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鲁迅《致李秉中》全文、注释和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鲁迅《致李秉中》全文、注释和赏析
秉中兄: 九日惠函已收到。生丁此时此地,真如处荆棘中,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亦可哀也。日本为旧游之地,水木明瑟,诚足怡心,然知之已稔,遂不甚向往,去年颇欲赴德国,亦仅藏于心。今则金价大增,且将三倍,我又有眷属在沪,并一婴儿,相依为命,离则两伤,故且深自韬晦,冀延余年,倘举朝文武,仍不相容,会当相偕以泛海,或相率而授命耳。盛意甚感,但今尚无恙,请释远念,并善自珍摄为幸。此布,即颂 曼福不尽。 迅 启上 二月十八日 令夫人均此致候。 【析】 这封信,内容主要是婉谢李秉中要他去日本的建议。 鲁迅在他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中多次面临敌人通缉、搜捕甚至暗杀的危险,加之最后几年病情日趋严重。有许多人曾建议他到国外去治病、疗养,鲁迅本人也曾有过去德国、日本、苏联的打算。但是直到他逝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什么? 这封信告诉我们,首先是眷念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离去。虽然,他明知此时的祖国已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世界,充满险恶。但眷念之情使他仍不能绝裾径去。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溢于言表。鲁迅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誓言,他终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他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一生。 信中说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窘困,又与妻、儿相依为命,离则两伤。这当然也是实情。这里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中国物价飞涨,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的强烈不满。更有对妻、儿的亲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是鲁迅著名的诗句。在对敌斗争中他立场坚定,勇猛顽强。对战友、亲人他却有一颗挚爱的心。 鲁迅始终未离开祖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信中没有明说。这就是他离不开他的战斗岗位。在他病情渐趋严重的最后几年里,只要病情稍有缓和或好转,他就立即投入战斗。他的一些战斗性杂文就是在病重期间写成的。一切服从革命斗争的需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就是鲁迅战斗的一生。 鲁迅虽然婉谢了要他去日本的建议,但是对于他曾留学过的日本和日本人民,鲁迅还是怀有深厚感情的。信中赞美它“水木明瑟,诚足怡心”。他一生中结交了不少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同情和支持的日本朋友。在他起草的《致小林多喜二家属 (唁电)》中明确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他在送别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诗中还曾写道:“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在维护和推动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方面,鲁迅同样是我们的先驱者。 这封信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无比痛恨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黑暗凶残的反动统治使他如处荆棘中,贩卖人命以自肥的叛徒特务尤使他怒不可遏。但是,鲁迅屈服了吗?没有! 退缩了吗?没有! 所谓“韬晦”是继续战斗的战略和策略。“倘举朝文武,仍不相容”则“相率而授命”。与敌人血战到底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决心和气概令人崇敬。 这封信篇幅很短,只二百余字,而内容甚丰。全信用文言写成,言简意赅,精炼而犀利,感情深沉而强烈。“举朝文武”一语妙不可言。直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制度不过是已经灭亡了的封建统治的死灰复燃,语含讥讽,辛辣而又不无幽默,又与全信古体文语气相吻合。 字数:1350 贾佑吉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2-333页. 鲁迅《致李秉中》全文、注释和赏析
