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聚仁先生:

惠书敬悉。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密而且恶辣。然而明末有些士大夫,曾捧魏忠贤入孔庙,被以衮冕,现在却还不至此,我但于胡公适之之侃侃而谈,有些不觉为之颜厚有忸怩耳。但是,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

渔仲亭林诸公,我以为今人已无从企及,此时代不同,环境所致,亦无可奈何。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然而又怎能著手?居今之世,纵使在决堤灌水,飞机掷弹范围之外,也难得数年粮食,一屋图书。我数年前,曾拟编中国字体变迁史及文学史稿各一部,先从作长编入手,但即此长编,已成难事,剪取欤,无此许多书,赴图书馆抄录欤,上海就没有图书馆,即有之,一人无此精力与时光,请书记又有欠薪之惧,所以直到现在,还是空谈。现在做人,似乎只能随时随手做点有益于人之事,倘其不能,就做些利己而不损人之事,又不能,则做些损人利己之事。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对的,如强盗之放火是也。

知识分子以外,现在是不能有作家的,戈理基虽称非知识阶级出身,其实他看的书很不少,中国文字如此之难,工农何从看起,所以新的文学,只能希望于好的青年。十余年来,我所遇见的文学青年真也不少了,而希奇古怪的居多。最大的通病,是以为因为自己是青年,所以最可贵,最不错的,待到被人驳得无话可说的时候,他就说是因为青年,当然不免有错误,该当原谅的了。而变化也真来得快,三四年中,三翻四复的,你看有多少。

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但当国民党要没收他的几间破屋,我实不能向当局作媚笑。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而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也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

今之青年,似乎比我们青年时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构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自首之辈,当分别论之,别国的硬汉比中国多,也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我曾查欧洲先前虐杀耶稣教徒的记录,其残虐实不及中国,有至死不屈者,史上在姓名之前就冠一“圣”字了。中国青年之至死不屈者,亦常有之,但皆秘不发表。不能受刑至死,就非卖友不可,于是坚卓者无不灭亡,游移者愈益堕落,长此以往,将使中国无一好人,倘中国而终亡,操此策者为之也。

此复,并颂

著祺

鲁迅 启上六月十八夜

【析】 政治形势的日趋险恶,常使鲁迅联想到历史相类似的情形和状况,试图在古今神似的对比之中,找到其历史的根源。在《致曹聚仁》的信中,对现实政治形势的险恶,鲁迅就作了这样比较。他指出:“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那么,明末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据史书记载,明末天启年间,宦官专权,象魏忠贤之类的,曾掌管特务机关东厂,凶残跋扈,杀人甚多,无恶不作,一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而与明末相比,当时的政治形势同样的险恶,就在鲁迅写这封信的当天,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仅以此事为例,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之状况。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尤其是现代,鲁迅指出“交通既广,智识大增”的特点,尽管反动派的手段更加“绵密而且恶辣”,但毕竟有人不像明末那样附炎趋势,毕竟还有像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性格的人,出来鸣不平。在这样的险恶形势下,鲁迅对胡适的那番谬论,也就自然感到愤慨,并对其予以蔑视。在这里,表现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鲁迅同已经堕落成资产阶级政客的胡适的彻底决裂。

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没有丝毫的放弃斗争的念头,同时还满腔热情将注意力投射到他所关心的各项有益的事业之中。譬如在信中,他提到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事情,主张要用现代的意识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标准来观照历史,重新审视。他认为做学问的方法,由于“时代不同”应该有所变化。因为方法论的问题,涉及到认识方式和意识观念等问题。方法论的更新,才有可能使今人的学问之于古人,获得新的突破和成就。同时,鲁迅还主张开辟学问的新领域,以图扎扎实实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由此可见,鲁迅的学问态度是十分认真和严肃的,而在观念上、方法上则又是全新的。

