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行业的基本状况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石油加工业 全省共有石油加工企业14个,199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为19亿元、净值9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5亿元。安庆石油化工总厂是安徽省最大的石油加工企业,1970年底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74年7月破土动工,1978年建成炼油、化肥、热电、机械等分厂,并开车成功,当年产值达到4.08亿元,以后逐年增长。1992年,拥有职工1.37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16亿元,实现利税2.08亿元,分别占全省石油化学工业的34.8%和42%。经过多年的改造和扩建,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到300万吨,1992年加工原油230万吨。该厂主要产品有石脑油,70#汽油、80#汽油、0#柴油、重油、道路沥青、建筑沥青、船舶燃料油、A重油、石油液化气和合成氨、尿素等。 基本化学原料工业 基本化学原料工业通常是指“三酸两碱”,它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食粮”,1992年全省该行业共拥有企业17个,占全省化工系统总数的6.7%,实现工业产值4.12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5亿元、净值1.1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0.6亿元。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硫酸(折100%含量)100万吨,浓硝酸(折100%含量)5.5万吨,盐酸7.5万吨,烧碱(折100%含量)15万吨,纯碱7万吨。1992年产量:硫酸89万吨,占全国硫酸总产量的5%,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9位;浓硝酸7.0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盐酸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烧碱8.4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纯碱5.0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0.4%。 化肥工业 安徽省化肥工业于50年代末开始兴办,随着农业需求量的增长,70年代后得到较大的发展。1992年全省有化肥工业企业891个,完成工业产值51.3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8.28亿元、净值10.62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30.17亿元。其中,省石化厅系统有企业100个,职工8万人,完成工业产值21.7亿元。其中,大型氮肥厂1个,即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化肥厂,拥有从国外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生产设备;大型复合肥厂1个,即从罗马尼亚引进的铜陵磷铵厂,年产12万吨磷酸二铵;中型氮肥厂1个,即淮南化肥厂,年产合成氨15万吨;中型磷肥厂1个,即铜官山化工总厂,重过磷酸钙的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小氮肥厂61个,小磷肥厂46个。 1992年末化肥行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为:合成氨130万吨,其中小型企业90万吨;农用化肥(折纯)94万吨,其中氮肥57万吨,磷肥22万吨,复合肥15万吨。1992年化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为:合成氨125万吨,占全国合成氨总产量的5%,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8位;氮肥69.49万吨,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5.1%;磷肥22.6万吨,占全国磷肥总产量的7.3%;复合肥10万吨,占全国复合肥总产量的7.5%。 化学农药工业 安徽化学农药工业建设从50年代后期起步,1957年,在上海内迁的3家私营厂的基础上建成的合肥农药厂投产。其后,在全省逐步布点建厂,并从1965年起向多品种发展,先后开发的产品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苏化203、磷化铅、退菌特、甲基砷酸钙、马拉硫磷、乙基1605、毒杀酚、稻瘟净、杀螟杆菌二甲四氯、硫酸铜、除虫菊酯、亚磷酸三甲脂等20多个品种,其中池州农药厂的哒嘹硫磷为全国首家生产;合肥农药厂生产的由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为全国独家产品;宿县农药厂在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协助下生产的4%六效磷颗粒剂,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龙奖。 1992年全行业拥有企业50个,完成工业产值3.6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亿元净值0.9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2.9亿元。其中省石油化工厅系统有化学农药企业8个,职工4618人,完成工业产值1.82亿元,创利税1100万元。全省化学农药的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总产量达到0.6万吨,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2.7%,居全国第12位。 有机化学工业 安徽省有机化学工业生产于60年代起步,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80年代以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92年该行业拥有煤化工、涂料工业、染料工业、化学试剂生产,有机原料工业等5大门类共96个产品品种。 1992年全省共有有机化学工业企业9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亿元、净值4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年末平均余额11.4亿元。其中:省石化厅系统有企业34个,职工7450人,完成工业产值6.3亿元,创利税2600万元。其主要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精甲醇10万吨,塑料7.2万吨,冰醋酸1.2万吨,油漆4.2万吨,纯苯2.5万吨,染料0.6万吨,炭黑1.5万吨,电石1.2万吨,其当年产量精甲醇4.67万吨,塑料3.2万吨,冰醋酸0.8万吨,油漆1.99万吨,纯苯1.55万吨,染料0.28万吨,炭黑0.29万吨。 橡胶制品业 安徽省最早于1957年由民政部门创办了芜湖光荣橡胶厂,职工仅有13人,用火炉烘烤的办法生产橡胶杂件,年产值仅6000多元。