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庭坚《鹧鸪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庭坚《鹧鸪天》《鹧鸪天》·黄庭坚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多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史应之,眉山人,落魄无俭,授馆于人,黄每每与之互赠诗词相戏,这首词便是与史应之互相酬唱的诗词之一。题中所谓“隐客”,是说史应之是个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人。“黄菊”二句,点明了时节,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心情。“风前”二句,极写出一副狂士形象,在狂风四起斜吹雨的时候,迎风而立,吹响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插黄花,倒戴头冠。下片,紧接前文一气贯注。“身健在”三句,是说: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就要在“舞裙歌板”中尽情欢乐,“清欢”既谓绝无混浊官场勾心斗角、趋炎附势的烦恼,也绝不以屈身事人、仰承鼻息,换取高官厚禄为乐,而是要一种清白正直的纵情的欢乐。“黄花”二句是说,在“时人”眼中,我们这种“醉里簪花倒著冠”的狂放行为,可能被视为“行为无俭”,或“疯子”,但是我还是要让这美丽高洁的黄花与我这斑白的头发互相牵挽,让那些“时人”去侧目而视、冷眼相看吧。 黄庭坚《鹧鸪天》《鹧鸪天》 紫菊黄花风露寒。平沙戏马雨新干。①且看欲尽花经眼。休说弹冠与挂冠。② 甘酒病,废朝餐。③何人得似醉中欢。十年一觉杨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④ 【注释】 ①戏马:指驰射。②“且看”句:杜甫《曲江》:“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弹冠:指准备出仕,含贬义。《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王吉字子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挂冠:指辞官。《后汉书·蓬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③酒病:指饮酒过量,沉醉如病。④“十年”句: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 紫菊黄花在风露中微微生寒。秋雨初歇,在平整的沙地上骑马逐射,作乐寻欢,姑且看看即将凋零的花过眼而去,再也不要谈说出仕与辞官。甘心沉湎美酒,废弃朝来餐饭。什么人能够得到象醉酒时那样的狂欢?人生短暂易逝,有如春梦一场,为了回报世俗之人,就让我们洗净眼睛、冷眼旁观! 【集评】 清·刘熙载:“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艺概·词曲概》) 【总案】 作者酬答史应之的词共三首,《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是其中第二首,这是第三首。除了表现作者的悲愤和傲岸,这首词还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人生意义的体认及对时人的轻蔑。虽时时以酒浇愁,旷达的襟抱仍然使作者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和可贵的信心。 黄庭坚《鹧鸪天》黄庭坚《鹧鸪天》黄庭坚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①,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②,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③。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④,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①史应之:史铸,字应之,眉山(今属四川)人,授馆于人,为童子师,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脍目之,客泸、戎间,因识山谷(《山谷诗内集》任渊注)。前韵:指黄庭坚元符二年(1099)重阳后所作三首《鹧鸪天》的第一首“万事令人心骨寒”,题作“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②“风前”句: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有“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一语,可与此对应。③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④黄花:指菊花。 菊石图 陈衡恪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因被诬修《神宗实录》失实,于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置戎州,一贬五年。初到戎州时,他曾作槁木寮、死灰庵,喻其心已如槁木死灰。元符二年(1099)时,黄庭坚已处在贬谪中整整四年,心情更是抑郁之极。他不像苏轼那样,能够完全在哲学层次上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黄庭坚耿直的个性,反而让他越来越愁闷。