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鹖冠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鹖冠子hé guān zǐ

指隐居之人。南朝宋·袁淑《真隐传》:“鹖冠子,或曰楚人。隐居幽山,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马暖常师事之。暖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已也,乃与暖绝。”(引自《太平御览》卷五一○)杜甫《耳聋》: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

鹖冠子

 哲学著作。今本三卷十九篇,除第十二、十六、十九三篇系鹖冠子的弟子庞煖《庞子》书的混入外,其余十六篇是可信的真书。第七、八、九、十四、十五诸篇是记载鹖冠子与庞子的对话,说明是其后学所著。总的看来,该书是鹖冠子学派的集体著作。成书于战国末期至秦楚交际时代。前人也有判定《鹖冠子》为伪书的说法。
 《鹖冠子》的著者,相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据《隋志》注云:“楚之隐人。”《汉志》注云:“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其姓名不详,号称鹖冠子。据《史记·赵世家》和《廉颇列传》可知庞煖攻燕杀剧辛是在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由此推断鹖冠子约生活在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至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左右。
 今本《鹖冠子》三卷十九篇,后人窜乱附益者甚多,内容多黄老刑名之言。其中《环流》、《道端》等篇阐述了哲学思想。《王鈇》、《天则》等编中阐述了其政治主张。
 《环流》描绘了作者理论体系中的宇宙生成论,这便是“元气”论的雏形。其中的“一”就是指“道”,是“气”和“万物”的本原。鹖冠子学派认为,“气”是沟通“道”与宇宙万物的桥梁、空虚无形的东西就是“一”,包含万物的东西就称为“道”,形成有形万物的东西就是“气”,“气”与“道”相结合构成了万物的不同种类。这里的“一”与“道”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既是最高的抽象原则,又是“气”与“类”的本原。而“气”又是“类”的本原,“类”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在《王鈇》、《天则》、《度万》等篇中阐述了“四海一家”的思想。这是道、法、儒、墨各家理论相结合而归于黄老之学的政治学说。主张令出一原,“尊君卑臣”;实行“文武交用”、“刑德兼施”的两手政策;还主张“任贤使能”,指出圣与贤的关系是君臣关系;重注兵道,强调兵强君贤对天下富强的决定作用。
 “无为”理论亦是《鹖冠子》阐述的一大主题。这种“无为”不是消极无为,它是在道家“无为”理论指导下的积极无为,提出了“帝制神化”的政治观点。
 《鹖冠子》对古代哲学的贡献,在于它改造了老子哲学的“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元气”理论。“元气”理论对汉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开王充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之先河,为当时出现的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鹖冠子》今本十九篇,《汉志》著录一篇,列为道家。《隋志》载三卷。唐韩愈称十六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言其书有八卷。今本《鹖冠子》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宋陆佃注本为通行本。此外,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以及上海世界书局排印的《诸子集成》本也有收录。一九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鹖冠子》单行本。

古代兵法之《鹖冠子》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鹖冠子

 [原文] (节选)
 

近 迭


 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鹖冠子曰:“先人。”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庞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曰:“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庞子曰:“阴阳何苦?”鹖冠子曰:“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赢。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庞子曰:“先兵奈何?”鹖冠子曰:“兵者,礼义忠信也。”庞子曰:“愿闻兵义”。鹖冠子曰:“夫道,故敢以贱逆贵;不义,故敢以小侵大。”庞子曰:“用之奈何?”鹖冠子曰:“行枉则禁,反正则舍。是故不杀降人。主道所高、莫贵约束。得地失信,圣王弗据; 倍言负约,各将有故。”
 庞子曰:“弟子闻之曰,地大者国实,民众者兵强,兵强者先得意于天下。今以所见合所不见,盖殆不然。今大国之兵反诎而辞穷,禁不止,令不行,之故何也?”鹖冠子曰: ……夫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曰足。士有余力而不能以先得志于天下者,其君不贤而行骄溢也。不贤,则不能无为而不可与致焉。骄则轻敌,轻敌则与所私谋其所不知为,使非其任,力欲取胜于非其敌,不计终身之患,乐须臾之说。是故国君被过听之谤丑于天下,而谋臣负滥首之责于敌国。敌国乃责则却,却则说者羞其弱,万贱之直不能挠一贵之曲,国被伸创,其发则战,战则是使元元之民往死,邪臣之失策也。过生于上,罪死于下;仇既外结,诸侯畜其罪,则危覆社稷。世立慑惧,寒心孤立。不伐此人,二国之难不解。君立不复悔曩邮过,谋徒计易,滥首不足盖以累重,灭门残(疾)族。公谢天下以让敌国,不然,则战道不绝,国创不息。大乎哉,夫弗知之害; 悲乎哉,其祸之所极。此倚贵离道,少人自有之咎也。是故师未发轫而兵可迭也。……”

