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帝内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理论著作。简称 《内经》,包括 《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历来未能确说,至今仍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等不同考论。一般认为,该书主体内容成于战国时期,后在传抄流布过程中,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传本。原书18卷,《前汉书 ·艺文志》、《汉艺文志考证》均载 “黄帝内经,十八卷”。其中9卷名《素问》,其传本又名《黄帝素问》、《黄帝内经素问》,书名最早见于 《隋书 ·经籍志》,载 “黄帝素问,九卷”。其传本较多,现存较完善者是唐王冰注、经宋林亿校正、孙兆改误的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由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 武陵顾从德据宋嘉祐二年(1057)刻本翻刻本。另外的9卷无书名,汉、晋时代医家取“九卷”为书名(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序》等),其传本至6世纪前后已有 《针经》、《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针经》、《灵枢》,多已佚。现存版本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乙亥 (1155) 史嵩氏将其家藏《灵枢》9卷重加校订而刊行的版本,此后 《灵枢》的原文基本定型,后世刊行亦称《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迄今为止,在流传 《素问》、《灵枢》的单行本同时,更多的是《素问》、《灵枢》的合刊本《黄帝内经》,有宋刻明刻互配本、元后至元刊本、明鳌峰熊宗立氏种德书堂仿元本重刻本、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绣谷书林周日校刊本、日宽文三年(1663)重刊本、明嘉靖间金溪吴悌校正本、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新安吴勉学校刊 《医统正脉》本、清 《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1、《素问》 《素问》原书9卷,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释时,第7卷已佚,故全氏注本只有8卷共69篇。唐应宝元年(762)王冰据全氏注本改编,补入7篇“大论”,即所谓“旧藏之卷”,另有第72篇“刺法”和第73篇 “本病”只有篇名而无原文,编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共81篇。北宋初,医官院再次校定《素问》。11世纪,北宋政府设校正医书局,以林亿、孙奇、高保衡为首对王冰注本详加校勘注释。改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仍为24卷,81篇。此书保存了王冰注本的全部内容,改正了王注中的一些错误,使《素问》的原文基本定型,成为后世刊刻和研究《素问》的蓝本。现知《素问》的各种刊本不下数十种,大都依“新校正”的24卷本;虽也有12卷本、50卷本,但仅卷次重编而内容不变。 “素问”之义,全元起谓“素者,本也; 问者,黄帝问歧伯也”,故名。全书内容十分丰富,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对以往的医疗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深入地讨论了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提出并阐述了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养生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以及诊法、治法、针灸、方药等方面的理论。各卷内容分别是: 卷1(第1—4篇),论养生,延年、不治已病治未病。 卷2(第5—7篇),论阴阳,主张养生、祛病皆应法于阴阳。 卷3 (第8—11篇),论脏腑生理与其主病。 卷4(第12—16篇),论治法,包括三因制宜及针、砭、灸、汤、酒、熨等法。 卷5至卷6(第17—20篇),论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着重论述了关于脉诊的方法。 卷7至卷8(第21—30篇),论五脏、经络、正邪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的诊治。 卷9至卷13 (第31—49篇),论诸病的诊治,包括热病、疟、厥病、腹中病、风病、痹病、痿病、奇病等。 卷14至卷18(第50—65篇),论经络、穴位、经脉气血及其病、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 卷19至卷22(第66—74篇),系唐王冰补入的七篇大论,论述运气学说及其在医学的应用。 卷23至卷24(第75—81篇),论医道医德,主张知天文、地理、人事,疏五过、戒四失,以及临证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2、《灵枢》 《灵枢》原书9卷,81篇,隋、唐时期出现过多种不同传本,宋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现存传本系南宋史嵩重新编校的,史校本为24卷,历代又有改编,元改为12卷,明改为23卷,其内容次序均相同。现行本为12卷,81篇。 “灵枢”之义,明张景岳谓“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全书内容丰富、广泛,论理概括、精要,在基础理论、临床诊治方面与《素问》互为补充、各有所长;在经络、针灸方面比 《素问》 丰富、翔实,故有 《针经》之称。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的重点是经络、腧穴、营卫气血、针灸疗法,论及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卷内容分别是: 卷1至卷2(第1—9篇),论九针的形制、十二原穴、五腧穴、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三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熨法,脏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系。 卷3至卷4 (第10—19篇),论人体经络 (经脉、经别、经水、经筋),测定经络穴位的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三焦所主。 卷5 (第20—28篇),论五脏病、寒热病、癫狂、厥病、热病、周痹、杂病等病的病候及刺法。 卷6(第29—40篇),论脏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以及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逆顺肥瘦理论和胀病、癃病的针治。 卷7(第41—47篇),论阴阳应十二月、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等。 卷8 (第48—56篇),论脉诊 (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以及人体发育、要穴 (标、本、气街)、禁刺等。 卷9 (第57—64篇),论阴阳25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肿病等。 卷10至卷12 (第65—81篇),论人与自然关系、五行所主、九宫八风、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针论、行针法、刺五节,以及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病、风病、眼疾、痈疽等病的针治。 