但是他同样也希望能够解脱自己,因此也写了一系列看淡尘俗功名、藐视人生挫折的放达之作。此年重阳后所作的三首《鹧鸪天》词,第一首首句就是“万事令人心骨寒”,又题作“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一个“心骨寒”,一个“自嘲”,可见其心情。本词是第二首,在这首同样是作“狂放语”的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压抑潜藏的深深愁闷,然而作者试图自我宽慰的努力以及表现出来的豁达坚贞的志向,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全词从菊花入手,又以菊花之精神贯穿始终。首句“黄菊”“晓寒”,点明时节气候。据这组《鹧鸪天》第一首末句“十日还作九日看”来分析,本词的写作也似应在这几天,即离重阳节还很近。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怀人、赏菊、饮酒的习俗,从“黄菊”过渡到“酒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人生”这一句所表达的是一种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观念,实际上大多数处在贬谪中的文人都会有这种思想,但往往都只是一种隐瞒愁情、故作放达的借口。“风前”二句又紧承“酒杯”而来,写词人酒后狂放的醉态。临风吹笛,是怎样的豪迈,“簪花倒著冠”又是怎样的放浪形骸。这种无视旁人眼光的忘我情态,恰恰是词人心中无限愁苦的表现。整个上阕没有写一个“愁”字却始终弥漫着浓浓的愁怨,这是作者的高明处。 下阕重在自勉。“身健在”是对自己久贬荒远而依然健康的欣慰,这自然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所以词人接着又写“且加餐”:既然身体依然康健,那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还要去愁它干什么呢,正应该好好加餐,保重身体啊。这种于绝望中获得一丝希望的情绪,更显出极大的无奈之感。“舞裙”写宴游之欢,这又是“身健在”之外另一个值得欣慰的事情。这里词人仿佛是一条一条地在寻找宽慰自己的理由,但细细读来却让人神伤。“黄花”二句是正面表达自己的志愿,菊花傲霜临寒而开,正可以比喻人的老而弥坚,壮志不改。这里的“白发”是作者自指,与黄花“相牵挽”,正是作者以菊花的精神自励,表现自己的御霜之志和决不与世俗合污的决心。这种志节和决心,注定是要受到世人冷眼嘲笑的,但作者却完全不管不问,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超然之情。 这首词是黄庭坚总结自己的坎坷人生后的感叹,上阕自怨自艾,写狂放之态,下阕自励自勉,写豁达坚贞之志。前后呼应又互相对比,发人深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谓“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诚为确论。(姚苏杰) 集评 清《黄苏:“菊称其耐寒则有之,曰‘破寒’(按起句一作‘黄菊枝头破晓寒’),更写得菊精神出。曰‘斜吹雨’、‘倒着冠’,则有傲傲不平气在。末二句,尤有牢骚。然自清迥独出,骨力不凡。”(《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山谷此词,颇似稼轩率意之作。”(《词则《放歌集》卷一) 链接 绍圣绍述。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表示继承神宗新法之意,并任命章惇为宰相,尽废元祐法度、恢复熙丰新政,在元祐更化中被贬逐的新党人士纷纷起用。重掌政权的新党对在元祐年间执政的旧党展开猛烈打击,已死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被追贬、夺谥,吕大防、刘挚、苏辙、苏轼、梁焘、范纯仁等人被流放于岭南,韩维等三十余人贬官,罪名是“诋毁先帝,变易法度”。与此同时,陆续恢复神宗时各项新法,将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之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名《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蔡卞还以新党立场重修《神宗实录》,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等坐元祐时修《神宗实录》不实,安置永、澧、黔州。章惇、曾布等又主持对西夏开边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不久,新党内部发生分裂,曾布与章惇,章惇与蔡京、蔡卞兄弟间内讧不已,嫌隙日深。 唐代男子的幞(fú)头和宋代的“乌纱帽”。因为中国古代的男子有蓄发的传统,自汉代起,男子就用巾幅包裹住长发。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包头发的巾幅逐渐被新出现的幞头所取代。所谓“幞头”,就是用黑色纱罗做的一种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另有两条帽带系于帽子的顶前部,颈后还有两条下垂的飘带作为装饰。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赐给大臣们“内样巾长脚罗幞头”,这种长脚式的幞头逐渐成为唐代官员的官帽。后垂的带子有下垂的,有上翘的,有侧斜而出的,也有互相交叉的形制,其形状最早如梭子,带中还衬有丝弦为骨。唐代的软脚幞头,到了宋代就演变成为向两边伸展的硬翅官帽,也就是后来老百姓俗称的“乌纱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