到1992年底全省已拥有橡胶制品企业140个,完成工业产值9.6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9亿元、净值3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4.4亿元。其中省石化厅系统有橡胶加工业企业70个,职工800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38亿元,创利税1.24亿元。创建于1957年的安徽轮胎厂为全省橡胶制品业的最大企业。1958年生产出手推车胎102万条,进入80年代,橡胶加工企业进行调整,安徽轮胎厂自筹资金,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引进国外设备,生产装备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全省橡胶加工业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轮胎外胎190万条,轮胎内胎180万条,手推车外胎120万条,手推车内胎220万条,自行车外胎470万条,自行车内胎670万条;运输带450万平方米、传动带110万平方米,三角带1565万A米;胶鞋4700万双。1992年其主要产品产量为轮胎135.4万条,自行车胎377万条,运输带229万平方米,三角带790万A米,胶鞋3623万双。 化学矿开采业 化学矿开采业是为化工生产提供矿产原料的基础工业。安徽化学矿储量丰富,矿石品位较高,主要开采的有硫铁、明矾石、磷矿、芒硝等20多种非金属矿,较大的硫铁矿有马鞍山向山硫铁矿、铜陵新桥硫铁矿、庐江硫铁矿;较大的磷矿为江淮磷矿、肥东磷矿和宿松磷矿;庐江矾矿为全国仅有的两家矾矿之一。 1992年全省有化学矿开采企业16个,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亿元,净值0.7亿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5亿元。其中,省石化厅系统有化学矿开采区10个,包括矾矿1个,硫铁矿4个,磷矿5个,职工1.4万人,实现工业产值4500万元,创税利1400万元。主要产品的年生产能力:明矾石采矿12万吨,明矾1.5万吨,硫铁矿(折含SO235%标准矿)40万吨,磷矿(折含P2O530%标准矿)7万吨。主要产品产量:明矾1万吨,硫铁矿167.6万吨,磷矿石6.82万吨。 ☚ 基本状况 四 冶金工业 ☛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棉纺织 安徽省手工棉纺织工业起源于元代初年,至清代手工棉纺作坊已遍及各地,1949年达1.3万家,从业人数3.06万人。机器纺纱厂至1949年仅有芜湖裕中纱厂1家,拥有纱锭1.84万枚。从1956年起,陆续新建安徽纺织一厂与二厂、蚌埠、安庆、淮南、阜阳等一批5万锭纺织厂和一些1.5万锭小纺织厂。现正形成纺织配套、协作紧密、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工业体系。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已拥有棉纺织企业196个,其中国营有61个;职工12.58万人,其中国营有10.73万人;棉纺锭167.4万枚,捻线锭22.94万枚,气流锭1.9万头,棉精梳机353台,织布机3.8万台;固定资产原值16.93亿元,净值12.38亿元。企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重点城市和原料产地。1992年生产纱20.54万吨,布6.95亿米,全省人均拥有棉布12.63米;实现产值31.84亿元,占整个纺织工业产值的44.01%;出口棉纱1.34万吨,棉布1.64亿米。气流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56英寸及其以上宽幅布机等新型纺纱、新型织造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产品从单一使用棉花向棉、毛、麻、丝、化纤等多种纤维混纺混织方向发展,开发生产了精梳、阔幅、高支、高密和低支精厚织物,各种府绸、卡矶、华达呢、格子呢、灯芯绒、平绒、防羽布等中高档产品取代了龙头细布、士林蓝布等低档产品。纱、布等质量有较大提高,安庆纺织厂的棉纱被日本商界誉为“中国棉纱的榜样”。 印染 安徽省手工印染业兴起于明代初年,清代尤盛。芜湖浆染技术曾驰名中外,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评说。至1949年,全省个体手工印染业达1877家,从业人数4079人。1953年芜湖兴建“丽华印花厂”,首创印花业。机器印染业以1956年安徽印染厂建成投产为标志,嗣后相继在工业基础较强,能源、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的蚌埠、芜湖、安庆、淮南、淮北等地兴建一批印染加工企业,形成与纺织相配套的印染加工能力。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印染企业11个,其中国营有8个;职工8408人,其中国营有7881人;连续轧染机20台,染缸143台,印花机24台,精炼锅13台,丝光机26台,烧毛机26台,年生产能力4亿多米,拥有圆网印花机、多功能轧光机、照相雕刻等先进印染设备;固定资产原值2.56亿元,净值1.79亿元。1992年生产印染布2.55亿米,其中印花布6398万米;实现产值7.44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31%。通过引进一批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以及“色改花、棉改涤、狭改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使印染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企业对国内外市场产品需求的适应性增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格局开始形成。产品由单一低档“蓝、白、黑”向高档、阔幅、化纤、高密、细薄、树脂整理、特种整理方向发展。产品质量有较大改观,一些常发性疵点如缩水、纬斜、色差得到一定的控制。安徽印染厂开发的“庐阳花布”曾誉满京城。 针织复制 清代末年,手工针织复制业传入安徽。较早出现的是毛巾业,1903年肥东人洪明炯试织毛巾成功,1909年创办“洪远记毛巾厂”。随之制袜业、制线业兴起。至1949年,全省已有手工针织复制业1740户,从业人员3387人,生产工具多为木织机和铁木织机。机器针织复制业以1954年上海内迁的合肥针织厂为开端,嗣后陆续在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城市新建、扩建了安徽针织厂、芜湖红光针织厂、蚌埠针织厂、安庆丝光染织厂、合肥毛巾厂等一批针织复制骨干企业。现已形成以针织、内衣、袜子、床单、毛巾为主,门类齐全的针织复制工业体系。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针织复制企业69个,其中国营有33个,职工4.15万人,其中国营有2.64万人;各种针织台车、棉毛车、经纬编机、电动袜机4565台,各种毛巾织机、床单织机4112台,实现从织造、染色到缝纫的高速、自动、连续生产;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5亿元,净值2.99亿元。1992年生产针棉织品折用纱3.38万吨,生产绒布类衫裤222万件,棉毛衫裤733万件,单面布类衫裤3420万件,毛纱线衫裤66万件,袜子2400万双,床单862万条,毛巾1.09亿条;实现产值6.92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9.59%。安徽省针织产品,过去品种单一,款式多年不变。现正逐步向内衣外衣化和罩、垫、铺、盖等装饰用和产业用多用途方向发展,品种花色丰富多彩。在针织印染方面,开发生产了丝光烧毛高级针织物、经编绒类织、拉舍尔毛毯、针织人造毛皮以及防缩、磨毛、石磨、涂层、阻燃、防静电等新型后整理产品。