综上所述,由 《素问》、《灵枢》组成的 《黄帝内经》是到秦汉为止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是中国医学现存最古、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该书理论思想深刻,吸收、运用、发挥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系统论观点,奠定了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学的思想根基,也可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自然哲学著作。该书的学术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就,引用和辑录了前人的几十种医学典籍和文献资料,提出并阐述了天人相应、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方药、针灸等学说,标志着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两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即滥觞于《内经》并一直未脱离其理论体系,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该书的科学价值很高,虽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难免掺有某些糟粕,但从现代科学的水准来看,其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如实地反映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因而指导临床实践有效,并且代有补充和发展,特别有大量理论内容临床应用十分有效而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作出说明,正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秦汉以来历代医家高度重视对《内经》的研究,出现了大量专门的研究文献和著作,大体可分以下几类:1、注释。有南北朝全元起的《黄帝素问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王冰的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代有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1586)、吴昆的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1594)、张介宾的 《类经》 (1624),清代有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1672)、高世栻的《黄帝素问直解》(1695)、黄元御的《素问悬解》 和 《灵枢悬解》 (1745)、张琦的 《素问释义》(1829)、周学海的 《内经评文》 (1896) 等。2、节要。有元滑寿的 《黄帝素问钞》(又名 《读素问钞》),明代有汪机续注 《读素问钞》 (1519)、李中梓的 《内经知要》 (1642),清代有汪昂的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1689)、薛雪的 《医经原旨》(1754)、徐大椿的 《内经要略》 (1764)、陈念祖的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1865)、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884)等。3、语释。有陈璧琉、郑卓人的《灵枢经语释》(1962),山东中医学院的《灵枢经白话解》(1963),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1958),南京中医学院的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1959) 等。 《黄帝内经》一书在古代就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作为主要的医学经典著作,有多种传本、刊本并大量引录。1、日本。日本最早的医事法令“大宝令”(701)所规定的医学生必读书目中就有《素问》、《黄帝针经》,日人编写的各种医书也广泛地引录《内经》原文。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唐代即传入日本,13世纪后该书传本在国内亡佚,现行本系清代从日本的抄本 (其抄录年代相当于我国唐僖宗光启三年即887年)影录而来。日本亦有多种日人撰写的《黄帝内经》诠释本,如竹中通庵的《素问要语》和《灵枢要语》(1699),喜多村直宽的《黄帝内经讲义》 (1854),丹波元简的 《素问识》 和 《灵枢识》(1806),丹波元坚的《素问绍识》(1846)等。2、朝鲜。《黄帝内经》早年传入朝鲜,高丽国于1091年派使节来华送还的当时在我国已失传的多种古医书中,就有《黄帝针经》、《九墟经》、《黄帝太素》等。朝鲜在1136年制定的医事制度中将《素问》、《针经》列为必修课目。在《乡药集成方》(1433)、《医方类聚》(1445)、《东医宝鉴》(1611)等著作中均引录大量《内经》原文。3、欧美。《黄帝内经》是欧美各国研究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典文献。英国的福克 (A·Forke)撰《中国人的世界观、天文、宇宙和物理哲学的理论》(1925),美国的摩西 (R·Morse) 撰《中国医学》 (1934)、道森 (M·Dawson)撰《素问——中国医学的基础》(1925)等论著中,都译述了 《内经》的有关内容。美国的维茨(I. Veith) 于1949年以将 《黄帝内经》 (实是 《素问》的前34篇) 译成英文出版而获博士学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书名。现分为《素问》、《灵枢》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时期。它吸收运用我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宝贵经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有关气功练功的理论与方法。如《灵枢·病传篇》中所列的当时一些医疗措施中,即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诸项,而列导引行气、乔摩为首。《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同书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上这些内容主要指气功保健方面而言。在治疗方面, 《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息积的病症,必须“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这里说的是要导引与中药结合运用。《素问·刺法论》中,则较具体地记载了一个导引治病的例子。“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 养生·保健 行气玉佩铭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医经类著作。传说黄帝撰。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灵枢》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此书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一些医家经验的结晶。