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戒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3],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4]。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5],抵触偃仆[6],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7]。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8]。糜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10],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11]。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12]。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1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14],畏日[15],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16],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17],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18],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19],夜则窃啮斗暴[20],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21〕,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22〕,购僮罗捕之〔23〕。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24〕。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本篇选自世綵堂本《柳河东集》卷十九,当是作者贬居永州时所作。《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篇名源于此。 〔2〕不知推己之本:意谓不知审察自身实际所具有的能力。推,推究。 〔3〕临江:唐县名,属吉州。今江西清江。畋(tian):打猎。麋麑(mini):幼麋。麋,鹿属动物,似鹿而形体稍大。麑:鹿子。 〔4〕怛(da):恐吓。 〔5〕良:信,真。 〔6〕抵触偃仆:谓犬麋嬉戏狎昵的姿态。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倒。仆,卧倒。 〔7〕啖(dian):咬嚼,借作舐、咂之意。 〔8〕狼藉:纵横散乱貌。 〔9〕黔: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彭水。 〔10〕庞(pang)然:高大貌。 〔11〕憖(yin)憖然:谨慎小心的样子。 〔12〕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试探戏弄的各种动作。荡倚,动摇偎倚。冲冒,冲撞冒犯。 〔13〕跳踉(liang):跳跃。大㘎(han):大声吼叫。㘎,虎吼。 〔14〕永:唐州名,治所在今湖南零陵。 〔15〕畏日:谓因相信日辰有凶忌而不敢有所举动。 〔16〕直子:正当子年。子年生的人生肖属鼠。直,通“值”。 〔17〕恣鼠:任鼠所为。 〔18〕椸(yi):衣架。 〔19〕累累:连贯成串貌。此谓一个接一个地。兼行:偕行,一起走。 〔20〕窃啮(nie)斗暴:形容老鼠所干的各种坏事。窃啮,偷吃东西和咬坏东西。斗暴,打闹,干坏事。 [21]阴类:意谓老鼠是穴居动物,且好夜间活动,属阴。 [22]阖门:关起门来。撤瓦:揭开屋瓦。 [23]购:此指悬赏。僮罗:指仆人。 [24]臭:指鼠尸发出的臭气。 这三篇寓言合成一组,既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又可各自独立成篇。柳宗元写了不少寓言文。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长期被贬谪在外,心中抑郁愤积,故发为寓言,以泄其胸中郁积不平之气。至于《三戒》所讽刺的对象,当指永贞革新中的反对派,他们代表了宦官与腐败的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有唐宪宗的支持,他们成了最终的胜利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有许多话不能明说,只好借助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讽刺和批判。苏轼很欣赏这一组文章,曾说:“予读柳子厚《三戒》而爱之。又尝悼世之人有妄怒以招悔、欲盖而彰者,游吴,得二事于水滨之人,亦似之,作二说,非有意乎续子厚者也,亦聊以自警。”(《二鱼说》,《苏轼文集》卷六四) 《三戒》《三戒》
唐文篇名。柳宗元作。《三戒》包括《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和《黔之驴》三篇寓言,另有小序。明茅坤说:“予览子厚所托物赋文甚多,大较由迁谪僻徼,日月且久,簿书之暇,情思所向,辄铸文以自娱云。其旨虽不远,而其调亦近于风骚矣。”(《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清何焯云:“颇峭洁,而无甚高之论。”(《义门读书记》)近人季羡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指出世界各地都有类似《黔之驴》的故事,认为柳宗元是从民间传说或从其它途径借鉴了这种故事而加工再创造的“(《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载一九四八年《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以为“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认为“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云:“作者在特定处境下,心情矛盾复杂,在文中也不无流露。”贝远辰以为“辛辣地讽刺了当时那些得意忘形、外强中干、贪残暴虐的反动官僚及其爪牙”(《柳宗元诗文选》)。台湾学者段醒民认为“麋”代表放逐以前的柳宗元自己,幼稚、轻信,在长安不顾死活地与奸邪之辈共事,结果几至于死。“鼠”是柳宗元的政敌,“黔之驴”是柳宗元所憎恶的自大狂妄小人(《柳宗元寓言文学探微》,台湾,文境出版社)。