装饰用针织品形成了床上用品、挂帷遮饰、家具露饰、餐厨杂饰等系列产品。通过引进大圆机、经编机和新型后整理设备,使产品实现了内衣向外衣化、时装化发展。过去长期存在的变形大、染色牢度差、手感不好、缩水合格率低等质量问题正逐步得到克服。 麻纺织 安徽省麻纺织业历史渊源流长。早在唐代,歙县苎布就为贡品。机器麻纺织业始兴于蚌埠,1950年兴建蚌埠麻袋加工厂,1952年建光明麻袋厂。现已形成以黄麻和苎麻纺织为主体,具有相当规模的麻纺织工业体系。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麻纺织企业21个,其中国营有12个;职工2.56万人,其中国营有2.26万人;麻纺锭7.33万枚,麻织机2790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8亿元,净值2.72亿元。企业布局多设在或靠近原料产区,比较大的麻纺厂有舒城麻纺厂,蚌埠一麻厂、二麻厂,铜陵苎麻一厂、二厂,芜湖苎麻厂,淮南麻纺厂和阜阳麻纺厂。1992年生产麻袋5864万条,苎麻布882万米,麻包布176万米,麻纱线6495吨;实现产值3.77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22%。麻类纤维已渗透到棉纺、毛纺、绢纺、色织、针织复制等行业,产品由纯纺、简单混纺向棉、毛、丝、化纤多种纤维高级混纺纱、线、布、服装发展,具有独特风格,受到消费者欢迎。舒城麻纺厂利用引进无梭织机,开发出具有质轻、强力高、收缩率小、不易变型的聚丙烯簇绒地毯底布,产品供不应求。黄麻纺织企业开始从城市向县城村镇脱壳,从非产麻区向产麻区转移。 毛纺织 安徽省毛纺织业起步较晚,1949年以前仅亳县(今亳州市)有几家制毡作坊。机器毛纺织业起始于1957年兴建的蚌埠猪毛绒厂,嗣后蚌埠毛纺厂、亳州毛纺厂、界首毛纺厂、太和毛纺厂相继建立。1978年后毛纺织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现已形成从毛条到粗梳、精梳、毛线(含针织绒)、毛毯、呢绒、长毛绒、驼绒、人造毛皮等9大类配套毛纺织工业体系。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毛纺织企业22个,其中国营有8个;职工1.38万人,其中国营有6762人;梳毛机138台;毛精梳机116台,毛纺锭7.13万枚,毛织机804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8亿元,净值1.69亿元。1992年生产毛线4762吨,毛呢210万米,毛毯40万条;实现产值2.73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3.78%。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快了毛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步伐。促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的使用,推动了高支纱、轻薄型毛针织品、毛纺织品、高档特殊动物纤维产品的开发。如兔毛产品,现已开发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兔毛深加工产品,精梳兔毛维也纳,精梳兔毛麦司林,精梳兔毛绉纹呢,兔丝产品等。蚌埠毛条厂开发出兔毛含量20—70%,纱支20—80公支,梭织、针织、无梭、横机、绒线、毛毯6大系列近40个品种,其中有兔羊毛混纺、兔晴混纺和兔羊晴混纺产品,做到厚薄型、内外衣配套和最终产品配套。阜阳纺织厂毛纺工场生产的精梳高支兔毛纱、纯羊绒纱,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丝绢纺织 丝绢纺织业是安徽省的传统工业。唐代宣州生产的“红线毯”,亳州生产的“绢”,曾是誉满全国的丝中佳品。诗人白居易专门以宣州《红线毯》为题作诗,陆游也留下了“亳州出轻纱(绢),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的佳句。至1949年,全省手工业丝绢纺织业已有261家,从业人员465人。机器丝绢纺织业以1955年兴建绩溪县缫丝厂为起点,嗣后陆续兴建安徽丝绸厂、芜湖丝绸厂等一批缫丝厂和织绸厂。1978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现已形成缫丝、织绸、绢纺、印染、服装一条龙生产的现代化丝绢纺织工业体系。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丝绢纺织企业37个,其中国营有18个;职工2.96万人,其中国营有2.35万人;缫丝机9.96万绪,丝织机5292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5亿元,净值2.01亿元。1992年生产丝2344吨,丝织品4360万米;实现产值5.64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7.81%。结合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了一批老企业,使丝绸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装备水平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安徽丝绸厂、芜湖丝绸厂等企业已采用了国际上80年代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如剑杆织机、喷水织机、精密印花机、高效平洗机和松式整理设备等。经过技术改造,丝绸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产品由土丝、土绸、绢纱、丝绸等单一品种,发展为罗、绸、缎、纺、葛、呢、绨、绉、纱、绫、绢、绒纯纺和丝棉、丝毛、丝麻、丝晴等混纺交织十几个大类,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花色,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化学纤维 安徽省化学纤维工业起步晚,发展快。以1969年在巢湖兴建安徽维尼纶厂为始端,现已建成铜陵化纤厂等7家企业(车间、工场),全部生产合成纤维。1992年底,拥有合成纤维纺丝机21台共276头;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净值1.86亿元。年生产能力:合成纤维2.42万吨,聚乙烯醇1.1万吨;涤纶加工丝3847吨。1992年生产合成纤维1.46万吨,聚乙烯醇1.41万吨,涤纶加工丝3102吨,实现产值3.13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34%。随着化纤原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化纤与棉、毛、麻、丝等各种原料的混纺产品相继问世,有色、异性、网络、细旦、高强等纤维及丙纶烟用丝束、丙纶中粗旦合丝的开发,使化纤成为纺织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服装鞋帽 安徽省服装鞋帽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代,裁缝铺、制鞋店、制帽店已遍及安庆、芜湖、合肥等地城镇街头;当时亳州生产的“双道脸子鞋”、“挖镶云子鞋”、“抓地虎块靴”不仅畅销淮北,且在邻省河南享有很高声誉。1931年安庆的平顶草帽出口新加坡,首创安徽省鞋帽出口史。1958年芜湖、蚌埠、合肥的衬衫出口香港,转销欧洲市场,标志着安徽服装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省服装鞋帽生产已进入现代工业化生产阶段。