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鸤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鸤鸠 鸤鸠《诗经·曹风》篇名。此诗主旨歧解颇多。《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承朱说,认为诗是“曹人美晋文公之复曹伯”而作。清方玉润加以反驳:“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与谲而不正的晋文公不符。诗应是“追美曹之先君德足正人”的开国贤君曹叔振铎。今人多从此说。诗四章,章六句。均以鸤鸠(布谷鸟)起兴,取其“饲子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的比意(《诗集传》),以喻君子的言行如一。 ☚ 候人 下泉 ☛ 鸤鸠鸤鸠在桑, 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 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 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 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 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 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 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 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 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 胡不万年? 布谷鸟将巢筑在桑树上,精心喂养小鸟心不偏。我们的好君子,言行一致不空谈。言行一致不空谈,忠心耿耿如磐石一样坚定。 布谷鸟将巢筑在桑树上,小鸟学飞到梅树巅。我们理想的好君子,素丝佩带腰上缠。素丝佩带腰上缠,玉饰皮帽多么美观。 布谷鸟将巢筑在桑树上,小鸟学飞到棘树上。我们理想的好君子,言行一致不走样。言行一致不走样,各国效仿的好榜样。 布谷鸟将巢筑在桑树上,小鸟学飞到榛树上。我们理想的好君子,国人爱戴的好官长。国人爱戴的好官长,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鸤鸠》四章,章六句。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争论得十分激烈。《毛序》曰: “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批评在位之国君不能用心治理国家,而导致国家衰败。宋人朱熹认为此为美诗,非刺诗也,他在《诗集传》中说:“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但所美之君子为谁,他又回答不出,只好说:“然不知何所指也。”清人姚际恒同意朱熹之说,认为诗无刺意,那么究竟是美谁呢?他在《诗经通论》中说:“或谓美振铎,或谓美公子臧,皆无据。唯何玄子谓曹人美晋文公,意虽凿,颇有似处。”姚氏认为是美晋文公,因为晋文公曾助曹伯复得其国。后来的方玉润不同意此说,他在《诗经原始》中认为此诗“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之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者比。晋之霸,晋之功耳,何德之有耶?且文公谲而不正,其复曹伯,亦因疾为筮史所诳,岂真有德於曹者哉?”又说:“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故以为 ‘美振铎’之说者,亦庶几焉。”方氏认为此诗是美开国之贤君振铎也。还有很多说法,或疑为讽刺曹共公依附霸主,执义不一,用心不固而作;或疑为曹叔振铎训诫子孙而作;或疑为美周公;或疑为美僖负羁; 或谓刺晋文公释卫侯,执曹伯,同罪异罚,是谓不一;或不实指其人,为思古刺今之作。今人有说此诗是赞美普通劳动者的。陈子展先生认为此诗是赞美在位统治者的,疑为一群小人谄谀于进,歌功颂德之诗。总之,各家说法不一,争论得十分激烈。 本诗通过对古代贤明君主振铎热情洋溢的歌颂和赞美,暗喻当代在位昏君不能用心治理国家,导致国运衰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希望古代贤君能永世长存,造福人民。这是一首希望和理想之歌,反映老百姓如饥似渴地盼望贤明君主的圣明之治。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王国和乐园,在那里充满了欢乐和喜悦,其国君是一个英俊潇洒、德才兼备的好君主,他关心爱护百姓,言行如一,执法如山,不营私舞弊,不徇私情,专心治理国家,受到国人的衷心爱戴。而这个理想乐园到他子孙后代手里却完全变了样。至于他们现在是如何残暴不仁,信用小人,杀害忠良,诗中并没有从正面去写,但最后发出的“胡不万年?”的感叹,就暗示了现在的君主没有继承古代贤明君主的优良传统,因而令国人感到悲观失望,使他们怀念起开国贤君振铎,希望当代君主能效仿他的榜样,重振曹国雄风。