由于鲁迅总是能够用现代的意识和现代的观念认识对象,这使得他对于传统的继承,自有一套独特的、新颖的看法。譬如在信中,他所提到的对“师道尊严”的传统的看法,就认为:“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这里,表现了鲁迅用现代意识和观念审视”师道尊严”传统的反叛精神。当然这种反叛精神,并不是全然割断与历史的联系,也不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对于具体的人和事,还必须充分地尊重他人的人格,正如鲁迅在信中所指出的那样:“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落井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显然,这种对传统的认识和对具体人与事具体分析的态度和方法,鲁迅的榜样是应该为后人所效法的。鲁迅在信中也谈到他与章太炎师的关系,并以此为例来加以说明,这给后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在信中,鲁迅还谈到文学普及与青年的关系问题。对于当时文坛的一些现象,鲁迅曾深感不安,特别是“左联”所出现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以使“知识分子以外,现在是不能有作家的”。鲁迅看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字如此之难,工农何从看起”?对于广大的工农群众来说,通过文学所传达的思想,必须以大众化的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才能够使文学有更多更广的读者队伍,才能不时地产生它的社会轰动效应。对于这一状况的解决,鲁迅寄希望于青年,“所以新的文学,只能希望于好的青年”。这里,鲁迅着重强调了寄希望于“好的青年”,这是很重要的。与青年的长期交往,自然使鲁迅在青年群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也同青年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青年群中也不乏“希奇古怪”者,重 “小利”者,这些青年的确给鲁迅带来不少的苦头,有时“反噬构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使鲁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然而,即使这样,鲁迅对于青年仍然是宽厚的:“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这段文字的表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长者的宽广的胸襟与风度,的确是令人敬佩的。

一封并不太长的书信,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内容可挖掘,给后人以如此之多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到,鲁迅的的确确是精深博大的。

字数:2862
1933年6月18日黄健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7-338页.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聚仁先生:

惠函顷奉到。《南腔北调集》于月初托书局付邮,而近日始寄到,作事之慢,令人咋舌。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我亦大有此病,或此生终不能改; 杨邨人却无之,此公实是一无赖子,无真情,亦无真相也。

习西医大须记忆,基础科学等,至少四年,然尚不过一毛胚,此后非多年练习不可。我学理论两年后,持听诊器试听人们之胸,健者病者,其声如一,大不如书上所记之了然。今幸放弃,免于杀人,而不幸又成文氓,或不免被杀。倘当崩溃之际,竟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

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击文字,此外近日亦无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近似亦有人觉国之将亡,已在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矣。

专此布复,即请

道安。

迅 顿首 四月三十日

【析】 曹聚仁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刊物《涛声》的主编,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同时,曹聚仁与鲁迅年龄相差二十余,但却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关系,可称忘年之交,书信往还,多见于《鲁迅全集·书信卷》。

这封信是对曹聚仁来函的回复。鲁迅此前曾寄赠《南腔北调集》,曹聚仁来函即为他收到书后的回信。其时,曹正筹划写作《鲁迅评传》,故信中亦询及有关鲁迅习医之情况和当时文坛上沸沸扬扬的 “周作人自寿诗”事,此信即就以上诸项表达自己的意见。

鲁迅肯定“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我亦大有此病,或此生终不能改;”这是对来信中的带自责性感叹的回答。作为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更尤其是有特操、关心民族命运、人民苦痛的知识分子,“多伤感情调”正为其必然现象。反之,鲁迅以杨邨人为例,说明虽曾入“左联”,又倡“小资产阶级文学”,转换不定者,“实是一无赖子,无真情,亦无真相”,他是没有“伤感情调” 的。表现了对杨邨人的不屑之情。

第二部分谈自己曾“习西医”而终放弃事。“我学理论两年后,持听诊器试听人们之胸,健者病者,其声如一,大不如书上所记之了然。今幸放弃,免于杀人,而不幸又成文氓,或不免被杀。倘当崩溃之际。竟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这里在笑谈中寓入沉痛。“或不免被杀”并非故弄玄虚,1933年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而鲁迅也上了当局的暗杀黑名单。鲁迅曾于上年7月11日致曹聚仁信中谈到此事。此处提及,彼此心照,而沉痛之慨,尽蕴言中。

周作人自寿诗,载于同月5日出版的《人间世》第一期。题为 《偶作打油诗二首》,其中有“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句。此后,《申报·自由谈》、《人言周刊》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有投寄者在4月14日《申报·自由谈》上以《人间何世》为题,作诗挖苦周作人“自甘凉血懒如蛇”,“怕惹麻烦爱肉麻”等。而此前,1933年12月出版的《汗血月刊》第二卷第3期上发表署名“本俊”的《明代士大夫之矫激牢下及其误国的罪恶》一文,文章说:“明代士大夫因为陷于卑下无耻,所以便改附和宦官乱政,因以流于虚矫偏激,便造成剧烈的党争,贻误抗清之大计,结果明朝社稷,便告颠覆;民族史上又添上沉痛之一页。”联系种种情况。鲁迅深刻地看出这正是当局“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的把戏。他即在《小品文的生机》等文中加以揭露和批判。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也多提及。但鲁迅于周作人自寿诗,也有自己的看法,这里所谈的,就体现了鲁迅对这一事件辩证的全面分析的态度。他指出,“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然后又指出,“而不作此等攻击文字,此外近日亦无可言。此亦 ‘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近似亦有人觉国之将亡,已在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矣”。这里既有对周作人自寿诗的客观的评价分析,也表现了对于“群公相和”的看法,对于别有用心者的攻击,鲁迅一针见血的指出其用心,态度鲜明,是非分明,表现出鲁迅观察分析问题的锐敏深刻。