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服装鞋帽企业151个,其中服装123个,制鞋21个,制帽7个;职工2.1万人;拥有现代化服装流水生产线和制鞋、制帽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37亿元,净值9256万元。1992年生产服装8866万件,布鞋68.6万双,缝制帽237万顶;实现产值4.52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6.26%%;出口成衣服装1337万件,布鞋68.6万双,缝制帽及针织帽47.6万顶,交货值2.95亿元,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新型技术设备、新型面料、衬料和缝纫技术的采用,服装款式、花色、品种增多、产量增加,已能生产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新款式服装和鞋帽,受到消费者欢迎。 纺机器材 安徽省纺织机械、器材制造工业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1986年以后,随着通用、皖江、江南、淮河4个军工机械厂划归纺织部门管理,纺织机械装备、技术力量大增,初步形成“大纺机”综合优势。1992年底,全省系统内有纺织机械、器材企业26个,其中纺织专用设备制造20个,纺织专用器材6个;职工8049人;固定资产原值1.11亿元,净值6959万元。1992年生产木梭41.11万只,木纱管36.4万只,钢筘4.71亿片,停经片3884万片,纺织机械3031台/3552吨;实现产值7875万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9%,出口木梭6.28万只,出口交货值192万元。产品有棉、毛、麻、针织、印染设备、仪器仪表、器材、专配件8大类,知名度较高的产品有粗纱机、细纱机、针织大圆机、各类袜机、经编机、染色小样机、原棉分析机、织针、铝锭翼、曝气机、电梯等。随着纺机、器材工业的崛起,大大提高了安徽纺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发展后劲。 ☚ 概况 发展前景 ☛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造纸工业 安徽省造纸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可提供的草类纤维约117万吨,其中稻、麦草100万吨,芦苇、荻柴7万吨,芭茅草10万吨,还有2.5亿根的毛竹蓄积量和大量的木材加工剩余物,已建的造纸用材基地,可满足年产50万吨纸的需要。 1949年,安徽省只有手工土纸生产。1951年省内第一个国营机制纸厂——安徽省造纸厂在淮南兴建。1954年安徽造纸厂和蚌埠建华造纸厂同时建成投产。40多年来,全省造纸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目前,全省共有造纸企业146个。1992年生产机制纸及纸板32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1亿元,实现利税5189万元,完成销售收入6.96亿元,纸张送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2.01%。马鞍山造纸厂、芜湖造纸网厂荣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安徽造纸厂、芜湖东方纸版厂、安庆造纸厂等7家企业荣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共创省优产品27个、部优产品11个、国优产品1个。 日用硅酸盐工业 包括日用玻璃、搪瓷、陶瓷和电光源四大类。 日用玻璃工业从50年代初起步,1954年后,相继兴建蚌埠、合肥、安庆、马鞍山玻璃厂,主要生产日用玻璃和少量保温瓶。1978年日用玻璃工业开始向自动化发展,淘汰了劳动强度高、效益低的坩锅炉,采用马蹄型蓄热室池炉。玻璃成型由人工吹泡到机械吹泡,采用8嘴、6嘴、4嘴行列式制瓶机。生产保温瓶由人工吹制发展到12模吹泡机,由人工封口、拉底发展到履带式自动封口和卧式拉底机,形成流水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品共有玻璃包装容器、日用玻璃器皿、照明玻璃、光色玻璃、医药玻璃、玻璃仪器、玻璃保温容器等7大类300多个品种。 搪瓷行业是在1955年私营上海宜光搪瓷厂内迁合肥开始发展起来的。初建的合肥搪瓷厂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品种单调。1957年产量134吨。经过革新改造,全省搪瓷行业现已有工业搪瓷、日用搪瓷、艺术搪瓷、搪瓷家具等4大类产品近170个品种,有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6个。 安徽省日用陶瓷工业生产历史悠久,但到1949年前只有一些生产土饭碗、瓦盆、瓦罐的小作坊。后将淮南、东关、濉溪、宁国、祁门等地一些分散、落后的手工作坊组织起来,改造建成陶瓷厂,主要生产粗瓷饭碗。1960年祁门瓷厂生产出碗、杯、盘等品种普瓷。1965年淮南瓷厂建成第一条隧道窑。70年代后相继对淮南、祁门等瓷厂投资扩建。1989年日用陶瓷行业拥有主要设备有隧道窑20条、辊道窑12条、推板窑18条、倒焰窑25座、链干机25条。创省优产品8个。 电光源行业在安徽起步较迟。1958年全省仅有合肥灯泡厂一家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单一。1969年后,相继建立含山、安庆、芜湖光华、界首、霍山灯泡厂和芜湖灯具厂、合肥灯泡厂钨丝车间。1978年以后,灯泡装配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24头吹泡机和与之配套的玻璃熔炉微机自控系统在全国处领先地位。产品由单一的普通灯泡,发展成为普通灯、特种灯、局部照明灯、荧光灯、节能灯、节日灯、汽拖灯、防爆隔爆灯具、钨钼丝制品等10大类100多个品种,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配套成龙的工业体系。 1992年,日用硅酸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2亿元、完成利税6766万元,其中利润523万元。 日用化学制品工业 包括火柴工业、合成洗涤剂工业、牙膏工业、三胶工业和干电池工业。 1920年芜湖创建大昌有限公司,为省内火柴工业开始。1931年泾县梗片厂建立。蚌埠火柴厂由上海福昌、山东振兴和蚌埠福民三家私营小厂合并而成。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除排梗机外,其他工序均为手工。1949年后火柴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芜湖火柴厂与上海中国火柴厂合并为芜湖敦煌火柴厂,同时在安庆、六安、祁门等地建立火柴厂。70年代开始使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连续机、火柴产量、质量、品种都有较大提高。品种主要有蜡梗火柴、无硫火柴、旅游火柴、微声火柴、智力火柴等。1992年全省共有火柴生产企业7家,生产火柴176.74万副。 安徽省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始于1970年,当时有合肥日化厂、芜湖洗涤剂厂和安庆合成洗涤剂厂3个生产厂(车间),年生产能力仅有7000吨。经“六五”、“七五”期间的扩建改造,到1989年生产能力达9万吨。产品以粉状为主,并有部分浆状和液体状。“芳草”系列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牙膏工业,是1956年从上海内迁合肥日化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30多年的不断改造扩建,牙膏生产有较大发展。