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类加工processing of bast fibre crops从麻类作物的茎或叶中提取可供利用纤维的过程。麻类作物主要有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红麻(又名槿麻)、剑麻、苘麻、罗布麻等。剑麻利用叶纤维,其他的麻都是利用茎的韧皮纤维。麻纤维是人类最早用来做衣着的纺织原料,史前期瑞士的湖滨已种植亚麻。埃及人利用亚麻纤维已有8000年的历史。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采用葛麻制成织物。公元前2750年,长江流域已出现苎麻。用苎麻织的夏布是中国传统的优良布料。公元前770~前476年,已知用水煮脱胶法提取葛纤维, 用沤渍法提取麻类纤维。 由于麻类作物的种类、用途及种植条件不同,所采取的加工方法也有差异。对黄麻、红麻,可以将割下的鲜茎或干茎浸渍脱胶,洗制成纤维;也可从鲜茎上剥取麻皮(或晒干),经浸渍脱胶取得纤维。亚麻、大麻需经浸渍、晒干成干茎,再剥制得到纤维。苎麻是将麻皮从鲜茎上剥下,再刮去表皮(俗称麻壳)和部分胶质,得到粗制纤维,经脱胶成为可用于纺织的精干麻。剑麻大多用机械剥制加工,通过刮麻机使叶肉、叶汁和叶渣与纤维分离。总之,制取麻类作物的纤维大都经过剥制和脱胶过程。 剥制 利用机械作用,破坏麻茎或麻叶中的纤维与周围其他组织(木质部、表皮或叶肉等)的联系,分离出纤维的过程。手工剥制的工效低,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19世纪后,出现了各种型式的剥制机具。亚麻、大麻和剑麻的剥制加工, 在一些国家已实现了机械化。中国在公元3世纪就已掌握手工剥制苎麻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和明代《农政全书》中都绘有刮苎麻刀的图样,与麻区尚存的旧式刮麻刀相似。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研制了多种简易苎麻刮麻器和动力剥麻机,使用效果较好。 脱胶 利用微生物(生物脱胶)或化学药剂(化学脱胶)使麻茎、麻皮或粗制纤维中除纤维以外的其他物质溶解或分离的过程。麻类的生物脱胶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陈风》中就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记载。中国古农书《农桑辑要》(1286)和王祯《农书》(1313)中记载的用草木灰和石灰进行苎麻脱胶的方法,实际上是现代化学脱胶的雏形,只是古代所用的方法脱胶不彻底,纤维分离程度差,尚需借助手工劈撕才能获得较细的纤维。现代人工培养细菌脱胶的方法已获得成功,技术更加先进,加工规模已工厂化。 为了提高麻类生产的经济效益,除了根叶等部分外,对加工分离纤维后剩下的麻骨、麻屑、麻绒等进行深度加工,可用作建筑材料、轻工、化工和医药等方面的原料。有些麻子还可以加工成食用油和重要的工业用油(见麻类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