 

兵 政


 庞子问鶡冠子曰:“用兵之法,天之,地之,人之,赏以劝战,罚以必众。五者巳图; 然九夷用之而胜不必者,其故何也?”
 鹖冠子曰:“物有生,故金木水火,未用而相制……九夷用之而胜不必者,其不达物生者也。若达物生者,五尚一也耳。”
 庞子曰:“以五为一,奈何?”
 鹖冠子曰:“天不能以早为晚,地不能以高为下,人不能以男为女,赏不能劝不胜任,罚不能必不可。”
 庞子曰:“取功奈何?”
 鹖冠子曰:“天不能使人,人不能使天,因物之然、而穷达存焉。之二也,在权在埶。在权,故生财有过富;在埶,故用兵有过胜。财之生也,力之于地,顺之于天;兵之胜也,顺之于道,合之于人。其弗知者,以逆为顺,以患为利。以逆为顺,故其财贫; 以患为利,故其兵禽。”

 [鉴赏]
 《鹖冠子》一书,今本共19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于道家,只1篇;又《汉志》兵权谋家著录《庞媛三篇》,而省《鹖冠子》。据今本19篇考之,开篇说“庞子问鹖冠子”的,共5篇,说“悼襄王问庞子”的1篇,说“武灵王问庞焕”的1篇。故此有学者认为,今本《鹖冠子》当是先秦古籍《鹖冠子》和《庞媛》的合集,而篇第的分合与内容的增益,或有后人插手。古今疑其伪者,证据尚嫌不足。
 鹖冠子,是隐士之名。班固说他是楚人,居深山,喜以鹖鸟羽为冠,故名鹖冠子,庞煖,是鶡冠子弟子,曾为赵将,悼襄王时率军破燕。在书中二人都称“子”,说明记录这些言论的,是他们的后学,而且可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
 《鹖冠子》一书的体例也以兵家问答形式,其思想体系,宋陆佃曾有评说:“此书虽杂黄老刑名,而要其宿,时若散乱而无家者。”在诸子百家中无“家”可归,可见其内容的驳杂。不过,通观全书,我们还是可以说,《鹖冠子》的主要内容是黄老学派和兵阴阳家言论。《汉志》就把《庞煖三篇》列入兵权谋家。
 本书收入的《近迭》和《兵政》2篇,较好的代表了《鹖冠子》一书的军事观点。
 一、《近迭》作为兵家言,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旗帜鲜明地把注重军事摆在第一位。
 开篇庞子问鹖冠子说:“圣人之道,把什么放在首位?”鹖冠子说:“把人事放在首位。”庞子说:“注重人事,又该把什么放在首位?”鹖冠子说:“把武备放在首位。”庞子说:“为什么放弃天道而把人道放在首位呢?”鹖冠子说:“天道过于高远而难于了解。即使有福运,也不能祈求;即使有祸殃,也不能回避。效法地,就会变得卑辱。时运的来去更替并没有什么轨迹可寻,效法时运,就会无所适从。天、地、时这三者都不可以用来建立好的教化,培植好的风俗,所以圣人不效法它们。”庞子说:“效法阴阳又怎么样?”鹖冠子说:“神明威灵与天道相合,草木生长与地道同行,阴阳寒暑与四时一起来到。这三者,有圣人在就有条理,圣人不在了就出现了紊乱,所以还是要把人事放在首位。富足,会变得骄奢;显贵,会变得自满。骄著自满,会招致失败。所以人事是最重要的。兵备武力,宁可百年不使用一次,却不可一日忘记。所以,讲人事就要把武备放在首位。”这种强调圣人之道,以“人道”(人的作为)为先,不法天,不法地;而人道又以“兵”为先,可以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忘兵的主张和言论,在先秦兵论中是最少见的。
 接着,庞子又问:“把武备摆在首位,又将如何?”鹖冠子说:“用兵之事,是要遵行礼、义、忠、信的原则的。”庞子说:“希望听您在这方面的教导。”鹖冠子说:“如果不能遵道守礼,就会出现在下位者敢于反抗在上位者的事;如果不能知义安分,就会出现弱小者侵犯强大者的事。”庞子说:“那么,应该怎样用兵呢?”鹖冠子说:“对方的行为不正直,就要加以制裁禁止;一旦已经拨乱反正,就适可而止。所以,不应该杀戮投降的人。国君遵守的原则是应该推崇的,没有什么比注重约束更为可贵。取得土地却失去信用,这样的果实圣王不会占有。在这里,重点地强调用兵之道必须合乎礼义忠信。儒家学派强调礼义忠信而慎战。管仲学派既强调礼义忠信,又重视耕战。这篇文章把“人事先兵”和“兵者礼义忠信也”结合起来,不认为两者是矛盾的。
 最后,作者分析在“地大国富民强兵众”的优越条件下不能得志于天下的原因时,着重指出是“其君不贤而行骄溢”。不贤,就不了解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骄溢,就会轻视对手、偏听邪臣,因“倚贵离道、少人自有”而招致大灾大难。在这里,明确地把胜负的责任,放在统帅者的肩上,强调了正确的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
 二、《兵政》篇着重论述了物各有性的道理
 五行相生相克,就是因为物性不同。天不能把早晨变为夜晚;地不能把高山变为低地;人不能把男人变成女人;赏赐再多,不能鼓励本来不胜任的人去打胜仗;惩罚再重,也不能阻止必然到来的失败。关于用兵取胜之道,作者提出“权”和“势”两个原则,其根据也是物性。懂得物性,就懂得物各有所能,有所不能;就懂得顺与逆,“兵之胜也,顺之于道,合之于人。其弗知者以逆为顺,以患为利”,自然要打败仗。
 此外,《鹖冠子》一书还提出了“知时者与道征,弗知者危神明”。“道乎、道乎,与神明相保乎!”一类追求道家神灵之类的观点,与现今唯物主义相悖,本书未收入,在此就不一一述说。