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隋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其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全面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以及针灸等方面,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的作用,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详见《素问》、《灵枢》条。有宋刻明刻互配本(本书卷前有于昌遂题识),明嘉靖间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明万历十二年(1584)绣谷书林周日校刊本。冉小峰《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其光辉成就》(《江西中医药》1956. 9),孟庆云《黄帝内经与控制论》(《辽宁中医杂志》1980. 6)可供参考。 黄帝内经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 (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和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 (全称即《黄帝内经素问》) 及《灵枢》(全称即 《灵枢经》) 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 及《针灸甲乙经》 (简称《甲乙经》) 两种古传本。《太素》是根据《内经》的原始传本重新分类改编而成的;《甲乙经》则是将《内经》和《明堂孔穴治要》二书分类改编的。分别参阅素问、灵枢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条。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18卷。伪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等论医对话的记录。从书的文字和内容来看,此书不是一时之作,也非出一人之手,它可以说是从战国到西汉的医学总汇。此书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现有多种注释本。 《黄帝内经》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各有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素问》到唐代只存8卷,其中第7卷的9篇已佚。现存的《素问》虽有81篇之篇目,而其中的第72篇“刺法”,第73篇“本病”,只有篇名,没有文章。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见 “内经”。 ☚ 内经 难经 ☛ 黄帝内经 18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学与医学经典著作。现分为 《素问》、《灵枢》两部。据《吕览·勿躬》载:“巫彭作医”。说明中国养生学与医学同源于巫术,同步发展。直到春秋战国以后,养生与医学开始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医缓、医和、扁鹊、仓公等养生医学专家,他们各自总结自己的经验写成养生医学著作,到西汉初(或战国末年)汇集成《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经》十八卷,其中《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现行《内经》 已非当时目录,说明已经过后人改编修补。古代养生与医学不分,统称为治身之术。王符著《潜夫论》讲“治身有黄帝之术”,即指《内经》而言。古人讲治身以养生重于治疾,《吕览·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就反映了治身以养生为本的思想。《内经》特重养生,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书前五卷全属养生论述,同样是以养生为治身之本的思想反映。《内经》 以 “死生有道” 的科学论证,否定了 “死生有命”的神秘观点;在对人体度量、切循、解剖的基础上,科学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约的辩证观点,论证了人的形体、四肢、五脏、六腑、血气、经络、气穴的生理与病理现象,为养生与治疾提供了科学依据。《内经》讲养生论述详尽,其中心思想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即要人们懂得大自然阴阳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 懂得如何调节自身精气,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健康地活到应有的寿数。《内经》还讲防病与治疗。对养生来说,二者不可偏废。 ☚ 养生主 形神论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后世简称 《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 和 《灵枢》 两部分组成 (各9卷)。《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该书论述丰富,范围很广。全面而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内容已趋于系统、成熟。医药之外,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大凡天文、历法、物候、地理、气象等均有较高水平的论述,并能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较为科学的逻辑思维阐析各类医学问题。《素问》 自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篇”至“解精微论”(共81篇),《灵枢》 自 “九针十二原”、“本输”至“痈疽”篇(亦为81篇),内容大致包括摄生 (养生、预防)、阴阳、脏象 (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气功、温熨及贴药等)、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这些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起到关键的作用。此书从总体上反映自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众多的医家所积累和总结的学术经验,反映了时代的医学水平。《内经》所贯穿的统一整体观、发展变化观和恒动观等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的学术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特色。《素问》 和 《灵枢》各自成书,故逐渐分别衍化成《内经》的两个早期传本。《素问》在公元六世纪,由全元起进行了全面注释。唐宝应元年 (762),王冰将全氏注加以改编,称《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刺法、本病两篇只有篇目,没有原文。在81篇中王冰新补入7篇有关运气的内容。王冰注本参考多种古书对《素问》原文进行了较详明的注释,并对原书次序重加调整。北宋初,医官院再次校定 《素问》。11世纪北宋政府设校正医书局,对王冰注释的《素问》又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校勘注释,改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仍为24卷,81篇,又称“新校正”本。该注本是政府组织人员编定刻印的。具有权威性,成为宋以后传本的主要形式。《灵枢》一书流传到六世纪前后,出现了几种不同书名的传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灵枢》。