1978年合肥日化总厂从德国引进铝管生产线、灌装包装线各1套,从瑞士引进1套制膏装置,使生产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亿支。具有止血脱敏功效的“芳草”药物牙膏荣获全国药物牙膏最高奖国家银质奖,多次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男子汉”除渍特效牙膏,经临床验证,去除烟渍效果显著。该产品问世,标志着安徽省牙膏品种由洁齿保健型向多功能美容型方向转变。 三胶工业指骨胶、食用明胶、照相明胶工业。全省以蚌埠明胶厂为生产主体。“六五”期间,该厂从英国引进胶蒸发灭菌和吸湿、干燥等关键工序设备,使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七五”又扩建1000吨皮明胶车间,对骨胶车间进行易地扩建改造,形成年产明胶1800吨、骨胶2500吨的规模。主要产品“狮头牌”照相明胶、食用明胶1989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箭牌”骨胶自1957年开始出口,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起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1992年“三胶”产量达1940吨。 安徽干电池工业始于1956年,由上海内迁3个公私合营小厂合并成立了合肥电池厂。70年代先后成立蚌埠、休宁、来安电池厂。1989年共有生产企业8个,固定资产原值1225万元,生产电池1.8亿只。品种由单一的大号电池,增加到2号、5号、7号、8号、甲电、乙电等。除普通糊式电池外,还有高容量、高功率和碱性电池。1992年生产干电池1.6686亿只。 1992年全省日用化学制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4352亿元,完成利税6970万元,其中利润2027万元。 日用机械制造工业 在全省轻工业中,日用机械制造工业是一个年轻的工业门类。它包括自行车、钟表、缝纫机工业。 1960年蚌埠、芜湖曾试产自行车,后调整下马。1971年10月,合肥市二轻系统以一厂一件分散生产的方法,生产出28辆“江淮牌”载重自行车。1972年8月合肥自行车厂开始兴建。1980年至1981年,蚌埠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厂转产自行车。1985年合肥自行车厂、自行车二厂和蚌埠自行车总厂经国家验收均领取生产许可证,当年又与上海联营,批量生产“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与整车同步发展。1977年省轻工业厅分别部署在合肥、蚌埠、马鞍山、六安、桐城、东至等地定点生产鞍座、飞轮、链条、脚蹬、车铃、辐条等16种零部件,基本上满足省内整车配套。1989年共有自行车整车厂4个,定点零部件厂20个、摩托车总装厂1个。1992年完成自行车产量116.34万辆。 安徽缝纫机工业发展始于1960年,当年芜湖市曾试产“赭塔牌”缝纫机,后调整下马。1970年芜湖市环球木器厂择地新建,改产缝纫机。1977年在芜湖、宣城、庐江、肥西等地布点生产缝纫机台板、活压脚、挑线、面板、机架、机针等零部件。1985年缝纫机行业与上海缝纫机公司联营生产“美狮牌”缝纫机,1986年与上海协昌缝纫机厂联营生产“蝴蝶牌”缝纫机。1992年缝纫机工业有整机厂1个、台板厂2个、零配件生产协作厂5个,完成缝纫机产量24.54万台。 安徽钟表工业起步于60年代初期,合肥、芜湖筹建钟表厂,曾组装581型“金鸡牌”手表、“黄山牌”闹钟,后调整下马。70年代初,兴建合肥手表厂和蚌埠钟表厂。1980年成立中国安美时手表工业公司,同年12月芜湖轻机厂、芜湖电器厂合并成立芜湖钟厂。1981年3月屯溪钟厂筹建,生产木壳钟,组装机械摆钟。至1989年底全省已具有年产机械手表120万只、指针式石英表30万只、表用步进电机100万套、机械摆钟20万台的生产能力。1992年手表产量125.38万只。 1992年全省日用机械制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2796亿元,实现利税3858万元,其中利润完成350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607万元。 皮革制品工业 1932年芜湖开设华侨鞋店,为全省皮革制品工业的开端。到1949年,全省有60多个手工作坊,200多名职工,年产3000张皮革和几千双皮鞋。1954年在芜湖私营光明制革厂基础上建立芜湖市永久制革厂。1956年,上海内迁的几个制革皮件厂合并为合肥制革厂。1958年,几个手工业合作社联合成立蚌埠皮革厂;芜湖公私合营华侨皮鞋厂转为国营后,扩建为当时全国较大的皮鞋生产厂之一。以后,又陆续在安庆、阜阳等地兴建了皮革厂,省皮革制品工业初步形成,包括了制革、制鞋、皮件、皮毛4大类。1989年拥有企业105个,职工16500人,固定资产原值1.25亿元,净值9675万元。各种制革、皮鞋、皮件、毛皮专用设备2852套(台),生产能力皮革(折牛皮)200万张、皮鞋500万双、皮革服装200多万件、各种衣箱35万只。国优银质奖产品1个、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15个。生产的产品有猪、牛、羊皮革和皮鞋、皮衣、皮箱、皮手套、皮毛及其制品、日用小皮件、工业皮件、军工产品等上千种。1992年全省皮革制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亿元,完成皮革成革量70万张、生产皮鞋230万双。实现利税400万元。 塑料制品工业 安徽省塑料制品工业是1949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部门。1954年合肥胶木厂建成,生产酚醛、赛珞璐塑料制品,年产值10万元。60年代初,芜湖、蚌埠、屯溪等地相继建立生产塑料钮扣、牙刷等小塑料厂。1965年全省塑料厂发展到12个,主要生产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的薄膜、硬板、硬管、凉鞋等制品。1968年第一个从德国进口设备的现代化企业——安徽东风塑料厂在合肥建成,年产压延薄膜1.2万吨,使省内塑料工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塑料制品工业拥有企业157个,职工18869人,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产品品种由酚醛树脂和聚乙烯脂类,扩大到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脂、尼龙、人造革等10大类近300个品种,产品应用领域扩展到日用、农用、包装、工业、建筑等各个方面,出口产品有塑料拖鞋、塑料编织袋等24种。1992年全省塑料制品工业产量7.96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实现利税2911万元。 五金和家用电器工业 包括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衡器、轻工模具和家用电器等六大类。 1854年繁昌县同祥和锅厂生产铸铁锅,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芜湖传统产品“三刀”久负盛名。1949年前全省五金制品业由白铁制品、剪刀、菜刀、铁锅等手工作坊组成。1949年10月芜湖铝制品厂建立。1955年蚌埠、合肥等地通过公私合营,以及上海内迁小五金厂,相继组成合肥、蚌埠锁厂、芜湖桅灯厂。至1989年已发展成为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3大类10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日用精铝制品、手动工具、制锁、铁锅、不锈钢制品、剪刀、燃气热水器、桅灯、铁丝、圆钉、保险柜、铁皮文件柜等。拥有部优产品14个、省优产品40个、轻工业部出口产品“金龙腾飞”奖8个。 1962年全省只有1个模具厂、1个机具厂,只能承担手工业模具和简单机具生产。