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绍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绍剧 绍剧戏曲剧种。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班”。在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流行。约明末清初形成于绍兴一带。一般认为渊源于秦腔,也吸收了调腔、目连戏、昆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乾隆年间较为盛行。语言为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的“绍兴官话”。主要腔调为“三五七”、“二凡”,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近。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达悲壮情感。以板胡、笛、斗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锣鼓具有浙东吹打粗犷、朴实的特色。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影响较大。 ☚ 大弦子戏 调腔 ☛ 绍剧 绍剧明末清初秦腔流传浙江绍兴一带后与当地调腔相结合,又受昆腔、高腔影响而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曾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 ☚ 越剧 调腔戏 ☛ 绍剧戏曲剧种。又名“绍兴乱弹”,亦名“绍兴大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形成于浙江绍兴,1953年定名“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等地。早期演出为坐唱形式,唱“调腔”,1人兼演多个角色,伴以大鼓、锣钹,明末清初以后,兼唱昆腔、乱弹,后以乱弹为主,称作“绍兴乱弹”。绍剧唱腔曲调以[二凡]为主,兼有[三五七]和[阳路]。[二凡]与西秦腔有直接关系,高亢激越,拖腔不受乐曲限制。[三五七]为早期吹腔,行腔委婉,长于抒情。[阳路]即吹腔,分为高阳、平阳2支。伴奏乐器,[二凡]以板胡为主,[三五七]、[阳路]以梆笛为主,打击乐有大鼓、大锣等。绍剧传统剧目丰富,经整理改编的代表作有《于谦》、《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 主要责任者: 杨志强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地: 杭州 页码: 1-18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J825.55 语种:中 定价:33.00 出版时间:2014-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丛书责任者:金兴盛 丛书责任方式: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共收录21条词条。 被引频次:4 绍剧 绍剧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因其形成于绍兴,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为绍剧。 ☚ 越剧 竹马舞 ☛ 绍剧 绍剧旧称“绍兴乱弹”,也叫“绍兴大班”。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形成于明末。剧目、音乐唱腔、伴奏形式和乐器,以及表演艺术等源流不一。剧目如 《南唐》、《梳妆楼》、《单串磨房》 等“调腔”; 《醉酒》、《和番》、《斩貂》、《打面缸》等 “目连戏”;《高平关》、《天缘债》、《郑恩打殿》等“秦腔”;此外还有来自其他剧种的《龙凤锁》等。语言为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的“绍兴官话”,在吸收中原音韵过程中,改造了中原语系某些尖音字,而仍以纯团音的绍兴八声方言为主。现所唱腔调有“三五七”和“二凡”等,并以“二凡”为主。“三五七”与京昆中的“吹腔”、婺剧中的“芦花”、川剧中的“安庆调”等虽相近,但仍有区别。“二凡”则均用散唱。以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锣鼓具有浙东吹打的特色,风格粗犷,朴实、庄重、基本上保持古老乱弹鼓点及音色的特点,有“绍班锣鼓”之称。 ☚ 姚剧 瓯剧 ☛ 绍剧 绍剧旧名绍兴大班。浙江省主要剧种之一。形成于明代末年。最初是以坐唱形式出现。唱腔高亢激越,表演风格粗犷、朴实,以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有浙东吹打特色的锣鼓,具有浓郁的绍兴乡土味。鲁迅《社戏》提到的戏,即为绍剧。传统剧目有《龙虎斗》、《相国志》、《男吊》、《女吊》或其他一些“目莲戏”和“猴戏”。1962年浙江绍剧团经过整理、改编,推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目并搬上银幕,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于谦》一剧,1979年获文化部颁布的演出一等奖和剧本二等奖。 ☚ 婺剧 美食品 ☛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明末形成于绍兴一带。剧目来自秦腔、昆腔等。主要腔调“二凡”源于西秦腔,“三五七”与徽剧吹腔相近。武功来自目连戏和民间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响较广。 绍剧shao ju【戏剧】Shaoxing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