然而这一切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作者在失望之中又夹杂着悲伤,因而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读之令人神往的诗篇。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兴法贯穿全诗。四章皆以 “鸤鸠在桑”为起句,以兴“淑人君子”的德行专一。作者以鸤鸠平均专一的抚养幼雏展开丰富的想象,遥想古代“淑人君子”的举止是如何的高雅,行为是如何的端庄,他们以德行专一而受国人的信赖,被后人所怀念。作者运用多种比喻的方法。以鸤鸠平均如一的饲养幼雏,明喻淑人君子德行专一的管理国政。以鸤鸠的幼雏一会儿飞到梅树上,一会儿飞到棘树上,一会儿又飞到榛树上,隐喻贤君振铎之后代即现在的国君不能专心治理国家,他们可能是一会儿去打猎,一会儿去游宴,一会儿又去追求美女,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享乐之中。以古代贤君的善行反比现代君主的暴政,具讽刺意味。本诗各章的第四、五句运用迭句,全篇运用迭章。这种反复咏叹的方法,使诗篇节奏分明,音节铿锵有力,形成浓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也使主题更加鲜明。本诗每章换韵,韵律和谐自然,灵活多样,形成和谐的韵律美。 《鸤鸠》其子七兮②。喂养小鸟心不偏。 淑人君子③,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仪一兮④。说到做到不空谈。 其仪一兮,说到做到不空谈, 心如结兮⑤。忠心耿耿磐石坚。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梅。小鸟学飞梅树巅。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带伊丝⑥。丝带束腰真不凡。 其带伊丝,丝带束腰真不凡, 其弁伊骐⑦。玉饰皮帽花色鲜。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棘。小鸟学飞枣树上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仪不忒⑧。言行如一不走样。 其仪不忒,言行如一不走样, 正是四国⑨。四方各国好榜样。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榛。小鸟飞落榛树上。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正是国人⑩。全国百姓好君长。 正是国人,全国百姓好君长, 胡不万年(11)! 怎不祝他寿无疆! (采用程俊英译诗,动一字) [注释] ①鸤鸠:一作“尸鸠”,即布谷鸟。②七:虚数。③淑人:善人。淑,善,好。君子:这里指曹国国君。④仪:仪容,一说言行。一:专一,始终如一。⑤结:固结。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⑥伊:维,是。⑦弁(bian):皮帽。骐:有花纹的马,一说青黑色的马。这里形容弁的花纹,一说指弁缝中嵌镶的成串的五彩玉饰。⑧忒(te):偏差,变更 。⑨正是四国:为四周之正。四国,四方的邦国 。正,榜样的意思,一说为四国之长,受天下拥戴。正,是。⑩正是国人:为国人之正。国人,犹国民。(11)胡:何,怎。 [赏析] 《鸤鸠》是《诗经》里最难理解的诗篇之一。其难于理解之处,不在于字面,而在于主题。“究竟此诗主题维何?歧解之多,争论之烈,头绪紊乱,不可爬梳,在《诗》三百中亦为突出之一篇。”(陈子展《诗经直解》)其分歧,其争论,勉加“爬梳”,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美”还是“刺”?有主张“美”的,有主张“刺”的,还有主张“思古刺今”、“以美为刺”的。 第二,美谁刺谁? 以为是“美”的,有美曹叔振铎、美公子臧、美僖负羁以至美周公、美晋文公诸说,还有主张泛指一般君子的;认为是“刺”的,有刺曹共公、刺晋文公诸说,还有以为不实指其人的。 《鸤鸠》共四章。每章六句。前两句朱熹以为是以鸤鸠起兴。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饲子朝从上而下,莫(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朱熹《诗集传》),所以古代以之名司空,《左传》昭公十七年:“鸤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鸤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首章开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两句,取“平均如一”之义,以喻“淑人君子”的“其仪一”、“心如结”;二、三、四章开头两句,写其子在梅、在棘、在榛,含有各得其所的寓意。开头两句应该说是兴而兼比的。 后四句写君子。“淑人君子”是善人君子的意思,从后面的“正是四国”,“正是国人”看,是实有所指,应是指曹国国君。首章赞美君子的“仪”与“心”。“仪”指仪态,“心”可解作信念。“一”与“结”都是始终如一的意思。“心”是通过“仪”表现出来的,所以写“仪”也就是写“心”,借仪态之美,表现品德之美。第二章以“其带”“其弁”两句写君子的服饰,进一步写“仪”。束着长长的白丝带,戴着嵌玉的黑皮帽,那样子确实很威严,也很有风度的。三章说君子为四国之正,四章说君子为国人之正,都是极其夸饰之词,是从美其仪容进到美其品德。“胡不万年”从全诗来看,是“怎会不万年”的意思,是用反问句式表示肯定,是“美”。