随着轻工业发展需要,相继改造一批集体所有制铁、木器厂和五金厂,逐步建立起轻工机械行业。1989年有企业84个、职工13305人,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净值6499万元,拥有各种机械加工车床2750台,锻压设备300台。主要产品包括造纸、制糖、制盐、食品、五金、家具、包装、日用玻璃、饮料、卷烟、塑料、服装加工等机械及机电、汽车配件、仪器仪表、刀刃量具、农副业机械、消防环保设备等15类200多个品种。拥有国家优质产品1个、部优产品4个、省优产品12个。 安徽衡器工业发展较早,初始于木杆秤制造。1900年蚌埠开办“王顺兴”秤店,主要生产经营木杆秤。1949年至1959年,木杆秤制造普及淮北、江淮、江南各县城镇,1957年机械式台案秤在蚌埠问世。1982年歙县英山轻机厂定点开发衡器制造专业加工车床。1989年全省轻工衡器企业20个,其中生产机械式台案秤和大型专用衡器企业4个,生产杆秤企业15个,配件厂3个。拥有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1个。 轻工模具工业始于1958年,主要为玻璃工业服务。1987年合肥轻工模具厂投资1500万元,引进国外计算机设计系统生产线,承担玻璃、塑料、表壳、冷冲、压铸模具的生产。1989年全省轻工模具专业厂和兼业车间共12个,固定资产4000万元,拥有各种模具加工设备350台,年生产能力4384套。 安徽省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较快。1952年建立蚌埠电工器材厂。1955年建立合肥新新五金生产合作社,后发展成为合肥洗衣机厂。1966年建立合肥元件七厂,主要生产双联电容器、可控硅充电机、硅直流电焊机。1978年以后,家电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洗衣机、电冰箱、电热毯、电热杯、电风扇相继试制并投放市场。至1989年全省家电工业已跻身于全国10强之列。“美菱牌”电冰箱、“水仙牌(现荣事达牌)”洗衣机、“黄山牌”系列电扇、“黄山——格罗宝”吸尘器、“黄山牌”电饭锅、“佳宝牌”系列保健按摩器、电吹风、“淮翎牌”电热毯已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同时,为家电产品配套的辅助材料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铜陵家电铜材厂的兴建为家电工业发展提供了质量上乘的原辅材料。目前,家电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繁多、配套齐全的新型工业。 1992年全省五金、家电、轻机、衡器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 家具工业 安徽家具工业历史悠久。徽州明式家具曾影响海内外,现存歙县呈坎村和黟县西递村明代家具是我国家具史研究的重要物证之一。全省现代家具工业是在个体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基本实现了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家具年产量达到100万件。1978年之后家具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也有创新,生产能力达到300万件,生产各类木制家具、金属家具、软件家具及曲木、竹藤、塑料、大理石、仿古、工艺漆器家具等。产品应用范围,由家庭卧室、餐厅,扩展到机关办公室、会客室、学校、医院、宾馆、商业场所,生产方式由全手工发展到半机械化。铜陵、六安、安庆等地引进国外家具生产设备80多台(套)。家具材料已由单一的木材发展到包括钢材、胶合板、刨花板等在内的多种材料。1989年全省家具工业企业179个,职工1.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000万元。拥有部优产品4个、省优产品13个。1992年家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实现利税195万元。 印刷业 1949年前,全省印刷工业为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生产。其后,芜湖、蚌埠、安庆、阜阳等地先后建立印刷厂。1988年全省印刷企业共为有132个,职工1.5万人。拥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照排、自动复合机20多台,固定资产净值6031万元,基本达到自动化、高速度、高质量。1992年印刷产值完成3.1亿元,实现利税1521万元。 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包括文教体育用品、日用杂品和工艺美术品工业三大类。 1956年蚌埠、合肥、芜湖等地兴办一批生产墨汁小企业,无专用设备,生产能力20万打。60年代初,开发月琴、木象棋、京胡、二胡、打字蜡纸、算盘、铁皮木具盒、跳垫、乒乓球、羽毛球拍、塑料羽毛球、单双杠、乒乓球桌、杠哑铃等一批新产品。1966年后体育用品全部停产。1973年恢复体育器材生产。1974年体育器材发展到17个品种。1978年后,文教体育用品生产发展较快,品种逐步健全。书画墨、绘图墨、方便墨、碳素墨水、彩色墨水等新产品批量投放市场,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回形针、图钉、羽毛球、乒乓球拍、杠哑铃、卷笔刀出口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全省文教体育用品企业29个,职工1400人。199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25万元。 日用杂品工业发展起始于1950年,由3个私营制刷厂与东北南迁的制刷厂合并建立蚌埠制刷厂。1952年先后在安庆、合肥建立雨伞厂和雨具厂,主要生产斗笠、纸伞、竹骨油布伞。1961年建立合肥银光电镀厂,主要生产电镀和塑边工艺镜、印花、电刻衣柜镜。1978年后,日用杂品工业发展较快,生产品种为各种晴雨伞8个系列16个规格50多个品种,各种电镀镜40多种规格50多个花色;制香业从单一的“六六六”蚊香,发展到无毒无害、中草药防疫、无烟蚊香及液体蚊香,制刷业由牙刷发展到油漆刷、钢丝刷、工业用刷、铜丝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区。1989年日用杂品生产企业41个,职工4322人。拥有部优产品5个、省优产品14个。199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837万元。 工艺美术品工业具有安徽独特的地方特色。徽墨、歙砚、宣笔、宣纸、芜湖铁画、舒席、皖南竹编、界首彩陶、蚌埠玉雕等技艺精湛。50年代,泾县70多家宣纸槽户组建泾县宣纸联营处,后公私合营成立泾县宣纸厂。芜湖组建了工艺厂,恢复铁画生产。1958年界首陶瓷厂创立,生产艺术彩陶。60年代屯溪、歙县工艺厂建立,主要生产徽墨、歙砚。1970年全省工艺美术品工业共有企业17个,职工941人。1978年后,工艺美术品工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产品品种达17类100多个,传统产品工艺得到继承。1979年到1984年产值翻了一番。1989年共有企业75个,职工8200人;固定资产原值4800万元,净值3700万元。拥有国优产品4个、部优产品7个、省优产品36个。1992年全省工艺美术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实现利税1373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8500万元。 ☚ 概况 十 食品工业 ☛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粮油加工业 1949年后,安徽粮油加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六五”、“七五”期间,新建和扩建了一批米厂、面粉厂、粮油食品厂(车间),并引进了方便面、筒子面和等级面粉生产线8条,增加生产能力300万吨,实现了每个县(市)有1—2个面条厂(车间);同时,推广了食用油预榨、浸出、精炼一条龙生产新工艺,改造了一批小油厂,新建了近50个预榨浸出油厂,油脂加工能力增加约100万吨,其中精炼能力增加60万吨。近年来,还开发了免淘洗米、营养强化米、各种等级面粉、专用粉、油炸蒸煮方便面、多风味筒子面、主食面包、起酥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等一批新产品。到1991年,粮油加工业拥有独立核算企业2461个,职工7.77万人;年工业产值39.18亿元,实现利税1.38亿元;加工大米190万吨,面粉112.7万吨,粮油食品11.65万吨(其中国营企业加工精米、精面约占其总量的85%和75%),食用油21.39万吨。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安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现有企业158个,职工2.47万人。1991年完成工业产值10.01亿元;屠宰生猪108.95万头,加工畜肉制品2.66万吨,禽肉制品0.2万吨,动物油脂约0.7万吨。自“六五”以来,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坚持“由粗到精,改大为小,变生为熟”的方针,努力扩大分割肉、分项肉产量,发展腌腊、熟食和各种家禽制品,产品向小包装、半成品、方便、速冻方向发展。同时大搞猪毛、猪血等综合利用,发展生化制药,增加综合经济效益。新开发的产品有五香牛肉、猪肉干、广式香肠、香肚、金边红心牙蹄、西式灌肠、洋火腿、速冻蔬菜、速冻水饺等。 罐头工业 安徽罐头工业是从安庆胡玉美公司生产清蒸猪肉开始的。1954年,年产仅6吨,以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行业现有企业103个,职工1.19万人,1991年完成工业产值1.99亿元,生产各类罐头3.2万吨。在“六五”、“七五”期间,重点对屯溪、安庆、蚌埠、萧县、砀山、岳西罐头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安庆、蚌埠、屯溪、萧县罐头厂年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是罐头出口的重点企业。为发展罐头生产,在稳步发展猪、牛、羊肉罐头和禽肉罐头、水产品罐头、野味罐头的同时,扩大了各种果蔬罐头生产,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全省建立了3万亩蔬果原料基地,分布在萧县、砀山、屯溪、安庆、岳西、金寨、宿松、东至等地。现生产品种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50多种,年出口在1.5—2万吨,1991年创汇2168万美元。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6.96倍。 饮料酒工业 安徽酿酒历史悠久。古井贡酒、老春酒(现更名为唐人酒)、口子酒等,久负盛名。1949年以后,又挖掘开发了一大批名优酒。现有酿酒企业262个,职工4.98万人。1991年,完成工业产值16.85亿元,实现利税3.86亿元;生产饮料酒(混合量)53.10万吨,其中白酒29.14万吨,啤酒22.16万吨,葡萄酒0.72万吨,黄酒、糯米甜酒、果露酒等合计2.77万吨;酒精(高品量)8.85万吨。自“六五”以来,“古井”、“口子”、“明光”、“太白”等名优酒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新建、扩建了合肥、蚌埠、铜陵、宣城、怀远等啤酒厂;改造了砀山、萧县等果酒厂。“七五”后期,“古井”、“口子”、“明光”等优质酒朝着降度、低度、系列化方向发展,啤酒、黄酒、果酒在酒类总量中的比重约上升到40%左右,另有一批颇具特色的滋补、营养、保健酒面世,如花粉酒、石榴酒、丹参酒、弥猴桃酒、绞股蓝酒、老虎油补酒、海马回春酒等,有的已成为出口创汇产品。目前饮料酒行业将继续朝着“四个转变”(高度向低度转变,粮食酒向果露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液态发酵白酒,降低粮食损耗,搞好酒糟的综合利用和提高啤酒、果酒的质量。 糖果糕点工业 安徽各地都有一些传统风味食品。进入80年代以来,糕点生产从挖掘、整理地方传统食品入手,恢复和发展了一批名特食品,如合肥“四大名旦”(烘糕、麻饼、寸金、白切)、安庆“三大名旦”(墨子酥、鸡蛋糕、香蕉饼干)、滁州琅琊酥糖、南陵明心糖等。“七五”时期又先后引进淀粉软糖、万能点心机、花生酱生产线等设备,陆续推出一批高档巧克力糖、多风味奶糖、西式蛋糕、港式面包、饼干以及膨化小食品等新产品,还研制开发了多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旅游食品。糖果糕点行业,现有企业432个,职工2.48万人。1991年生产糖果1.07万吨。 调味品工业 调味品工业过去只是作坊式生产,1949年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安徽现有调味品企业173个,职工9000余人。1991年完成工业产值1.32亿元,实现利税679万元,年生产味精2397吨,酱油5.11万吨,食醋1.23万吨,酱及酱腌菜1.19万吨,豆制品2.37万吨。“六五”、“七五”期间,围绕“营养、卫生、方便”的发展方针,改造了危房,增添了设备,改善了卫生环境。在生产中,积极推广了多菌种酿制酱油、酶法制酱,普及了内酯豆腐新工艺,并把软包装技术应用于调味品生产,使产品质量、品种均有较大改善。调味品工业正朝着扩大高档酱油、醋产量,发展风味酱、泡菜,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方向发展。 制茶工业 安徽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出口省。茶叶产区分布广、产量多、质量好。现有制茶厂268个,拥有职工9800余人。1991年完成工业产值1.74亿元,实现利税432万元,加工茶叶1.34万吨。“六五”、“七五”时期,主要是稳定发展红茶、绿茶和花茶,扩大传统名优茶生产,积极开发新的名优茶。新开发出的名优茶有舒城特级兰花茶、泾县特级尖茶、歙县黄山黄芽、桐城小兰花、岳西翠春、九华山金地茶等;还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开发了红茶袋泡茶、红茶速溶茶晶、减肥茶等新品种;正在开发的还有降压茶、保健茶等。 烟草工业 1949年安徽卷烟产量只有11.48万箱。1949年后,全省卷烟工业发展很快,由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和全封闭、全空调、全除尘、电子控制生产。现有蚌埠、合肥、芜湖、滁县、阜阳、亳州、砀山等卷烟厂和蒙城雪茄烟厂、凤阳门台子烤烟厂,共有职工1.56万人。1991年卷烟产量达207.9万箱,产值达32.07亿元,实现利税14.66亿元。目前可生产清香型、浓香型、可可香型、混合香型四种香型卷烟和雪茄烟。目前,卷烟行业在控制产量的同时,重点放在提高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上,将甲、乙级烟产量调整为占总产量的87.5%,保持其在全省食品工业中的支柱地位,着重抓好优质烟叶基地建设,确保甲、乙级烟生产。同时,改进包装装潢,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饲料工业 安徽饲料工业发展较迟。50年代末60年代初,省和部分地、市粮食部门曾设过饲料工业管理机构,不久,又先后撤销。1975年前,除蚌埠米厂有一座年单班产量3000吨的饲料车间,代外贸部门加工颗粒饲料出口外,其余都是米厂附设的粗制饲料车间。1978年,合肥市第一米厂饲料车间改建为年产1万吨的配合饲料厂,从此安徽开始有了新型的饲料工业。1982年以前,安徽的配(混)合饲料生产不正常,生产量很小。