庸倩兄: 回家后看见来信。给幼渔先生的信,已经写出了,我现在以也难料结果如何,但好在这并非生死问题的事,何妨随随便便,暂且听其自然。 关于我这一方面的推测,并不算对。我诚然总算帮过几回忙,但若是一个有力者,这些便都是些微的小事,或者简直不算是小事,现在之所以看去很像帮忙者,其原因即在我之无力,所以还是无效的回数多。即使有效,也 [不] 算什么,都可以毫不放在心里。 我恐怕是以不好见客出名的。但也不尽然,我所怕见的是谈不来的生客,熟识的不在内,因为我可以不必装出陪客的态度。我这里的客并不多,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所以有青年肯来访问我,很使我喜欢。但我说一句真话罢,这大约你未曾觉得的,就是这人如果以我为是,我便发生一种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类的命运;倘若一见之后,觉得我非其族类,不复再来,我便知道他较我要有希望,十分放心了。 其实我何尝坦白? 我已经能够细嚼黄连而不皱眉了。我很憎恶我自己,因为有若干人,或则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则愿我陨灭,死亡,而我偏偏无钱无名无势,又不灭不亡,对于各方面,都无以报答盛意,年纪已经如此,恐将遂以如此终。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现在仍然只好对于愿我得意的便拉几个钱来给他看,对于愿我灭亡的避开些,以免他再费机谋。我不大愿意使人失望,所以对于爱人和仇人,都愿意有以骗之,亦即所以慰之,然而仍然各处都弄不好。 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以此。 然而这些话并非要拒绝你来访问我,不过忽然想到这里,写到这里,随便说说而已。你如果觉得并不如此,或者虽如此而甘心传染,或不怕传染,或自信不至于被传染,那可以只管来,而且敲门也不必如此小心。 树人廿四日夜 【析】 1924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从此开始。但是,当时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还为北洋军阀政府所统治。鲁迅作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北京以他的笔作为武器,创作多篇杂文、小说和散文诗,与形形色色的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头争。这一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和从事学术著述,并于七、八月间应邀去西安西北大学讲学。鲁迅以他的思想、学识培养、教育青年学生,甚至在经济上也给他们以资助。这和胡适等人以 “开书单”为名企图把青年引向脱离现实斗争,不读马列的书而去钻故纸堆的歧路恰成鲜明对比。 这一年又是鲁迅经历了前一时期革命斗争的挫折而索求新的斗争之路的转折时期,自1922年7月 《新青年》解体以来,他的心里就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新文化营垒的内部分化,家庭的变故,又使他思想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但他并未消沉,更未屈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后来写在《彷徨》集扉页上的屈原诗句正是他当时思想和心情的写照。 了解上述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封信。 这是鲁迅先生写给一个青年学生的信。读了这封信,一个慈爱而又坦诚的师长的形象赫然在目。 鲁迅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孜孜不倦,是青年崇敬的导师。他对青年怀有挚爱之心。他说“我诚然总算帮过几回忙”却又要被帮助者“可以毫不放在心里”。李秉中当时是一个生活贫困的青年学生,曾多次求教、求助于鲁迅。鲁迅从多方面,包括经济上给他很多帮助。这种热诚相助而又毫不介意的心境是一种无私真诚的爱。这种爱心是深厚宽广的。在这封信的结尾,他还特别谈到“然而这些话并非要拒绝你来访问我”,“可以只管来”,以消除渴望求教的收信人的顾忌。其实当时许多青年都从鲁迅那里感受到这种慈爱的温暖。这不过是他给青年们许多信中的一封,他使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略知全豹。 鲁迅是坦诚的,他说 “我所怕见的是谈不来的生客,熟识的不在内”。原因是不愿 “装出陪客的态度”。鲁迅的坦诚还在于他与青年开诚相见。一方面他诚恳地给青年以具体指导和帮助; 另一方面又从不愿意以自己的见解束缚青年的思想,他殷切期望青年人勇于开拓进取,闯出新路,将来报效国家与民族。信中有些话,如 “如果以我为是” 等也包含有这一层意思。 “道不同,不相与谋”。“我所怕见的是谈不来的生客”。这里表现了鲁迅待人处世的原则立场。对于真诚求助的青年鲁迅给予热情的帮助。而对于那些“谈不来的生客”他怕见,对于那些“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则愿我陨灭、死亡”的人们则表示憎恶与蔑视。即如这个李秉中,他后来到国民党军队里当了官,与鲁迅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当他提出可在南京设法取消对鲁迅的通缉令时,理所当然地为鲁迅所拒绝。 