方玉润把它理解成“何不万年”,以为是以疑问句式表示否定,离开诗的内容,得出了“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诗经原始》)的错误结论。 是“美”而不是“刺”——分析全诗之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那为什么有那么多权威学者、权威著作把此诗说成是“刺”呢? 原来他们先把诗中的君子认定是曹共公;而曹共公的昏庸是有名的,是不应该“美”的;所以断定此诗“美”曹共公,实际上是“以美为刺”,是“刺”曹共公。原来大前提错了,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诗究竟美谁?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犹今之“歌功颂德”)者比。……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故以为‘美振铎’之说者,亦庶几焉。惜其编《诗》失次,为前后三诗所混,故启人疑。若移置本风(曹风)之首,如《卫》之《淇奥》,《郑》之《缁衣》,则义自明矣。”振铎,周武王弟。武王克商,封振铎于曹。振铎是曹的开国之君,政治上颇有作为,时人或后人作诗歌他,方的说法是可信的。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充实,除了“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两句形象描写之外,几乎全是套语、口号,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看来领袖人物之不易写活,自古皆然。本诗的章法却有其特点。全诗四章,章与章之间,既不是完全重复,也不属于递进,而是类似油画那样,先用“其仪一”“心如结”勾出轮廓,定下基调,再反复地多层次地涂抹油彩,使之富有立体感。还有每章的四五句完全重复,这大概是演奏时重唱留下的痕迹。 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②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③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④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⑥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⑦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⑧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⑨ 【注释】 ①鸤(shi尸)鸠:即布谷鸟。传说布谷鸟哺育小鸟,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七:是虚数,言其多。②淑人:贤人。君子:古时泛指品端德优的人。仪:仪表态度。③心如结:谓用心专一。结,固结。④伊:是。⑤弁(bian变):一种皮帽。骐:借为“綦”,青黑色的绸帛。⑥棘:枣树。⑦忒(te特):偏差,差错。⑧正是四国:天下各国以此为准则。⑨胡:何。 【译文】 布谷在桑树上筑巢,哺育着七只小鸟。那些贤人君子,时时都是一样的仪表。时时都是一样的仪表啊,用心专一是何等的坚牢。 布谷在桑树上筑巢,小布谷在梅树上欢跳。那些贤人君子,是用丝带来束腰。是用丝带来束腰,还戴着青黑色的皮帽。布谷在桑树上筑巢,小布谷在枣树上跳跃。那些贤人君子,仪表一点都没差错。仪表一点都没差错,可做天下的楷模。布谷在桑树上筑巢,小布谷在榛树上欢唱。那些贤人君子,是国人的好榜样。是国人的好榜样,何不祝他万寿无疆。 【集评】 《毛诗序》:“《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汉·郑玄:“兴者,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以刺今在位之人不如鸤鸠。”(《毛诗正义》卷七) 唐·孔颖达:“经云正是四国,正是国人,皆谓诸侯之身能为人长,则知此云在位无君子者,正谓在人君之位无君子之人也。在位之人既用心不壹,故经四章皆美用心均壹之,举善以驳时恶。首章其子七兮,言生子之数。下章云在梅、在棘,言其所在之树,见鸤鸠均壹养之得长大而处他木也。鸤鸠常言在桑,其子每章异木,言子自飞去,母常不移也。”(《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故言鸤鸠在桑,则其子七矣,淑人君子,则其仪一矣,其仪一,则心如结矣。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远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岂固为是拘拘者哉。盖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以由其威仪一于外,而其心如结内者,从可知也。”(《诗集传》卷七) 清·姚际恒:“《小序》谓‘刺不壹’。诗中纯美,无刺意。或谓美振铎,或谓美公子臧,皆无据。唯何玄子谓曹人美晋文公,意虽凿,颇有似处。今录而存之。曰,‘《左传》晋文公为公子时,出亡,过曹,曹伯不礼焉。及即位,伐曹,执曹伯以畀宋人,事在僖二十九(顾颉刚按: “九”当作“八”)年。’