198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饲料工业的决定》,明确发展配合饲料工业,是安徽近期经济发展的6个重点之一,规定了发展新型饲料工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方向。确定在“六五”期间,每个市(地)要建一座规模较大的配合饲料厂,每县(市)要建一个年单班生产能力3000吨至5000吨的配合饲料厂。1992年全省已建成配(混)合饲料厂99个,配(混)合饲料年产量达54.76万吨。1992年安徽饲料厂还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兴建了合肥正大有限公司。 ☚ 概况 十一 医药工业 ☛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 分行业的基本状况化学制药工业 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工业和化学药剂工业。1949年以前,安徽省化学制药工业一片空白。1953年长江制药厂(现芜湖制药厂)创办;1958年以后,又相继兴建了合肥制药厂、蚌埠第一制药厂等一批化学制药企业,为安徽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全省共有化学制药企业38家,其中有合肥制药厂、阜阳制药厂、芜湖制药厂等6家大型企业;蚌埠第一制药厂等7家中型企业。1992年全省化学制药工业共有职工18524人,总产值12.79亿元,实现利税3105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结合调整化学制药工业的产品结构,把技术改造和企业上品种、上规模、上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在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通过更新改造和新建扩建,淘汰老品种,努力增加新品种,使全省原来只能小批量生产几种化学原料药发展到现在能生产55种化学原料药产品,生产能力已初具规模。其中抗菌素系列有庆大、卡那、麦迪、洁霉素等品种;维生素系列有VC、烟酸、VK3等品种;解热止痛类有扑热息痛、阿斯匹林、消炎痛等品种;氨基酸系列有谷氨酸、赖氨酸等品种;以及心血管药潘生丁,中枢神经药尼可刹明,血液系统药右旋糖酐等。阜阳制药厂通过技术改造,新建的无水柠檬酸项目,1992年产量6500吨,居全国生产厂家的首位,在工艺技术等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药品是为人民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全省各类药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药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检测人员以及仪器设备。经过10多年的努力,各化学制药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人员、装备基本健全。各企业均按照新版药典的标准,对生产的有关品种进行全项检测。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各化学制药企业均制定了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各种产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中间体等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生产、检验记录及整理、仓储管理、产品销售、设备管理、计量定级升级等基础管理工作均已基本适应药品生产的要求。1980年至1990年,全省有14个化学药品获得部优产品称号,46个产品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合肥制药厂生产的“江淮牌”盐酸土霉素还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中成药工业 中成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制剂始于国药店后坊,品种有手工制作的膏、丹、丸、散、曲、酒等。药店随市场需要而制,自产自销。1949年以前,安徽中成药生产仅用瓦缸、铁锅、碾槽、石磨、石臼等简单设备,生产技术十分落后。1955年,安庆余良卿药店易店为厂(现安庆余良卿制药厂),1958年芜湖张恒春药店后坊改建为芜湖张恒春制药厂,开始了中成药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进程。1979年以后,为实现中成药加工机械化操作的目标,全省中成药制药企业在“六五”、“七五”期间,共安排了26个技术改造项目,根据不同品种的具体需要,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建立机械化生产作业线。现在,全省共有中成药厂25家,职工5010人,拥有屯溪制药厂、合肥中药厂、芜湖张恒春制药厂、安庆余良卿制药厂等一批生产条件较好、产品质量较高的中成药骨干企业。全省中成药制药企业在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普遍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对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和控制,还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和用户访问制度,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淮河牌”小儿奇应丸、“振风塔牌”牛黄解毒丸、“淮河牌”咽喉消炎丸三种中成药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0种中成药品获部优质产品、54种中成药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工业 安徽省医疗器械工业始于1955年省卫生厅建立的医疗器械修理组,1959年扩建成立省医疗器械厂,曾定为卫生部和省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为20-50毫安小型X线机。70年代中期,在国家和省财政的资金、物资支持下,滁县、芜湖、蚌埠、阜阳等地相继建立了医疗器械厂(点)。目前,医药工业系统内有省医疗器械厂、阜阳医疗器械厂、凤阳注射器厂等6家企业,系统外有合肥科学仪器实验厂、省医疗设备总厂等20多家企业生产医疗器械,共有100多个品种。其中“寿字牌”5ml玻璃注射器、“康复牌”YBC—02型平行病床等7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2项医疗器械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安徽卫生材料工业始于1954年建立的合肥大众药棉厂(现合肥卫生材料厂)。此后,芜湖、安庆、阜阳等地相继建立卫生材料生产企业。全省现有合肥卫生材料厂、阜阳卫生材料厂、安庆卫生材料厂、定远石膏绷带厂等7家卫生材料企业。主要产品有医用橡皮膏、透气胶布、脱脂药棉、创可贴、各种绷带等。其中定远石膏绷带厂生产的“大江牌”石膏绷带、阜阳卫生材料厂生产的“颍州牌”脱脂棉等4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阜阳卫生材料厂生产的医用透气橡皮膏1989年还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成果适用技术展览交易会金奖。 ☚ 概况 十二 森林工业 ☛ 00001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