《鹖冠子》

先秦时期造家典籍。《汉书》记载仅有1篇,《隋书》记载有3卷。韩愈认为有16篇。宋人作注,今传本为3卷19篇。现在学者认为今本为《鹖冠子》1篇与兵家著作《庞》2篇合并而成。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帛书中发现了《鹖冠子》佚文,证明其不是伪书。

鹖冠子

鹖冠子

相传为先秦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著。鹖冠子,生卒年月和姓名均不详。居深山,用鹖羽为冠,因以为号。《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篇,列为道家。今本三卷,十九篇。以往被许多人视之伪书。随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的出土,逐渐有人肯定其为先秦古籍。
内容多黄老刑名之言,亦有论兵之语。此书把泰皇、成鸠氏等上古帝王视作理想的君主。“太上成鸠氏之道,一族用之万八千岁,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奈。”“成鸠氏周阖四海为一家,夷貉万国,莫不来朝。”(《王鈇》)这实际上是反映要求统一全国(“四海为一家”)的愿望。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说:“天子执一,以居中央”(同上),“令出一原”(《度万》)。“尊君卑臣”(《天则》)。但与法家极端的君主专制还不一样,主张辅以仁义,“服义行仁,以一王业”(《道端》),这就揉进了儒家思想,由此提出统治者应当“文武交用”,“文则寝天下之兵,武则天下之兵莫能当”(《天则》),即“文”的一手用于防御,“武”的一手用于进攻。这两手还不足以治天下,“文武交用而不得事实者,法令放而无以枭之谓也”(同上)。所以还得用法令。“散万方化物者令也,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法也者守内者也,令也者出制者也”(《度万》)。以法令来驾驭万物、统治人民。同时要用得人心的德政,“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环流》)。
此书重视“兵”的作用。认为圣人之道以人道为先,而人道则“先兵”(《近迭》)。“地大者国实,民众者兵强,兵强者先得志于天下”(同上)。因而君主应当懂得“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王鈇》)的道理。主张用兵须有“兵义”。所谓兵义,即“失道故敢以贱逆贵,不义敢以小侵大”(《近迭》)。这是指出战争应当合乎正义。
受道家无为而治的影响,强调治国之道有“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这五种,以“神化”为上,“事治”为末。所谓“神化”即以“道”、“德”为准则的“无为”。这就有轻视人事的倾向。由此把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命定论相联系:“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贤不必得,不肖不必失”;“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环流》)
把气看作沟通“道”和万物的桥梁,说:“有一而有气”,这里的“一”即“道”,是气和万物的本原,然而“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约决而时生,时立而物生”,万物“莫不发于气,通于道”(《环流》)。气与道相通构成了万物的不同种类,因此说“故物无非类者,动静无非气者”(同上)。在这基础上,明确地把“元气”作为构成天地万物的精微者,说:“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泰录》)这和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之始有所不同。但道仍是居于在元气之上的。“有所以然者,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状,图弗能载,名弗能举。强为之说曰:芴乎芒乎,中有象乎?芒乎芴乎,中有物乎?窅乎冥乎,中有精乎?致信究情,复反无貌。”(《夜行》)这个“所以然者”就是道,它无首无尾无形无状,和老子所讲的道又很接近。
继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认为气及其由气构成的万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五色不同采,然其为好齐也;五声不同均,然为可喜一也;……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也。”(《环流》)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变化过程中,有一方面发展到了顶点,就向另一方面转化,“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同上)。但这里也有着循环论的倾向。
此书历来很少受人重视,一般通行的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中也都不曾提及。因而其思想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版本有明《子汇》本、清《子书二十二种》本。