于是周襄王策命晋侯为侯伯,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遂盟诸侯于践土。十月,晋侯有疾,曹伯之竖侯獳货筮史,使曰,‘以曹为解’云云。公悦,乃复曹伯。此诗之作,盖在曹伯复国之后。其取兴于‘鸤鸠’者,以鸤鸠养子均平,颂文王之待曹国与他国无异也。尊之为‘鸤鸠’而自居于‘子’者,亦犹文王之时,大邦畏力,小邦怀德,皆怙文王如父也。其曰‘正是四国’,则亦唯晋为盟主,始足当之;襄王策命中所谓‘以绥四国’,是也。”“愚按,曹为蕞尔国,凡诗四篇;前后三篇气象皆衰飒不振,不应此篇独为盛美赞颂之辞。又‘正是四国’及‘胡不万年’等句,皆近颂天子语;曹君安得有此。今何氏谓颂晋文,颇觉吻合。盖其时小国于霸主尊之若天子与?”(《诗经通论》卷七) 清·牟庭:“鸤鸠即戴胜,部生于桑,故诗人咏其在桑。部者,抱之声转,鸟抱雏也,故人咏其子也。桑之言丧,取其声喻,喻贤大夫殂没之后,嗣子不能专一所事,而去就多端也。……梅之言靡,取其声也。《檀弓》郑注曰:‘靡,侈也。’《周礼·司市》郑司农注曰:‘靡,谓侈靡也。’此诗喻贤大夫殂没之后,嗣子变其俭德,衣服侈靡也。……棘之言亟,取其声也,喻贤大夫殂没之后,嗣子操行亟暴,不平易也。……榛之言荒芜也,喻贤大夫殂没之后,其嗣子荒秽不修治也。正是国人言其行修,堪为国人所取正也。……《鸤鸠》,刺嗣大夫不肖也。”(《诗切》,齐鲁书社,1983年版) 清·方玉润:“追美曹之先君,德足正人也。”(《诗经原始》卷九)近·吴闿生:“《序》:‘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朱子云:此美诗,非刺诗。今以其次考之,于时不应有淑人君子可美之如此者。当为陈古以刺今,旧说为胜也。且‘其带伊丝,其弁伊骐’,皆想象之词。与《都人士》正同。末又云‘胡不万年’,欧公云:叹其胡不万年在位,以刺今不然。得其旨矣。《说苑》: 鸤鸠之所以养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万物者,一义也。《列女传》:鸤鸠以一心养其子,君子以一义养万物,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此之谓也。皆汉经师之说。仪字皆读为义。”(《诗义会通》卷一) 今·金启华:“称美贤人。”(《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总案】 此诗主题,历来人言人殊。此诗被公认为是《诗经》中最为难解的诗篇之一。此诗是美诗?还是刺诗?是以美为刺?还是“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我觉得此诗不大像是一首讽刺诗,倒像是一首颂歌,当是统治阶级文人,抑或是一些善于阿谀奉承者,为贵族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之作。诗的内容比较空洞,较乏诗味。可取之处,在于四章皆以“鸤鸠在桑”起兴,这既是内容上的需要,也给这首枯燥的诗平添了一些生活气息。 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鸤鸠》这首诗,是诗人对理想中的“淑人君子”的赞颂,而这种寄怀于子虚乌有的理想,恰恰是对在位的统治者的讽刺乃至鞭挞。 全诗四章都是以“鸤鸠在桑”起兴。鸤,鸤鸠,即布谷鸟。诗人着意地描写了鸤鸠的形象。写它“其子七兮”,七,言其多。春秋时就有鸤鸠养子平均的传说,它对那么多的小鸟都能公平地喂养。写小鸟在它的哺育下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梅树旁、枣树上、榛树间快乐地跳跃飞翔。好一派长幼相依、和谐安宁的晏如景象! 接下去,每章的第三句都转向对“淑人君子”的描绘。写他“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威仪赫赫,坚如磐石; 写他“其带伊丝”、“其弁伊骐”,系着白丝镶的丝带,戴着青黑色的皮帽; 写他“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仪容端庄,是四方的榜样; 写他“正是国人”、“胡不万年”,他是全国人民的依靠,人民将会祝他万寿无疆。读到这里,我们完全明白诗人以鸤鸠起兴作比的目的在于渴望得到“淑人君子”来治理国家。 诗中充满了鸟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相亲相爱、快活自由的明丽图景,这实际上正是诗人理想中的世界。黑格尔说过:“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境”。诗人发挥了极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鸤鸠的形象不仅在于起兴,而且为“淑人君子”的出场创造了一种意境。 诗人这么丰富的想象从哪里发端呢?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得好:“想象将永远是艺术家的手段,至于艺术家的目的,哪怕是无意识的、被动的或隐蔽的目的都是追求某些理想,譬如说,追求把他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改善,追求以最好的事物代替最坏的事物。这种最好的事物便是理想,艺术家摆脱不了它,特别是当它除了智力之外,还有热情的时候。”他揭示了诗人把追求理想的热情化作想象的动力的奥秘。《鸤鸠》的作者面对贵族统治者的黑暗腐朽,在胸中久已郁积着某种急待发泄的感受或情感。