该书是史嵩将其家藏《灵枢》9卷,81篇,重加校订,扩为24卷,于南宋绍兴乙亥(1135)刊行于世,并成为定本流传下来。由于《内经》的历史价值及其学术成就很高,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注释、节要、语译 《内经》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注释类著作有明,马元台的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 (1586),吴昆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9卷 (1672)等。节要类著作,是将《内经》原文精简提要编写而成。最负盛名的有明李中梓的《内经知要》2卷 (1642) 和清汪昂的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 (1689),二书均选录切要,注释简明,对于初学者尤为便利。1949年以后又出现了 《素问》、《灵枢》 的多种语译本,对理解《内经》原文很有参考价值。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内经》在学术理论方面起着无可争议的骨干作用,并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以《内经》作为主要的医学经典著作。近代欧美国家已有《内经》部分卷、篇的译作,并开始重视此书的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素问》 书影 ☚ 王士雄 难经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Huangdineijing又名《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秦汉以前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总结,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文献。内容广泛,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治疗原则,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方面。《黄帝内经》以古代具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 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前提。还认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人体各部分器官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因此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个身体, 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书中还提出四时节气变化,地理水土、家庭生活、心理情绪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形成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观点。这种整体观代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民族特性。书中还记载了300多种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对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作了系统的说明和介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影响深远。现在已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 天工开物 伤寒论 ☛ 黄帝内经经典医书之一。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其成书年代,历来未能确说,但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作了全面的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和《灵枢》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及《针灸甲乙经》两种古传本。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本书非一时一人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包含《素问》、《灵枢》两部,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素问》中有关老年医学的篇章主要有“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以及散见于“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章节中。其中养生学术观点有: ☚ 吕氏春秋 淮南子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成书年代约在战国秦汉时期。原书共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它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规律、病机病证等。书中内容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黄老学派 控制论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理论巨著。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它是由许多医家汇集春秋战国至西汉前(公元前770—前206) 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结合当时医学成就编纂而成的。 ☚ 科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书名。又称《内经》,原18卷,162篇,包括《素问》和《针经》各9卷。唐以后《针经》改称《灵枢》。它是医家以黄帝和岐伯(今陕西岐山一带人)问答的形式写成的,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为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内容较为完整的医学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先秦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的总结,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刺、摄生、五运六气等。 ☚ 华山洗石 医师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理论巨著。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它是由许多医家汇集春秋战国至西汉前 (公元前770—前206)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结合当时医学成就编纂而成的。 ☚ 科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中医古籍。简称 “ 《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由许多医家撰写补编而成。全书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162篇。