☚ 尹文子   荀子 ☛

鹖冠子

三卷。作者不详。据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说《鹖冠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宏富。在《天则篇》、《王铁篇》中,阐述的是黄老思想;在 《学问篇》、《度万篇》中,说得是道、法两家之见;在《赵武灵王》、《世兵》等篇目中,是关于兵家的言论。此外,该书还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思想,这在《泰灵篇》辨水火,《天权篇》“绝道之纪,乱天之文,干音之谓违物之情,天之不纲,其咎躁凶” 中得到反映。《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类是很恰当的。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自汉以后,就争论不休。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陆佃,明代的宋濂、胡应麟、清代的俞樾、颐煊、孙诒让等人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清人姚际恒在 《古今伪书考》中,断定为伪书。近年来,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文物的出土,有人据以考证,认为,《鹖冠子》源出秦汉而确保其一部分古论。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关于《鹖冠子》的篇数,自 《隋书·经籍志》以下皆作三卷,韩愈记十六篇,陆佃注本为十九篇。其主要版本有:聚珍板本,别六子全书本,绵眇阁本,子汇本,明朱养纯刊本,明刊十行本,闽覆聚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本,明四子本,盛意园藏明刊本二卷,源出宋本,十行十九字。恽薇孙家见明活字本三卷,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注大字低一格,板心有碧云或弘治年或活字本三字,乾隆题诗一首,馆臣有跋。明天启刊本,九子本,《十子全书》本,《诸子汇函》本,《子书百种》本,瓶花斋本,《四部丛刊》 本、《四库全书》本等。

鹖冠子

人名及书名。《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 “《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志》、《唐志》均作3卷。今本凡3卷,19篇,宋陆佃校注。佃谓韩愈读此称16篇。柳宗元视为伪书。清王闿运曰:“道家《鹖冠子》一篇,纵横家《庞煖》二篇。《隋志》道家有《鹖冠子》三卷,无《庞煖》书,而篇卷适相合,隋以前误合之。”今本第7至9、第14至15诸篇,皆庞子问而鹖冠子答。第16篇,赵悼襄王问于庞煖。第19篇,赵武灵王问于庞煖。庞为赵将,鹖冠子是庞的老师,所以误合。近人吕思勉认为:“此书义精文古,决非后世所能伪为,全书多道、法二家言,又涉明堂阴阳之论,与《管子》最相似。第九篇言治法,尤与《管子》大同。盖九流之学,流异源同,故荆楚学者之言,与齐托诸仲父之书相类也。”结合考古新发现与文献研究,可以断定是书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由鹖冠子、庞煖或其门徒著述而为后世合编而成。全书基本思想为道家,亦杂糅了部分阴阳、纵横、兵、法诸家的术语和观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