这种感受与情感独钟于作者所盼望出现的“淑人君子”身上,又借鸤鸠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说的“神与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便是对此极精到的概括。 这也就是我们不能将鸤鸠的形象仅仅看作是起兴的原因。“淑人君子”的形象也不是诗人偶然提及,而是他的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当成审美对象去欣赏,也应该把这一切当作对目前现实的嘲讽去思考。那些“不君”之君,“不称其服”之臣,当然无法与“淑人君子”相比; 其实,就是那些“其子七兮”的鸤鸠,他们又何尝比得上呢? 全诗的内容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意在象中; 也并不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而是整一鲜明。四章诗结构相同,但并不呆板单调。在每章中描写“淑人君子”的句子都重复使用,如“其仪一兮”、“其带伊丝”、“其仪不忒”、“正是国人”等句。这在修辞中既为复叠,又是顶针。读起来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味道。 高尔基在评价民族文化时曾指出:“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丰富的形象,确切的比拟,有迷人力量的朴素和形容的动人之美。”同样,在这首曹国民歌中,我们也找到了它们。 鸤鸠
【注释】①鸤鸠:布谷鸟。②淑人:善人。③仪:言行,态度。④心如结:喻用心专一。⑤带:一种服饰。丝:指素丝。⑥弁(biàn):一种帽子。骐:青黑色。⑦忒:差错。⑧正:法则,榜样。四国:四方之国。⑨榛:树名,榛树。 【鉴赏】这是赞美君子之诗。 全诗四章。诗以鸤鸠起兴。鸤鸠,又名布谷鸟。传说这种鸟哺育幼鸟,同样看待,平均如一,真可以说是鸟中的“君子”。人间的君子是个什么样呢?其品性与鸤鸠很相似。请看,淑人君子腰系白丝织成的大带,头戴青黑绸制作的帽子,仪表端庄,始终一致。“其仪一”,是说君子执义如一,公正无私,用心均平。“心如结”,是说君子坚定不移,诚正之心如物之固结而不散。“其仪不忒”,是说君子不改常态,没有二心,不出差错。只有这样的君子,才能成为各国的榜样、国人的楷模。这样的君子,怎不健康长寿。不用说,这是诗人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诗序》说是讽刺“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吴闿生《诗义会通》说:“陈古以刺今。”意思是说,诗中赞美古之君子用心均一,其目的是讽刺今之在位者用心不专一。这种以美为刺的说法,似觉迂曲,恐未必如此。何楷《诗经古义》说是赞美“晋文公”,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是赞美“曹君”。诗中的“君子”究竟指谁,这很难断定,可不必深究。依据诗意,颂诗说要优于刺诗说。 鸤鸠 鸤鸠[原文] ☚ 候人 下泉 ☛ 鸤鸠 鸤鸠shījiū布谷鸟。《曹风·鸤鸠》 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毛《传》: “鸤鸠,秸鞠也。《尔雅·释鸟》: “鸤鸠,秸鞠。”郭璞注: “今之布谷也。” 《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鸤鸠,布谷、鴶、获谷、郭公。”〔集解〕:“案《毛诗义疏》云:鸣鸠大如鸠。而带黄色,啼鸣相呼,而不相集,不能为巢,多居树穴及空鹊巢中。哺子朝自上下,暮自下上也。二月谷雨后始鸣,夏至后乃止。” ☚ 肩 駓 ☛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攀禽部 > 杜鵑 > 布榖 > 鳲鳩 鳲鳩 shījiū 亦作“尸鳩”、“䲩鳩”。即布穀。《爾雅·釋鳥》:“鳲鳩,鴶鵴。”陸德明釋文:“鳲音尸,字又作䲩。”《詩·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毛傳:“鳲鳩,秸鞠也。”三國魏·曹植《上責躬詩表》:“七子均養者,鳲鳩之仁也。”一說,布穀類鳥,或即鶘鸇。《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鳥多尸鳩。”郭璞注:“尸鳩,布穀類也,或曰鶘鸇也。” 鸤鸠即布谷鸟。《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各种鸟名 各种鸟名鸡(秧~;珠~;春~;褐~)皇 鸢 凫 鸠(~妇;此鸟 ~;斑~;绿~;南~;睢~;鹃~;鵽~;鸤~;鹁~) 鸨 鹝 ☚ 各种鸟 各种状况的鸟 ☛ 常见的鸟 常见的鸟小雀:雀(雀子;雀儿;雀鸟;麻雀;谷雀;家雀;宾雀;瓦雀) 爵(宾爵) 尺 ☚ 飞鸟 乌鸦 ☛ 鸤鸠shī jiū《本草纲目》禽部第49卷鸤鸠(7)。药名。 鸤鸠 鸤鸠《诗·曹风》篇名。4节24行,比兴两用。从诗意看,是讽刺在位统治者的诗。《诗序》谓刺曹(今菏泽一带)之统治者用心不专,“在位无君子”。《诗集传》则谓“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后人或谓此诗是赞美晋文公在攻破曹并俘获曹之国君后,又复曹之国。又有谓曹人或不应颂美晋之君,此诗当是“追美曹之先君,德足正人”(《诗经原始》)。 ☚ 诗酒红梨花 建安七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