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恢复室
为确保麻醉后病人安全,预防麻醉意外,减少麻醉并发症,将麻醉后病人集中在一特设的病室内进行观察和处理,使病人脱离麻醉状态,恢复意识,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至正常,然后送返病室,此病室称为麻醉后恢复室,简称恢复室。多年实践证明,麻醉后病人在恢复室内集中观察管理,不仅能提高病人安全,减少麻醉后意外和并发症,而且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随着复苏术效果的提高,监测措施的普及和多样化,麻醉后恢复室的效用也日益显示出来,其重要性受到普遍的重视。
理想的麻醉后恢复室多建立在手术室内或在手术室近旁,病人在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一般较短,经过一阶段的积极的护理以后即送返原病室。麻醉后或手术后恢复室与长时间进行监测和治疗的重症监测治疗室,无论在目的和任务上都有不同。国内目前各医疗单位建立的麻醉后恢复室其形式并不完全一致,麻醉后观察和处理工作部分多数在手术室内进行,另一部分则是在病区内手术后恢复室内进行的。麻醉后的观察和管理直接关系到麻醉后病人的安危,必须重视麻醉后恢复室的建立,并使其具备完善的条件,能符合观察和治疗的要求。
麻醉后恢复室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室内的人力配备要求有技术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轮流值班对病人进行24小时连续观察和处理。麻醉科派专人负责病室的一切业务,包括倾听病人主诉,观察和确定病人情况有无异常,分析病人突然变化的原因,及时进行必要的急救、复苏处理。据外科病床数和全麻例数,决定麻醉后恢复室应设床位数。麻醉后恢复室需备有各种急救药品,如升压药、降压药、强心和止血等药品,以便能急救复苏和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按时测血压、脉率、呼吸、体温和心电图。如病人在送至麻醉后恢复室前即已处于低血压、休克,或发生呼吸障碍甚至衰竭,恢复室应即给予急救复苏,如立即进行输血、输液和氧治疗、施行人工呼吸或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胸壁外或开胸心脏按摩。胸腔引流、胸腔穿刺抽液和排气减压,持续负压吸引,胃肠减压以及导尿、置胃管、气管切开、静脉切开等都可按需施用。清除分泌物、吸痰等负压吸引设备,病床能任意取头低脚高位,测量中心静脉压、静脉切开、支气管镜检查,除颤起搏器等都应有尽有。或与其他科室配合,可测定血气、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糖、尿糖以及生化检查,并根据检测结果商讨进行诊治方案。床旁X线检查、神经电刺激器、肌电图等检查及时了解病人呼吸衰竭的原因和肌张力恢复的情况。微血循环障碍,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心肌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也都能早期诊断和处理。
全麻病人麻醉后大多数能顺利恢复,如病人在手术结束时已经清醒,则无必要留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送返原病床或手术后恢复室的指征如下:
❶呼吸显示有足够的通气量,用气量计测量潮气量,观察呼吸时胸廓活动正常,吸气时胸廓扩张完全,能行深呼吸和咳嗽,无喉鸣,听诊无异常呼吸音。停吸氧改吸入空气十分钟后,病人血压、脉率稳定在正常范围。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20%。病人无紫绀、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
❷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指示能听从指示睁眼、开口和握手,举手臂和抬头可坚持10分钟以上,能主诉疼痛和不舒适感。婴幼儿闭塞其口鼻时能立即表示反抗,疼痛刺激时有反应、哭闹。
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无体温过低或异常高热。输血,输液量已达到平衡。体征,尿量,尿比重,血生化学检查和血气分析等结果提示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脏器功能急性衰竭的情况,方可送返病室。病情在恢复室内无法改善的病人,可转送入重病监测治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