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黄花菜病害daylily diseases世界已报道20多种,中国至1991年约有10种。为害叶和花薹的有锈病,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Colletot-richum dematium),疫 病 (Phytophthora nico-tianae)。为害叶的有叶斑病、叶枯病,斑枯病(Septona hemerocallidis)等。为害茎基的有白绢病(Athelia sotfsii)等。病毒病有条纹毒病(Cucumbermosaic virus,CMV;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最重要的是叶斑病、叶枯病和锈病。 叶斑病 各地都有发生,危害较大,一般年份损失5%~10%,严重的达30%左右。叶片上形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花薹上病斑梭形或不规则形,凹陷,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同色镰孢。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品种荆州花易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死的秋苗上越冬。气温12℃以上,叶面湿润,分生孢子即可萌发侵入,3天后出现症状,6~7天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频繁,风雨传播。湖南一般在3月上旬始发,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旬平均温度17~18℃,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有降雨,在感病品种上常引起流行。病害控制: 应清除病残体,培新土;冬季施足基肥,春季少追或不追氮肥;发病初起喷施硫菌磷,灭病威或硫托胶悬液等杀菌剂。 叶枯病 湖南、湖北、浙江等省均有发生,使叶片枯死,一般损失约5%,严重年份感病品种可损失60%以上,甚至失收。被害叶生褐色窄梭形条斑,从叶尖向下呈赤褐色枯死,湿度大时斑面生黑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泡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Wallr.) Simmons]。属半知菌、丝孢目。品种茶子花感病,长嘴子花抗病。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低温多雨有利发病。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死秋苗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侵入5天后显症。在湖南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流行期。一般有两个发病高峰。病害控制: 应采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和硅肥,喷施硼酸;发病初期喷施硫菌磷与福美双混合胶悬液。 锈病 中国南北产区均有发生,一般损失5%,感病品种达30%。为害叶片与花薹,夏季产生黄色疱斑(病菌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病菌夏孢子),秋季疱斑呈黑色(病菌冬孢子堆),内含大量冬孢子,不破裂。发生严重时叶片与花薹枯死。病原物为萱草柄锈菌(Puccinia hemerocallidis Thuem.)。属担子菌,锈菌目。转主寄生,转主寄主有黄花龙芽(Patrinia scaliosaefolia)、粗糙败酱(P.scalra)和败酱(P.villora)。品种长嘴子花和荆州花抗病。发生与气候、施肥和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年产生担孢子侵入败酱。在湖南4月中、下旬,败酱上出现性孢子器和锈子腔。病菌在温暖的南方还可以夏孢子越冬,逐渐向北传播。病害最早5月上旬发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病害控制: 栽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喷施粉锈宁等杀菌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