文章是写给有着极深友谊关系的友人的,故而无所顾忌,直陈胸臆。无论评人,论事,均极率直,而对于周作人,并不因兄弟已失和而对其所受攻击幸灾乐祸,又不为其是兄弟而曲为回护;对于别有用心者的深心,却又一语破的,表现了思想家的气度和对于事物深细的体察,这封信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了解鲁迅为人处事,具有很大帮助。

字数:1798
张效民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47-348页.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聚仁先生:

二日的惠函,今天收到了。但以后如寄信,还是内山书店转的好。乔峰是我的第三个兄弟的号,那时因为要挂号,只得借用一下,其实我和他一月里,见面不过两三回。

《李集》我以为不如不审定,也许连出版所也不如胡诌一个,卖一通就算。论起理来,李死在清党之前,还是国民党的朋友,给他留一个纪念,原是极应该的,然而中央的检查员,其低能也未必下于邮政检查员,他们已无人情,也不知历史,给碰一个大钉子,正是意中事。到那时候,倒令人更为难。所以我以为不如 “自由”印卖,好在这书是不会风行的,赤者嫌其颇白,白者怕其已赤,读者盖必寥寥,大约惟留心于文献者,始有意于此耳,一版能卖完,已属如天之福也。

我现在真做不出文章来,对于现在该说的话,好像先前都已说过了。近来只是应酬,有些是为了卖钱,想能登,又得为编者设想,所以往往吞吞吐吐。但终于多被抽掉,呜呼哀哉,倘有可投《涛声》的,当寄上;先前也曾以罗怃之名,寄过一封信,后来看见广告,在寻这人,但因为我已有《涛声》,所以未复。

看起来,就是中学卒业生,或大学生,也未必看得懂《涛声》罢,近来的学生,好像“木”的颇多了。但我并不希望《涛声》改浅,失其特色,不过随便说说而已。

专复,并颂

著祺。

鲁迅 上六月三夜

【析】 窥视鲁迅内心世界的变化,似乎书信更是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朋友之间的私人通信,或许更能表现出鲁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绪,而从这些特定的心态和情绪中,也就更能清晰地看到鲁迅这位执着于现实人生的斗士的思想情感历程。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鲁迅这封《致曹聚仁》的信,对于更深层地理解鲁迅,是会有帮助的。

这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书信,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格外突出的地方,没有什么警句格言,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溢于字里行间的则是一种情绪,以及由情绪所传达出来的心态。在信中,这种情绪是一种对险恶的现实政治环境的忿然情绪。在信中,鲁迅提到 《李集》(即《李大钊文集》——著者注) 出版之事。由此可见鲁迅对五四时期的战友的深刻怀念,尤其是他的为使《李集》——友人遗著能得以顺利出版面世,更使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对于李大钊先生的深挚情感。当然,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的高超的“钻网”战术。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制度下,鲁迅看清了当政的国民党政府的“无情”与 “无知”。鲁迅指出:“他们 (即指国民党当局——著者注)已无人情,也不知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部就班地送给当局审定以谋出版,势必会“碰一个大钉子”。因此,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去出版《李集》——这也是一种战斗,一种冲破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战斗。

与这种情绪相联的是鲁迅特定的心态。同样,乍眼看上去,这种心态是一种无话可说的漠然心态。他说:“现在真做不出文章来,对于现在该说的话,好像先前都已说过了。近来只是应酬,有些是为了卖钱,想能登,又得为编者设想,所以往往吞吞吐吐”。的确,鲁迅此时似乎又有些“虚无”的意味了。其实不然,人们常说鲁迅一生都处在寂寞之中,而这种寂寞其实也就是鲁迅对现实人生的一种忧患的反应,并非消极的逃遁。这种心态是险恶的现实政治环境所造成的,而鲁迅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忿然情绪,则已经在认清其本质之后作了清晰的表述。这样,其情绪,其心态的特点,也就不难为人们所理解了。

