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石公三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

兵法论著。三卷。汉无名氏撰。成书时间约在西汉末年。作者托名《史记·留侯世家》中圮上授张良兵书的老人黄石公,“盖自汉以来,言兵法者往往以黄石公名”。原名《黄石公记》,三国时期始称《三略》,《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书目均有著录。
卷上“上略”是全书主要部分,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了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揽英雄之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并对将帅的素质、控制战略要地、后勤保障等问题发表见解。卷中“中略”以“差德行,审权变”为命题,论述君王驭将统众的谋略,突出因时变法,因人致用,用人之长的“权变”之法。卷下“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论述以道德仁义礼为本的政治主张,“释远谋近”、“以义诛不义”的军事谋略,招圣致贤治国治军的组织路线。
《黄石公三略》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它反映了秦汉之际战争规律和汉代黄老之学“霸王道杂之”的特点。其战略思想着重于政治战略,核心是收揽民心,指出:“庶民者,国之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在战争问题上朴素地认识到民众的作用。在官兵关系上强调“将士并重”,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在将帅选拔和使用方面,主张任人唯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它初步揭示了人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看到事物在不断变化发展,而战争又是诸事物中最富于变化的事物,故兵法贵在因时变法,“因敌转化”。它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等关系时,都能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军事哲理,是《黄石公三略》军事思想在某些方面能超越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石公三略》极受历代兵家推许。《四库总目》称之“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颁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从宋到清,作注者就有六十余家之多。它在唐代就传到日本,日本宽平年间日皇𠡠命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此书,战国时代培养武将顾问的足利学校把它列为主要教材,各种研究专著近四十家。同时又流传到朝鲜等国。
历代刊印流传的版本约有一百四十多种。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的《武经七书》本,原刻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国内有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本。以后众多的单行本、丛书本、白文本、注释本都属《武经》系统。注释本比较重要的有宋施子美《三略讲义》、明刘寅《三略直解》、清朱墉《三略汇解》等。另有唐魏徵等编《群书治要》本,与今本文字稍有异同。

☚ 六韬   将苑 ☛

黄石公三略

三卷。旧题黄石公撰。黄石公事迹具《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述云:秦灭六国后,故韩相后人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于博浪沙行刺始皇帝,未成。遂更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在圯(桥)上遇一褐衣老父,以为良“孺子可教”,便授其书一编,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书便是圯上老人推演《太公兵法》而成的《三略》。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有黄石,与老父前言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合,遂取而葆祠之。显然这是太史公采辑的民间传说,故其后论赞曰“亦可怪矣。”《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云下邳神人撰,显是附会,不足为训。案黄石公或真有其人,当为秦汉间隐士也未可知,然今传本《三略》与黄石公无关,当是后人依托之作。汉以来史志书目以黄石公为名的书有二十多种,如《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等,不一而足。细究此书文义,当是汉初黄老家言。汉初黄老家有别于先秦老庄道家,它博采道、儒、法、兵诸家思想,今人裘锡圭谓之 “道法家”,其说甚确 (参裘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故其书成于汉初可无疑。其书在东汉初已经流行,《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云“光武审 《黄石》,存包桑。”可证。或谓此书成于西汉末年,为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宗室的隐士所为。其说也有据,可备一说。(参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今本《黄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卷,凡3800余字。该书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战略,也涉及到军事战略;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新的发展。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具体言之“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值得称道的是此书对将帅、士兵和民众各自作了中肯的论述。如“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此外主张控制战略要地,注重后勤补给等,都有独到见解。总言之,上中二卷是对前人兵法《兵谶》、《军势》(俱已亡佚)的征引和发挥。下卷是作者的论述。此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唐魏徵撰 《群书治要》,选录了此书。宋刻 《武经七书》收录此书,一直作为后代武举试士的教科书。最早为它作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魏人刘昺,撰有《略记》百三十篇。(《魏书·刘昺传》),现存最早的注本当推宋施子美的《七书讲义·三略讲义》,影响最大的是明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此书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自 《隋志》以后,历代官私书目均见著录,仅现存的版本有140余种 (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统计)。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初刊,现存日本岩崎氏之静嘉堂。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宋本,收入《续古逸丛书》是通行本,另有 《四库全书》本,《武经七书》本,近年又有新注译本出版。如许保林的《黄石公三略浅说》附有原文译注 (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

即“《三略》”。

☚ 黄巢起义   戚家军 ☛
000066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