陈幼石以为按段醒民的索隐式方法解释,“不能充分掌握故事情节的真实内容,同时也忽视了《三戒》交织而成的(非单是分别讽谕的)一个共同核心问题——即柳宗元在序言中明白提出的‘不知推己之本’中的 ‘己之本’以及如何能‘明’而且‘知’的去‘推己之本’。所以研究《三戒》很中心的一个目标不在努力去求证麋、鼠的历史人物,臆测‘主人’是指‘顺宗,、‘宪宗’抑‘王叔文’,这种索隐式的探答会引出很多尴尬的问题”。“《三戒》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研察同一现象的三个寓言,它们所提的问题是:在万物兴衰、生死、存亡的现象中,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律?这自然律对人的道德观念又有什么意义。”“《三戒》固然包含了驴之自大、鼠之暴虐”、“麋之愚弱”,但其共同点却在于说明自然最终无感于人的偏见和人欲控制自己和别人命运的徒劳无益”。“柳宗元在分析了各种可能后,开始认识到,自然本性和自然秩序的原则——(理)——和永州的山水一样,不能给他道德行止任何安慰和启示”(《韩柳欧苏古文论》)。刘大杰、钱仲联认为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未收入柳宗元《三戒》等篇,是因为“他的选文标准,还不能尽脱桐城派古文家的陈旧观点,入选者大都是所谓正统派的作品”(《唐宋文举要》前言)。高海夫认为《三戒》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对“反对永贞革新的政敌们”“给以无情的嘲弄和鞭打”(《柳宗元散论》)。陈蒲清等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认为“这组寓言是晚唐现实生活的组画,说明了凡事须知深浅虚实,切不可得意忘形而轻举妄为”。鲍延颜主编《寓言辞典》以为“从不同方面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丑恶的世态人情。”这三篇寓言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其寓意应该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关,所讽刺的对象应指窃据高位的政敌们,因而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色彩。短小精练,曲折生动,寄意深刻,幽默风趣。 三戒谓戒色、戒斗、戒得。《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汉蔡邕《蔡中郎文集》三《司空杨秉碑》:“昔仲尼垂三戒,而公克焉。”明沈璟《义侠记·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守咱三戒也。” 三戒(一)儒家提出的三种戒律或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色,指女色;斗,指斗殴;得,指贪得。孔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随着人的生理机体的成长变化,要特别注意戒防三事:年少之时,生理功能还不健全,当忌迷恋女色;壮年之时,生理功能都健全了,身体发育成熟,精力充沛,当忌好胜喜斗;及至老年,生理功能衰退,当忌贪得无厌。宋·朱熹注曰:“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后遂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明·沈璟《义侠记·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守咱三戒也。”朱谦良《感怀和病侠》诗:“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二)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齐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语、不妄忧虑。”(三)佛教对三种类型戒律的称谓,即在家戒、出家戒和道俗共戒三类。在家戒有八条;出家戒亦称具足戒,有十条,道俗共戒有五条。三宝 一、耆那教所提出的三条解脱道路。即(一)正智,正确学习和了解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 (二)正信,确信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三)正行,正确实行耆那教的教义和戒律。二、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三、道家、道教认为可贵的三种事物。(一)《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二)道教以三丹田为三宝。《黄庭内景经》:“三田之中精气微。”务成子注引:“《道机经》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三)道教修炼功夫以元精、元气、元神为内三宝;以耳、目、口为外三宝,《周易参同契》卷中: “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四)道教徒以道、经、师为三宝。 《道教义枢》卷一:“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 三戒 三戒Sanjie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指人生应警戒的三种危险。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指人的生理功能,在人的一生中,生理功能有三种状态,少年时体魄和性格尚未成熟,必须戒除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必须戒除好斗的脾气;老年时,体弱气衰,必须戒除贪得的欲望。即以“血气”为主线,解释了人自幼到老的年龄特征,及终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反映了孔子鄙视声色、贪欲和反对强力争斗的观点。孟子对此有所发挥,认为君子若终生有所戒就必须立志,让“志”时时统率血气,即让心理统率生理,不让生理之欲望泛滥。 ☚ 见得思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 ☛ 三戒 三戒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与要求。见《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各定一时,以益其德。 ☚ 三礼 三材 ☛ 《三戒》san jieThe Three Abstinences→柳宗元 (Liu Zongyu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