体弱者忌用。 黄荆枝,又名黄荆条,亦可入药。有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治风湿骨痛,风火牙痛、喉痹肿痛等证,可以本品煎服。外治烫伤,煅研香油调搽。 实验研究: 黄荆叶含挥发油,内有α-蒎烯、香桧烯、柠檬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β-石竹烯及其氧化物、β-榄香烯等。还含牡荆定碱、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肽酸、诺尼醇-葡萄糖、2′-对羟基苯甲酰基木萨烯甙酸、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艾黄素、3,4-二羟基苯甲酸、维生素C、胡罗卜烯、β-谷甾醇、卅一烷。叶对肾上腺雄性大鼠的甲醛性脚爪浮肿有抗炎作用。 ☚ 牡荆叶 剪刀草 ☛ 0000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