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土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土汤理血剂之一。出自《金匮要略》。灶心黄土150克、甘草(炙)30克、干地黄30克、白术30克、附子(炮)30克、阿胶(化)30克、黄芩30克。水煎取汁和阿胶冲服。马、牛200~350克;猪、羊50~100克。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大便下血。方中灶心土温阳健脾,收涩止血;附子、白术温阳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防止白术、附子之温燥太过;甘草调中。诸药合用,既能温阳健脾,又能养血止血,无伤阴损阳之弊,共奏温脾止血之功。 黄土汤《金匮要略》方。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心黄土半斤。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温阳健脾,养阴止血。治脾气虚寒,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者。方中灶心黄土温脾止血为主; 配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统血;地黄、阿胶滋阴养血而止血; 黄芩苦以坚阴,不致使术、附辛燥太过; 甘草和药调中。诸药合用,共成温脾止血之剂。 黄土汤 《金匮要略》卷中【组方药物】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9克 灶中黄土25克 黄土汤 黄土汤汉代名医张仲景所创制。由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心黄土半斤,水煎服用。有温阳健脾、养阴止血的功效。凡脾气虚寒、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痿黄等症,均可投治。北宋著名儿科医生钱乙作太医时,有一次皇子仪国公得了一种叫 “瘈疭” 的病,表现为手足抽动不安,并伴有高热、呕吐泄泻等症状。钱乙察色按脉后,就以黄土汤治疗,很快就治好了皇子的病。宋神宗听说爱子痊愈,非常高兴,就召见钱乙,并问他: 为什么黄土汤能治皇子的病? 钱乙详细地予以解答: 皇子的病是由于热盛伤阴,脾胃虚弱,以受风火相煽所致,故症状可见四肢抽动。现用黄土汤,以土胜水,水平则风自退,诸症可消。用五行相胜的理论解释的十分清楚,而在宋代,五运六气学说较为盛行,宋神宗也对五运六气很感兴趣,听到这样既符合医理,又运用五运六气相关内容的病因病机及治则大法的叙述,自然格外高兴,当即提拔钱乙为太医丞。黄土汤一方也因此格外出名。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中,就专门转载了黄土汤,并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 ☚ 调胃承气汤 云母汤 ☛ 黄土汤 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9克干地黄9克白术9克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灶心黄土30克组成。先煎灶心土取汤,再煎余药,温服。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主治牌阳不足,大便下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亦治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属牌阳不足者。现多用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肠炎出血,而见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征象者,每收较好疗效。 ☚ 小蓟饮子 大秦艽汤 ☛ 黄土汤huánɡtǔtānɡ《金匮要略》方。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烊化)、黄芩各三两, 灶心土半升。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治脾气虚寒, 大便下血, 吐血, 衄血, 妇人血崩, 血色黯淡, 四肢不温, 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脉沉无力者。 黄土汤 黄土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方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组成。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用法为先将灶心黄土水煎取汤,再入煎余药。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温经汤 乌金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