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杆菌Bacillus leprae, Mycobacterium leprae系引起麻风病的病原体。该菌为分枝杆菌属之一。与结核杆菌相似,菌体细长,约1~8.0μm,宽0.2~0.5μm,稍弯曲、两端尖细,呈松叶状堆积成团或成束排列于组织细胞中,抵抗力较强;与结核杆菌不同点为抗酸性较弱、与复红有较大的亲和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菌体有3~4个圆形核。人类是该菌的宿主和主要传染源,蚊虫吸血亦可暂时保留病原体。人病变皮肤处可查到病原体。主要通过皮肤感染,亦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系革兰阳性分支杆菌属的一种,为麻风的病原菌。它与结核杆菌相似,但较短粗,无动力,无芽胞。用抗酸染色后,呈着色均匀的束kkk状排列。 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属分枝杆菌属,长1.0~8.0μm,宽0.3~0.5μm。抗酸性染色阳性,常成堆聚集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分人型和鼠型。人型麻风杆菌分离培养尚未成功。菌体细长呈杆状,在未治疗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大多位于细胞内,呈着色均一的完整菌体,常聚集成簇,或呈圆或卵圆形菌球,也有呈束状排列的。在治疗后的检材中,菌体着色不均一,呈短杆、哑铃、链杆、念珠状等不完整菌。临床常以完整菌的百分率(亦即细菌的形态指数)改变作为判断早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细胞壁中同时存在甘氨酸和二氨基庚二酸,这是目前鉴别麻风杆菌与其他分枝杆菌的重要特性。麻风杆菌还具有独特的邻二酚氧化酶 (Dopa氧化酶)。 根据小鼠足垫感染模型中的细菌繁殖动态判断,麻风杆菌离体后,在干燥环境中2~7天仍有繁殖能力,在0℃存活2~3周。夏日光照1~2小时活力下降,光照3小时或60℃加热1小时,即失去繁殖能力。五十年代末期,Shepard成功地用小鼠足垫接种建立了麻风菌的有限繁殖,七十年代初期Kircheimer等发现九带犰狳对麻风杆菌高度敏感; 经皮内、皮下或静脉接种麻风杆菌14个月后,约60%以上犰狳呈现播散性瘤型麻风病变,甚至死亡。其病变组织内含有大量细菌,为麻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唯一宿主。细菌可侵袭皮肤或神经组织,前者病损常在基质部位,后者常在感觉神经,引起感觉异常及溃疡。近年发现蚊和臭虫等节肢动物在吸患者血后能暂时带有麻风杆菌。此外,野生犰狳可能是麻风杆菌的自然宿主。长期以来,认为麻风主要通过皮肤传染,近年发现未经治疗的瘤型患者早期即有明显的鼻粘膜病变,经常不断排出活菌,故呼吸道粘膜可能是麻风杆菌侵入门户之一。麻风患者可依临床症状、细菌学和病理组织学的不同表现主要分为瘤型和结核样型。目前通用Ridley光谱分类法,即将麻风分为纯结核样型(TT型)、偏结核样型界线类(BT)、中间界线类(BB),偏瘤型界线类(BL)和纯瘤型(LL)。TT型占麻风的10~20%,LL型占20~30%,这是相对稳定的两个型。TT型免疫力强,病变中常规查菌阴性,而LL型免疫力低,病变组织中有大量麻风杆菌集聚成束状或菌球状。此外,尚有5~10%麻风属未定类,日后可自愈或演变成可明确分型的麻风。麻风菌素反应可帮助临床分型和判定患者对麻风的免疫状态。麻风菌素系由瘤型患者或犰狳的组织提取物制成,其中除麻风杆菌外,尚含一定量的组织成分。人体经皮内注射麻风菌素后,在48~72小时观察早期反应,并在14~28天后观察晚期反应。如为阳性反应,前者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后者表现为结节。早期反应是麻风杆菌可溶性抗原诱发的典型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组织学变化与结核菌素反应类似。晚期反应是麻风杆菌在体内组织酶的作用下被缓慢分解释放颗粒性抗原而诱发的丘疹性肉芽性反应。组织学特征是结核样肉芽肿,反映机体能以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方式对麻风杆菌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TT型患者麻风菌素反应为阳性,BT型患者为弱阳性或阴性,BB、BL和LL型通常为阴性,LL型患者对其他分枝杆菌抗原的皮内反应可为阳性,即使经过长期抗麻风治疗麻风菌已转阴性,而麻风菌素反应仍然持续阴性,因此LL型患者对麻风菌素的无反应性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由于正常成年人麻风菌素反应常为阳性,而部份麻风患者可呈阴性,因此该试验无诊断意义,但对判断接触者和麻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目前以涂片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选患者皮肤病损处,用刀刮取组织液作涂片行抗酸性染色镜检。本病尚无特殊预防,病人可用砜类药物治疗。 ☚ 结核杆菌 放线菌属 ☛ 00014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