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僵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僵病yellow muscardine

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之一,由黄僵菌经皮侵入蚕体而引起。黄僵病分布很广,为害遍及各蚕期。因病蚕尸体长出的分生孢子集积一起呈淡黄色而得名。养蚕生产中,与白僵病蚕不加细分,通常统称为白僵病。黄僵菌常被用来作为林业上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剂。
病原 黄僵菌属束梗孢科,棒束霉属,学名为Isariafarinosa (Dicks) Fr。按国际上采用的分生孢子形成机制分类法,已将本病病原菌列入白僵菌属,只是其血清型与白僵病病原菌有所区别。
黄僵菌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分生孢子呈球形或卵圆形,长宽为2.0~3.7×1.5~3.5微米。对蚕的侵入寄生过程大致与白僵菌相似。当菌丝穿过体壁到达血液内后,在营养菌丝的顶端或侧旁形成短菌丝,其大小和白僵菌的相似。短菌丝形成后脱离母菌丝,并大量增殖,随体液的流动分散到蚕体全身,在所有的体腔间隙处生长伸长,并从体液中吸取营养。与此同时,也侵入脂肪组织和一部分肌肉。病蚕死后,体内短菌丝生长成菌丝,贯通所有的组织器官,最后长出体表,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常常呈束状伸长,这是本菌的特征。但营养条件、温湿度条件不同时,也有不形成束状的。气生菌丝充分生长发育后,就形成分生孢子(图1)。


图1 黄僵菌形态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发芽 3.分生孢子梗和菌丝束


黄僵菌在蚕体内旺盛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分泌毒素和产生八面体草酸钙结晶。此外,还产生一种红色素,使尸体呈红色。
黄僵菌分生孢子在30℃条件下仅能生存100天,在15~20℃时则能生存100天以上,0℃时可生存300天以上,-20℃时可生存4年。在室温中,附着在病蚕尸体上或培养基上的孢子则能生存一年。对日光和消毒药剂的抵抗性与白僵菌分生孢子相似。
传染 能患黄僵病的野外昆虫极多,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6个目的200多种昆虫。因此本病的传染源十分广泛。由于自然界菌量分布多,发病频度十分高。当黄僵菌分生孢子随桑叶带进蚕座并附着在蚕的体表后,在温湿度适宜时孢子发芽,从蚕的体壁侵入蚕体,约需15~30小时。黄僵菌的发芽、发育条件及其传染过程均与白僵菌相同。
病症 感染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4龄病蚕的第2~4天,5龄病蚕的第4~6天,在体皮上呈现不少褐色以至黑褐色小病斑,比白僵病的小病斑着色明显,在气门周围和胸脚部出现时,大多呈圆形或不正形黑褐色大病斑(图2)。不久,患病蚕食欲减退,发育迟缓。


图2 黄僵病病蚕症状

取病蚕血液用显微镜检查,可看到浮游在血液内的短菌丝。
从感染到病死的时间,黄僵病比白僵病稍长。4龄病蚕,5天后陆续死亡;5龄病蚕,7天后陆续死亡;1~4龄病蚕,均经过眠期至下1龄才死亡。5龄起蚕感染时,大多在上蔟时及蔟中乃至茧中死亡;5龄第4日后感染的,都能结茧,最后在蛹期死亡。蚕死后,因体内菌丝的生长发育而开始硬化。同时体色也逐渐变为粉红色,死后约经1~2日,长出气生菌丝,长达1厘米。菌丝往往形成束状,当它充分伸长生长后,就会在菌丝的先端聚集形成很多分生孢子,使尸体呈乳黄色。黄僵病呈现病斑时,菌丝还未充分伸入体内,有时病斑会随蜕皮而消失、痊愈,这种现象称“治愈性感染”。
诊断及防治 黄僵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蚕体壁上出现的黑褐色病斑、血液内短菌丝形态、尸体体色呈桃红色、气生菌丝长而多数成束状生长以及分生孢子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而确定。
黄僵菌因能寄生多种昆虫,很多桑园害虫也能被其寄生,故桑园害虫的驱除与本病的预防密切相关。养蚕生产中应做好桑园除虫工作,防止桑园内患病昆虫随桑叶带进贮桑室及蚕室。其他防治措施参照白僵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