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术的发展
麻醉术的发展系指用于手术治疗时的麻醉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国医学家自觉运用麻醉术,进行外科手术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列子·汤问》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故事叙述了扁鹊运用含有麻醉药物的毒酒,而酒的本身也是一种麻醉药,使二人饮后迷死三日,可见其麻醉效果之大。术后投以神药,即悟如初,说明给予解剂促其醒悟,又可见不但已掌握了迷死三日的深度麻醉术,还有了术后促醒的解酲药。换心术颇有传奇色彩,但麻醉术已足以使人信服。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外科专著《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从汉墓出土,未经任何人删节增补保存了原貌,该书明确记有: “入温酒一杯中而饮之……至不痛而止”,“醇酒盈一衷杯,入药中……已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止痛还使用了有麻醉作用的药物——毒堇(乌头),这是医学书籍用酒及乌头止痛的最早记载。止痛与麻醉术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对毒酒麻醉术记载的可信,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毒酒的毒可能就是毒堇类药物所浸泡之酒的一个名称。
华佗是我国公元二世纪著名的外科专家,他曾成功地进行了腹腔肿物摘除手术等。当时借以保证手术在无痛条件下施行的麻醉术,是“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腹破背,抽割积聚”。这说明华佗麻醉术所用药物除酒之外,主要为麻沸散。麻沸散的组成已失传,但后人有认为其组成包括麻蕡(大麻),或曼陀罗花、草乌等。即不仅麻沸散本身具麻醉作用,单酒也是一种良好的麻醉剂。酒是我国医学家用以为外科手术麻醉的传统药剂。
晋唐时期的外科手术麻醉与前代没有多大差别。《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饮以乳香酒数升,则懵然无知,以利刀开其脑缝。”又《酉阳杂俎》载:“张饮以药酒,破肉,去碎骨一片……”,又蔺道人《理伤续断方》(九世纪中)的整骨药即麻醉药,常“用大乌头……温酒调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这些记载虽然缺乏文献上的渊源关系,但从实际内容看,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麻醉术一脉相承。
宋元以来,麻醉术有了新的发展,《扁鹊心书》首先应用曼陀罗花(山茄花)与火麻花组成睡圣散作为临床麻醉。并强调了成人与儿童的不同用量和效果指标。元代骨伤科专家危亦林强调:“整顿损伤,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及草乌,用好酒调些少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切不可过多”,“麻倒不识痛处,或用刀割开,或剪去骨锋者”。从这一记载可知宋元时期的麻醉术较之前代已有所改进,不仅严格掌握安全用药,既要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不识痛处”、“如酒醉”。又要防止过量发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可以看出主要靠酒进行麻醉的传统做法正在改变。如有麻醉作用的植物药得到更多的重视。曼陀罗花广泛应用即反映了这种过渡。现代中药麻醉术的主药即曼陀罗花实验研究证明,不但有着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对防止休克的发生等有着较明显的作用。
麻醉术的发展与外科手术的发展关系密切,为要保证外科手术特别是腹腔手术能在无痛条件下进行,麻醉之是否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麻醉药毒性大则容易造成过量中毒死亡,那就无法谈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成效。如麻醉药的麻醉效果不好,病人痛觉不能消失,那就很难得到病人的合作,手术也很难做好。我国古代麻醉术未能继续发展的原因,除封建伦理等社会因素外,麻醉药安全有效用量之未得解决,外科手术的发展受到阻碍等,互为因果。
明清时期的麻醉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特别在清代日趋衰退。不少外科医家激烈反对外科手术,麻醉术就更加失去了提高发展的可能,加之少数社会渣滓,用以为窃盗谋杀,政府不区别用途明令禁售麻醉药,使麻醉术医疗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明代的外科学家虽然不再有进行颅脑、腹腔等大手术的记载,但多数还积极倡导一些外科病必须外科手术予以治疗。因此,麻醉术在明代仍有一定的进步,除全身麻醉外,局部麻醉得到创造性发展。在全身麻醉术方面,与唐宋比较无多大改进。如李时珍的记述:“曼陀罗花、火麻子花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倾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张景岳记述:“蒙汉,一名铁布衫,少服止痛,多服则蒙汉,方用闹羊花、川乌、自然铜、乳香、龙子……热酒调服,乘饮一醉,不片时浑身麻痹”。反映了明清时期全身麻醉的技术和用麻醉法的适应范围。
在局部麻醉方面,明清时期麻醉术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就是外用擦、敷麻醉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这一方法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如明·王肯堂首用的局部麻药:“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擦”,用于局部手术麻醉。清·朱翔宇在王肯堂麻药方的基础上,加用何首乌、烧盐、全蝎、白芷、细辛等,吹喉部作为喉部手术的麻醉。《华佗神医秘传》的“外敷麻药方”,也是在王肯堂麻药方的基础上加入荜拨、蟾酥等,用烧酒调敷作为粘膜和皮肤麻醉剂。《医宗金鉴》的“外敷麻药”强调药用“川乌尖、草乌尖、蟾酥、胡椒、生南星、生半夏、烧酒调敷,此药敷毒上,麻木任割不痛”。从以上四则不难看出其渊源关系,也可以说明其局麻在粘膜、疮上是确有一定麻醉效果的。
远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一书中,已描述了类似针刺麻醉进行鼻部肿瘤摘除术。十九世纪吴亦鼎的《神灸经纶》载:“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的方法,进行了指压麻醉下的艾灸烧灼术。解放后针麻是在外科手术后针灸止痛效果较好的启发下用于临床麻醉的。1958~1959年间,我国西安、上海等地均有这一创造性实践,见于文献报导者则以西安为早,而取得较大成绩并推广全国者,上海的贡献为大。现在全国已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各种手术应用针麻的统计资料,其原理研究已引起国外不少学者的兴趣,在国内外均取得一定的进展。除针麻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得到普遍深入的应用和研究外,中药麻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内服洋金花等制剂不但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而且其本身还有预防休克等作用,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均在进一步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