书中托名黄帝,以黄帝、歧伯问答的形式,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脏象等中医基础理论,还论述了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及天文地理多方面的内容。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称其“上极天文,下穷地极,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经》 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历代中医无不在其理论指导之下而取得成绩,其影响之巨大深远,是任何中医书籍所不能比拟的。参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黄帝内经huánɡdìnèijīnɡ医书。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 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系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原书18 卷, 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 各9 卷。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 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 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症等多方面内容,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详见素问、灵枢经条。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系中医理论著作。后世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故汉、晋时的医家即取“九卷”作为书名 (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等)。由于《九卷》一书开始即记有“先立《针经》”之语,故也被称为《针经》。《黄帝内经》一名可见于汉代的《七略》及《汉书·艺文志》等书中,是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 医学典籍 难经 ☛ 黄帝内经huang di nei jing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黄帝内经书名。简称《内经》。中国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借黄帝与岐伯、雷公答问写成,故名。原作者不可考。今本《素问》二十四卷,《素问》遗篇一卷,《灵枢》十二卷,题为唐启玄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宋孙兆重改误,遗篇为宋刘温舒原本。《素问》注解有唐王冰注本、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注解有宋史崧《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枢》。《黄帝内经》包括许多战国时的材料,西汉时最后成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类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包括《素问》、《灵枢》二书。传至唐代已残缺窜乱,“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篇并吞而都为一目,或多问无已而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方世阙”(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冰访求十二载,于其先生郭斋堂处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大论”诸篇,成二十四卷本。此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就脏腑、经络、病因、诊法、医则、针灸、方药各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有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医学理论基础。《灵枢》在经络、针灸方面内容更为丰富翔实,有《针经》之称。此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支配自然界的规律同样也支配人,贯穿着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的观念。把诊病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四字,主张“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素问·阴阳应大象论》),特别重视脉搏信息对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意义。认为人体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结构,每一局部都受整体的制约,提出医学领域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治本与治标、正治与反治等一系列对立观念,强调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辩证施治。《黄帝内经》的这些基本观点表现出中国医学理论的独有特色,与汉代哲学思想相应,并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Yellow Emperor’s Canonof Internal medicine书名。简称《内经》。为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书成于战国,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理论上,涉及现代心理学范畴的诸多问题,如《论勇篇》言气质, 《官能篇》言能力, 《大惑论》言注意状态, 《忧恚无言篇》言情绪, 《本神篇》言认知过程等。当然, 《内经》认识心理现象主要遵循传统的东方思维,按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原理立论的,如《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整体论,《阴阳二十五人篇》言水火五行论,《灵兰秘典论》言心主神明论, 《六节脏象论》言脏象五志论, 《举痛论》言九气气机论, 《九宫八风篇》言四象八卦论等。在实践上, 《内经》系统地提出了中医心理学的实践大纲:病因病机,阴阳喜怒,如《调经论》;心理诊断,如《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分别指出了医师在诊断中忽略心理因素的五种过错和四种失误;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心身差异,如《素问·示从容论》;癫狂疾病, 《灵枢·癫狂》、《素问·奇病论》分别列专章讨论,系统阐明癫狂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另外,论及了失眠、多梦、健忘、多眠、情志疾病等多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的大法提示,如《移精变气论》的移精变气心理治疗原理, 《师传篇》的说理开导治疗方法;药物疗心病亦简要的立方,如治“怒狂”用生铁落饮;养生调神,延年益寿,如《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恬淡虚无、四时调神等心理卫生的原则与方法。 ☚ 患恨导引功 惛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