这封信语言朴实而精炼,语意含蓄丰富而又不失锐利锋芒。 鲁迅虽然是给一个青年学生写信,但语言却平易朴实,像是与朋友谈话,待人以诚。丝毫没有长者的架子,没有教训人的口气。 这封信里的许多话写得较为含蓄,内容却很丰富。可以说是鲁迅当时思想心情的反映。有些话是反语,如“报答盛意”,“有以骗之”等主要是针对敌人和对敌斗争而言,含有讽刺意味。有些是针对黑暗现实和斗争形势险恶而发的愤激之辞,有些话是鲁迅当时心境的流露或自谦的话。如“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我何尝坦白”,还有所谓“毒气和鬼气”等等。我们应当联系鲁迅当时的思想实际来全面理解这些话的多重含义,不可执于一端。在这多重含义的语言中,交织着鲁迅的爱与憎以及他对自我的深刻认识,显示出鲁迅语言的锐利锋芒。 字数:2289 贾佑吉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20-321页. 鲁迅《致李秉中》全文、注释和赏析
秉中兄: 顷见致舍弟书,借知沪上之谣,已达日本。致劳殷念,便欲首途,感怆交并,非言可喻! 我自旅沪以来,谨慎备至,几于谢绝人世,结舌无言,然以昔曾弄笔,志在革新。故根源未竭,仍为左翼作家联盟之一员。而上海文坛小丑,遂欲乘机陷之以自快慰。造作蜚语,力施中伤,由来久矣。哀其无聊,付之一笑。上月中旬,此间捕青年数十人,其中之一,是我之学生。(或云有一人自言姓鲁。)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通讯社员发电全国,小报记者盛造谰言,或载我之罪状,或叙我之住址,意在讽喻当局,加以搜捕。其实我之伏处牖下,一无所图,彼辈亦非不知。而沪上人心,往往幸灾乐祸。冀人之危,以为谈助。大谈陆王〔黄〕恋爱于前,继以马振华投水,又继以萧女士被强奸案,今则轮到我之被捕矣。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则甚大。老母饮泣,挚友惊心。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东望扶桑,感怆交集。此布,即颂 曼福不尽。 迅 启上二月四日 令夫人均此致候。 【析】 1931年1月17日,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正在东方饭店秘密开会,由于叛徒告密,出席会议的柔石、殷夫等36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两天后即由英租界法庭引渡到中国公安局,又由公安局解到警备司令部,关进龙华监狱,延至2月7日深夜便被枪杀或活埋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广场。 柔石被捕时,衣袋里装有鲁迅与北新书局签订的印书合同。为防备不测,鲁迅1931年1月20日至2月28日与许广平携海婴避难于花园庄旅馆。这封信就是在避难期间写的,当时李秉中正在日本学习军事。 鲁迅写这封信的缘起是李秉中在日本已得知上海盛传鲁迅被捕的谣言而写信给周建人询问此事。这封信首先答谢李的关心。占全信主要篇幅的内容是揭穿敌人的阴谋伎俩,以正视听。 敌人尤其是那些文坛小丑对鲁迅施加迫害攻击的主要手段是造谣。一方面通讯社员发电全国,小报记者盛造谰言,罗织罪状,指其住址,向主子告密,促其加紧搜捕,置鲁迅于死地。另一方面又大肆传布鲁迅被捕的谣言,扰乱视听,以达到进一步打击革命力量的目的。1931年1月21日,25日天津《益世报》即有“鲁迅被捕? ……传在沪任红军领袖”,“鲁迅……曾受刑讯”的谣言报道。此外在当时那样黑暗、恐怖、龌龊的社会环境里,也确有一些人,对他人的危难幸灾乐祸,借别人的危难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也是谣言所以传布得开的社会原因之一。 在敌人武力威胁和谣言攻击的重重包围之中,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是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对敌人的伎俩,他早已看透而且一笑置之。当然鲁迅决没有低估反革命舆论的危害性,它确已造成 “老母饮泣,挚友惊心”的严重后果。而且在中国,谣言足以谋害人的事古已有之。“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足以为证。在此情况下,揭穿谣言,击败敌人进攻,就是必要的战斗行动。 信写至结尾处,鲁迅心中极度愤懑,感怆交集,不知来日如何。这深沉的控诉,愤怒的抗议,更使人深切感受到鲁迅在艰险中奋战的坚韧与可贵。 这封信是用文言写成。语言精炼,犀利有力。字里行间,时露愤懑之情。对敌人伎俩的揭露深刻有力。此外,由于当时形势险恶,有些话不便明说,有些话不能只按字面意义去理解。如“几于谢绝人世,结舌无言”,“伏处牖下”等语。而“志在革新”其实就是矢志不移,坚持革命斗争的意思。 书信从文体意义上说只是一种体例和格式。但从内容和文学意义上看,它既可以是一篇杂文或一篇散文,也可以是一篇小说或诗,还可以是一篇议论文。鲁迅的许多书信是可以当作杂文、议论文、散文来读的。这封信可以说是鲁迅揭露和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 字数:1538 贾佑吉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