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道变迁历史上黄河河道的改道、迁徙等变化。黄河上游、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水中夹带大量的泥沙。而自潼关至郑州的河床坡度下降达800米,又有汾、洛、渭诸水相汇,加之降水量集中在夏、秋两季,致使黄河下游易决、易淤。据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达1593次,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下游河道。 在历史上,黄河上游、中游都曾有过改道的记载。如在今河套地区的黄河支流乌加河,很早以前称为 “北河” ,而把今河套地区黄河正流称为 “南河” 。北魏郦道元著的 《水经注》里是以北河为黄河的主流,直接称为 “河水” ,说明此时的南流是支流,与今天情况正相反。尽管历史上黄河上游、中游发生过改道,但范围不大,黄河发生方向性的大改道主要在下游。由孟津向东南经武陟、荥阳进入华北大平原,由于地势平缓,黄河又夹带大量上游、中游的泥沙,因此在这里时而东南流,时而东北流,长期的南北摆动,任意行走,尤如一折扇形。最北经由今大清河、海河入海,最南经由颍水、涡水夺淮河入海(部分黄河水又自淮河经运河注入长江)。清代康熙年间,胡渭著有 《禹贡锥指》 一书,把历史上黄河上千次大小改道归纳为5大迁徙,后人遵用其说。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即有6大徙之说。近年学者又改定为26次大改道,并用分期法概述为: (1)战国或战国以前。据《尚书·禹贡》载: 故道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浚县西,折北至河北平乡北,东北流分为 “九河” ,最北一支为干流,在今沧县东北入海。(2)西汉。据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大河故道》载,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向东北流经滑县北、濮阳西、河北大名东、山东高唐南,折北经德州市东、河北南皮西,又东北至沧县东北入海。武帝时在今濮阳南决口,东南流注巨野泽通于淮泗,后20余年开始淤塞。元帝、成帝后屡决,或在今山东省滨县附近入海。(3)东汉至宋初。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王景治河成功至唐景福二年(893年),河道长期不变,即《水经注》 、《元和郡县志》所载当时大河。故道自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茌平南,折北经禹城西,又东北经滨县南入海。唐末至宋初,决口频繁,较重要的有二次: 一次为唐景福二年(893年)在海口附近改道经山东省滨县西北入海; 另一次为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至山东省长清县间改经故道之南。(4)宋庆历后。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至次年形成一新道,自今濮阳东北折西北经内黄东,北流经河北大名西、南宫东、枣强、武邑西、献县东,至青县南由今南运河经天津市海河入海。宋人称此道为 “北流” 。嘉祐五年(1060年),又在今大名西南决口,东北经今山东省冠县、夏津县,略循今马颊河至冀鲁交界处入海。时称此道为东流。熙宁二年(1069年)导东流闭北流,元丰四年(1081年)又决入北流。绍圣元年(1094年)又导东闭北,元符二年(1099年)又决入北流,北流又或西决漫入漳水,东决漫入永济渠。(5)金、元至明万历初。此期河道极为混乱,总的趋势是重大决口西移,正流不再经过今河南省浚县、滑县之间,经常数道并行,彼此迭为主、副。东流则或由马颊河,或由徒骇河,或由北清河(今山东省东平县以下黄河)入海; 南流则夺泗、汴、睢、涡、颍等水由淮入海。(6)明万历初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万历初潘季驯治河成功,才尽断旁出诸道,把金、元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流固定下来,成为下游惟一的河道。大致南决入涡为多,北决皆归大清河。此道维持了280年。(7)1855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855年河决今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东流,至1875年形成今道。此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70余年,曾发生数十次决口,皆不久即塞。1938年国民党在郑州花园口扒堤,河水乱流颍、涡入淮,形成了历时9年之久的改道,至1947年才恢复故道。山东利津以下海口段,因未筑堤,并无固定河道,故经常改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黄河岁岁安澜,保持了由山东省利津县入渤海的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