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我所欲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我所欲也 题解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期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期望得到的,在这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期求的,义也是我所期求的,在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便舍弃生命而取义。生命本来是我所期求的,当所期求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时,因而不去苟且偷生;死本是我所厌恶的,当所厌恶的东西比抛弃生命更让人难以接受时,故而有的祸患并不去躲避。假如使人们求得生存的欲望大于一切,那么所有可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去使用呢?假如使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所有可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去做的呢?但是,有的人由此而行,便能得以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能避免祸患,却不去干,所以使人期求的东西有大于生命的,令人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并不仅是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它,不过贤人能持而不失罢了。一筐食物,一碗汤菜,得到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如果鄙视地呼喝着给人,就是过路的饥人也不会接受;践踏过再给与人,乞丐也不屑一顾;但对于万钟的俸禄,有的人竟不问是否合于礼义,就欣然接受了。万钟的俸禄能给我增加些什么呢?为了用来建造华美的宫室,妻妾享乐的供奉和接济穷困朋友使他们感激自己的恩惠吗?过去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这样做;过去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妻妾的享乐而这样做;过去舍弃生命而不接受的,现在为了穷困朋友的感激而这样做,这些远不如生命珍重的事情,不可以就此住手吗?这就叫做失却了他的本性。” 赏读 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认为,人生均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最重要的是“义”,为取“义”,必要时不惜牺牲生命。这里“义”的内涵是“羞恶之心”,其主要特点是“知耻”。所以无论是“呼尔之食”,还是不合礼义的万钟俸禄,都不应当接受,否则就是失其本心,就是失去了“义”。其理论虽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是本文论及的关于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生死、义利的挑战,是否每个人都能象孟子所主张的那样,“舍生取义”呢?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巧于设喻、正反对比、层层递进之法也很值得称道、效仿。 《鱼我所欲也》 散文。见《孟子·告子上》。原无题,本题是后人加的。这篇文章论述了比生命价值还高的“义”。为了坚持正义,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这就是“舍生取义”的精神。作者谴责了那些贪求富贵的无“义”者。文中比喻贴切。语句流畅,具有悲壮高亢而又严峻的艺术风格,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鱼我所欲也【题 解】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为阐明“舍生取义”和“性善论”的观点,作者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鱼”和“熊掌”的选择引出话题,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这种思想意识“人皆有之”,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的“本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了“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道理,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行为。全文论说严密,比喻恰当,气势顺畅,论辩有力。“舍生取义”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义重于生,为(wéi)人应当“舍生取义”。 文章先讲了一个生活的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因为“熊掌”比“鱼”更美味且珍贵,人们选择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再引出“生”与“义”的论题就显得很自然了。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作者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至此,作者又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文章陡然转向分析“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原因,那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最后,用反问句提出自己的希望: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课文娴熟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比喻修辞,如用“舍鱼而取熊掌”巧妙而贴切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再用“一箪食,一豆羹”作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修辞,如将“生”和“义”对比,比出“义”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比出“不义”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等等。排比的修辞手法,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这正体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的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