字数:1370
黄健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6-337页.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曹聚仁》全文、注释和赏析

聚仁先生:

十一日信,十三才收到。昨天我没有去,虽然并非“兄弟素不吃饭”,但实在有些怕宴会。办小刊物,我的意见是不要帖大广告,却不妨卖好货色;编辑要独裁,“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是中国人的老毛病,而这回却有了两种上述的病根,书坊老板代编辑打算盘,道不同,必无是处,将来大约不容易办。但是,我说过做文章,文章当然是做的。

关于大众语问题,我因为素无研究,对个人不妨发表私见,公开则有一点踌躇,因为不预备公开的,所以信笔乱写,没有顾到各方面,容易引出岔子。我这人又是容易引出岔子的人,后来有一些人会由些[此]改骂鲁迅而忘记了大众语。上海有些这样的“革命”的青年,由此显示其“革命”,而一方面又可以取悦于某方。这并不是我的神经过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箭之来,我是明白来意的。但如 先生一定要发表,那么,两封都发表也可以,但有一句“狗才”云云,我忘了原文了,请代改为“客观上替敌人缴械”的意思,以免无谓的纠葛。

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当 《人间世》还未出世,《论语》已很无聊时,曾经竭了我的诚意,写一封信,劝他放弃这玩意儿,我并不主张他去革命,拚死,只劝他译些英国文学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怕也有用的。他回我的信是说,这些事等他老了再说。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但我至今还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能更急进,那当然很好,但我看是决不会的,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不过另外也无话可说了。

看近来的《论语》之类,语堂在牛角尖里,虽愤愤不平,却更钻得滋滋有味,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来的。至于陶徐,那是林门的颜曾,不及夫子远甚远甚,但也更无法可想了。

专复,即请

道安。

迅 顿首 八月十三日

【析】 这封致曹聚仁的信,着重谈到三个问题。一、如何办刊物。鲁迅深知办刊物不易,办好一个刊物更难,所以特别强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办小刊物,我的意见是不要帖大广告,却不妨卖好货色;编辑要独裁。”这就是说,先不要自吹自擂,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办事情,作各种努力联络和吸引作者,争取出好作品。此为办好刊物的第一要着。同时,编辑要有眼力,有主见,会识货;并坚持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要让别人随便干预,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正确主张。他所谓的“独裁”,大概包括如上含义,信中不过是正话反说而已,意思是说,没有一点主见,就不可能把刊物办出特色来,而没有特色的刊物必然没有生命力,因而也很难存活。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是办好一个刊物的基本要求,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值得编辑工作者学习。

二、关于大众语问题。鲁迅在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的信和《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对大众语的提倡、实行方法及其利弊等,谈了许多具体意见。这里由此生出一点议论:耽心因此引来某些人找岔子或借机攻击,如果要发表,希望把那两封信同时发表,才比较全面,免得带来无谓的纠葛。当时的环境很复杂,鲁迅的处境很艰难,不仅有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种种迫害,而且有文坛上左右两面射来的暗箭,他不得不提高警惕,认真对待。他十分讨厌那种为讨好当局而乘机攻击的所谓“革命”青年,因为这些人的动机是投官家之所好,非常可鄙。这又一次表明了鲁迅的高度警惕和鲜明爱憎。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是老朋友,对林有较深的了解。林语堂是受过多年美国教育的学者,无论在思想上、创作上以及学术上受西方的影响很深,他们虽然有许多明显分歧,但仍不影响彼此的交往和友谊。他曾写信诚恳地劝林放弃办杂志提倡什么“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而专心致志去翻译些外国文学名著。这倒并非要鼓吹其参加革命,作拼死斗争,而主要是希望发挥其所长,多为祖国、民族做些实际贡献。鲁迅的话确是朋友的忠告,至诚的良言,其目的在于 “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深知林语堂英语水平很高,又长于文学翻译,如果能在这上面出力,肯定会有较大的贡献。可惜林语堂不听他的劝告,仍然起劲地推销自己的那套小品文主张,因此,鲁迅惋惜地说:“看近来的《论语》之类,语堂在牛角尖里,虽愤愤不平,却更钻得滋滋有味,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

鲁迅历来待人以诚,对朋友至为关心,批评意见实事求是,在他与林语堂的关系中便可看到。他的这种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好的风范,值得后人效法。

字数:1831
文磊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50-35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